首页 理论教育 岱族、壮族南迁:流动中的历史继续

岱族、壮族南迁:流动中的历史继续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街省勐康县有1000多摆衣人,与岱人有相当程度的融合,越南把他们划为岱族,而在中国云南省摆衣就是傣族。越南的民族调查表明,被称为土佬和白衣的岱族,是从中国迁移到越南的。1990年以后,越南北方自发掀起移居南方的浪潮,岱族、侬族也在其中。这是历史上壮、岱、侬各族南移浪潮的继续。直至1995年,这股南迁移民的势头仍在继续中。偏人是岱族的一个支系,而在中国是壮族的一个支系。

岱族、壮族南迁:流动中的历史继续

岱族是越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从全越南来讲,越(京)族人口最多,岱族居第二位。岱族社会得到较好的发展,经济和文化水平较高,当官的人较多。过去,岱有白岱和黑岱之分。老街省北河县还有水岱。北河县的黑岱与水岱不同。土佬人居住在老街省勐康县、北河县,与中国云南省毗邻或接近,土佬是汉人对他们的称呼,他们自称dai dam(黑岱),而dai与tai只是声母d(浊音)和t(清音)的区别。中国云南省文山州有一部分壮族也自称dai,与黑岱自称相同。他们受汉语官话(西南方言)的影响很深。老街省勐康县有1000多摆衣(白衣、白夷)人,与岱人有相当程度的融合,越南把他们划为岱族,而在中国云南省摆衣就是傣族。现在,黑白之分、水旱的区别已逐渐淡薄。

越南的民族调查表明,被称为土佬和白衣的岱族,是从中国迁移到越南的。土佬人是沿着红河和斋江从云南迁居越南的,大约4—5代人之前,即距今100年左右,胡有富和李振才首先从云南来到越南老街省勐康县那黑地方附近的新马街以北居住。20—30年前,还有一些土佬人零星迁入越南老街居住。白衣人的祖先是从云南的马倨新街迁到马关县的,4代人之前,即距今约100年前,他们从马关县迁入越南老街省勐康县打猪逢居住。随后张文和与张文新又率领13户白衣人从云南迁移到越南勐康县,至今已有3代人。距今约20年前,在张富仁和张富民的带领下,有8户白衣人从云南马关县的罗沙移居越南老街省勐康县板楼的那禄地方。[9]

土佬,我国史书上写作土僚(音佬)。明代天启五年(1625年)刘文征编纂的《滇志》卷30载:“土僚,其属本在蜀、黔、西粤之交,流入滇,亦处处有之,而石屏、嶍峨、路南较夥。”到了清代,土佬已分布在云南的临安、澄江、广西、广南、开化、昭通等府。土僚又分黑土僚、白土僚、花土僚3种。

在历史上,岱人进入越南后,仍然是由北向南或从东朝西逐渐移动的,如有的从位于东部的宣光省迁到位于西部的河江省;有从高平省最北端的保乐县向西进入河江省,向南转入宣光省;也有从位于东部的谅山省向西迁到河江省,以至到红河流域的安沛省,甚至更远到达越南西北地区。

据1989年越南人口普查的统计,岱族的分布是:

1. 河宣省  257092人

2. 高平省  247844人

3. 谅山省  219496人

4. 北太省  173213人

5. 黄连山省(后改制,大部分为今老街省)  160302人

6. 河北省  26268人

7. 广宁省  23130人

8. 多乐省  10903人

9. 同奈省  8303人

10. 林同省  6605人(www.xing528.com)

11. 顺海省  3213人

12. 嘉来-昆嵩省  2149人

还有一些零星的岱人居住在其他省。

1954年《日内瓦协定》签订后,越南以北纬17° 线为界,南北分治,有一些岱人因各种原因而搬迁到上述南方的省份

1960年,越南北方进行人口普查时,有一千以上岱族人的县是59个;而到1989年人口普查时为73个,相隔29年增加了14个县。1975年,越南南方解放,全国统一。1979年全国普查人口时,有一千以上岱人的县是72个;1989年全国普查人口时是83个县,10年间增加了11个县。[10] 这个统计说明岱人有移动现象。

1990年以后,越南北方自发掀起移居南方的浪潮,岱族、侬族也在其中。原因如下:一是原居地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如高平省石山地区,要挑泥土填石洞、石缝,然后种植玉米等旱地作物。二是原居地人口增长快,高平省人口年增长2.4%—2.5%。据1991年7月对高平省13个县镇的考察,特贫困户占10%,贫困户占40%,年人均折算成粮食195公斤。三是1986年越南农业生产实行承包制后,出现争田抢地事件。土地虽是全民所有制,有的地方却要索回祖宗田地。1991年初,高平省发生数十起为争田抢地的人命案。于是大批人自发移民到土地肥沃、人烟稀少的南方,有的整村整村迁移,有的整个宗姓迁移。有的迁走一两个月后,当地政府才发现是个空村子。由于是自发移民,政府无法掌握精确的移民数字,至1991年7月,高平省有6万—7万移民到越南南方的多乐省。[11] 至1994年中期,高平省移民林同省的有2971户,谅山省也有移民林同省的。[12] 高平、谅山省的移民大多是岱族、侬族。这是历史上壮、岱、侬各族南移浪潮的继续。直至1995年,这股南迁移民的势头仍在继续中。

偏人是岱族的一个支系,而在中国是壮族的一个支系。1977年12月,笔者到广西东兴各族自治县(今改为防城港市)板八公社(现为乡)对偏人进行民族调查,得知偏人居住在板八和峒中两个公社,有1万多人。据地方志记载,清代时他们已居住在这一带,为广东、广西、越南三不管地区,地处偏僻,故称偏人。他们自称pu(人)phen(偏)。从板八翻越一座高约300米的小山,便进入越南广宁省。他们的祖先是从广西上思县迁到中越边境的现居住地的,然后继续南移,进入越南,迁得远的已到谅山省、北太省。1922—1949年,广西防城县峒中乡有偏人173户迁往越南,占全乡总户数的22.3%。迁移的原因主要是,越南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在防城县生活贫困。1950年后,中国实行土地改革,有少量偏人又从越南返回中国防城县。[13] 现今在越南的偏人约3万。在迁往上思之前,他们又居住在何处?有待今后的深入调查研究。

1992年3月,笔者到越南访问,越南社会科学院(今改称人文和社会科学中心)民族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岱族陆文宝先生(1935年出生)接待我们。他说,他家有一本家谱,1947年法国军队打到他家乡,家谱被战火烧毁,但他还记得家谱中的一些内容。他的祖先原来居住在中国广西太平府谷赖(kuk lai)乡平茂(pa tau)村。kuk lai是一种高大的树,叶大有果实,除掉硬壳,其核晒干后可榨油。由于谷赖乡干旱缺水,难以谋生,先祖陆朝武便移居越南广源州,又迁至重庆,再转到北太省左屯县平远(后改称方原)乡直至现在。他们这一支陆姓人家子孙的字辈是朝、廷、文、武4字,第5代以后又从朝字开始。陆文宝祖父的弟弟陆廷针曾经回到中国太平府谷赖乡探亲。谷赖乡一位何姓的人听陆廷针介绍越南的居住地理想后,也跟随到越南左屯县平远乡定居。当时的平远是一块肥沃的未开垦的处女地。何姓人家便定居下来,与陆廷针结拜为兄弟。每当除夕过春节时,他们先要祭祀祖先神位,必须念诵祖先住过的地方,还提到广东、广西的地名,然后赞美现在的居住地。现今陆朝武的后代已有600—700人。

1994年3月,陆文宝先生应邀访问广西,趁便到太平府寻根。陆朝武是陆文宝的8代祖先,如以一代人为25年计,陆朝武迁入越南是200年前的事,即18世纪末叶。若以一代人为20年计,是160年前迁入越南,即19世纪初叶。200—160年前是清朝。清朝时的太平府辖境相当于现在广西的崇左、宁明、凭祥、龙州、天等、大新等县市,地面甚广。陆文宝的叔祖到谷赖乡探亲时,陆文宝尚幼,没有问清楚是在何州县。他叔祖早已去世,谷赖乡在何州县已无法知道。太平府治所在今崇左,于是陆文宝到崇左和平乡宜村访问,不料陆文宝的岱话与宜村的壮话完全一样,双方唱的童谣也完全相同,宜村的壮族便认陆文宝为老乡,陆文宝也同意。

1991年笔者访问越南时,路过谅山市,到岱族黄功劳(73岁)家休息、吃饭,得知他们的祖先是从广西龙州迁到越南谅山的,至今已有10多代。在龙州下冻还有他们祖先的坟墓,清明节时他们还到龙州祭祖扫墓。传说他们更早的祖先是从山东白马街迁到广西的。此传说在广西壮族与平话人中广泛流传,说狄青征侬智高时,他们的祖先随军而来,成为壮族或平话人的祖先。这传说经不起推敲。侬智高是壮族先民,在狄青南征之前已存在,更何况唐代已有山僚在此居住。从时间上来说已是错误的。

1993年12月,笔者在河内认识在越南电话总局工作已退休的黄明训先生(62岁),他是谅山省那岑县岱族。他说,他的祖先原来居住在中国广西龙州县,10代前迁入越南居住。

已故越南国会副主席、人民军上将、原越北自治区主席、岱族朱文晋的老家是中国广西龙州县下冻乡,后迁居越南。朱文晋本姓周,在越南语中周、朱同音同字,均为chu,译成中文可译周,也可译朱。开始时误译为朱,习惯了也就没有再更改。朱文晋率领救国军举行北山起义,遭到法国殖民军的残酷镇压,1942年3月下旬,他带领42名越、岱、侬族战士转入中国边界一侧的广西龙州县布局乡隐蔽休整。布局乡是壮族居住的地方。岱、侬族与壮族语言相通,习俗相同,在布局乡如鱼得水。越南救国军得到龙州县壮族人民的掩护、支援,一年后返回越南投入激烈的革命斗争中。朱文晋写了一本回忆录《在越中边界一年》(河内人民军队出版社1964年出版),详尽写了这个时期的生活和战斗。

很有意思的是,广西凭祥市第一中学的王泽宏(1930—1993年)老师,据他收藏的家谱记载:“王氏宗支,原籍系大清国广西省左江道太平府崇善县一团七甲虚望村,祖坟地名岜(意为大山)居住,因奈狼四起,传至高祖,移来安南国谅山省长定府脱朗州有秋总(总,相当于中国的区)茶岩社(社,相当于中国的乡)谷乞村,坐东向西。传至祖父,移来安化总安化社深迷村。”王泽宏的祖父王应祥在20世纪初到云南修筑滇越铁路,当工头,被人杀害。祖母带4子回到越南谅山省那岑县居住。王泽宏的父亲王文秀(1906年生)于1945年移居中国广西凭祥市,在中越边境是个有影响的人物。到王泽宏是第6代。他在凭祥、龙州读书,后在凭祥工作,直至去世,是中国的壮族。他的弟妹则在越南那岑,成为越南的岱族。王泽宏的一世高祖从中国移居越南后,至第6世,繁衍的子孙有30多户。除王文秀家有一小部分转回中国外,大多居住在越南,成为越南的岱族。一家人有两个国籍,两个不同的民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