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各民族谓称及族源

中国各民族谓称及族源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有的少数民族以其他称谓为族称,如黎族一般自称“筛”,也有自称“杞”“佯”“美孚”“台”的,“黎”是汉称,原为汉人对居住在黎母山区少数民族居民的称谓。但族源问题也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有的民族的族源迄今尚无定论,往往存在几种说法。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是一个由许多不同民族的人大约在明代融合而成的民族,其族源很难找到一个或两个为主的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改称“壮”。

中国各民族谓称及族源

中华民族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她自古以来就是以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形象出现于世界,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劳动、繁衍生息在中国这块美丽富饶的大地上,共同创造了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从历史的嬗变看,中国古代的民族数量之多,难于做出一个精确的统计。自秦统一中国以来,历代最主要的民族有汉、匈奴、鲜卑、突厥吐蕃、南诏、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满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确定为单一民族的共有56个,其称谓是:汉、满、朝鲜、赫哲、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回、东乡、土、撒拉、保安、裕固、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俄罗斯、塔塔尔、藏、门巴、珞巴、羌、彝、白、哈尼、傣、傈僳、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崩龙、独龙、基诺、苗、布依、侗、水、仡佬、壮、瑶、仫佬、毛南、京、土家、黎、畲、高山。

各个民族的族称来源十分复杂,其中绝大多数是以本民族的自称为族称,如蒙古族原是蒙古语族许多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自称,以成吉思汗为首领的蒙古部落统一了其他各个部落,从此各部落就以“蒙古”为共同的称呼;再如傣族自称傣,但因居住地不同而又有傣仂、傣纳、傣雅等称谓。也有的少数民族以其他称谓为族称,如黎族一般自称“筛”,也有自称“杞”“佯”“美孚”“台”的,“黎”是汉称,原为汉人对居住在黎母山区少数民族居民的称谓。还有不少民族以地名为族称,如怒族独龙族分别因居于怒江流域和独龙河畔而得名;门巴族是居住在“门隅达旺”地区人的族称;保安族原聚居青海省同仁县保安城、下庄、尕沙尔3个村庄,俗称“保安三庄”,因而得名;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广西环江县的12个乡中,这些地区史称“茅难”“冒南”“毛难”,因而得名;东乡族的族名亦是因历史上东乡人活动在“东乡”区域而来。有的民族族称与经济生活有关,如拉祜族称“虎”为“拉”,肉烤到发香的程度为“祜”,“拉祜”意即用这种方法烤虎肉,这一族称反映了拉祜人曾是勇敢的猎虎民族;再如羌族,这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商周甲骨文中即有记载,字义从人从羊,反映了古代羌人从事畜牧业经济生活的历史;又如古代畲族人民搭棚山居,随山种畲,因而称为畲族。还有一些民族的族称与族源有关,如裕固族自称“尧呼尔”或“西拉玉固尔”,后根据其译音及汉语“富裕巩固”之意,定名为裕固族;再如云南的布朗、崩龙和佤(自称“布伦”“布牢”)三族的族称,从语音上看十分相近,其意都是指“住在山上的人”,究其源与古代的濮族部落相关。此外,有的民族的族称情形较为复杂,如汉族,大约从汉魏以来边疆民族称中原人为汉人,又由于汉朝国祚长达四百余年,汉族的基本特征与文化传统也形成于两汉,久而久之便形成汉人的族称,但就目前的资料来看,官方正式确定“汉人”族称是从辽代开始的。

现代的民族都是由古代民族发展演变形成的,中国现在的56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族源。但族源问题也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有的民族的族源迄今尚无定论,往往存在几种说法。如维吾尔族的族源,有人认为只能追溯到南北朝时的袁纥,有人认为维吾尔族的族源与匈奴有关,但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汉代的丁零族和唐代的回纥族是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丁零或称丁灵,魏晋南北朝时称敕勒,主要活动在今贝加尔湖以南地区,因与柔然族的战争,于公元492年部分西迁天山一带,于是分为东西两部,敕勒部中的一部称袁纥或韦纥,到6世纪初称回纥,公元788年改称回鹘,9世纪中叶因与黠戛斯的战争,大部分迁到了西域(今新疆)地区,与当时在西域的部分突厥、焉耆、龟兹、于田及原来迁入西域的契丹、蒙古、汉人等经过长期融合,成为维吾尔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是一个由许多不同民族的人大约在明代融合而成的民族,其族源很难找到一个或两个为主的族。大约从公元7世纪中叶之后,有一些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来到中国经商,并逐渐定居。13世纪初,蒙古族西征,大量中亚细亚各族人、阿拉伯人波斯人被遣发或自动迁徙到中国,散居各地,他们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在元朝时称为回回,经过较长时间的融合与发展,最后形成回族。

关于壮族的族源,说法也不一致,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壮族与秦汉时的越族有渊源关系。当时越族有许多部,居住在长江中下游和岭南(今广东、广西等地)地区,称“百越”或“百粤”,魏晋南北朝时称两广地区的少数民族为“俚”“僚”等,唐时称“俚僚”或“蛮僚”,有人考证,这些称谓都是壮族的古称。宋朝时,史书称之为“撞”“僮”“幢”,都读作“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改称“壮”。(www.xing528.com)

藏族的族源是吐蕃,这是汉人对他们的称谓,藏语叫“播”,即蕃族。蕃族的先民据史载是汉朝时居住在西藏北部的羌族的一支叫发羌,当时羌族居住的中心是在青海、甘肃河湟一带,由于与汉人的战争迁居发羌地区。后来西藏山南地区一个叫雅隆的部落合并了羌族的另外两支部落,于公元7世纪初建立了吐蕃政权,所以藏族是由西藏土著的雅隆人和羌族等共同融合而成的。

蒙古族的族源有人认为系由匈奴发展而来,但也有人认为是唐朝时的“蒙兀室韦”,宋以后又称“萌古”“朦骨”“蒙古里”。蒙兀室韦是室韦族中的一支,魏时分布在嫩江和黑龙江两岸,后分化为20余部,生活在额尔古纳河一带的那一部即蒙兀室韦。公元7世纪蒙兀室韦迁徙至蒙古草原,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了塔塔尔、翁吉刺、蔑儿乞、克烈、乃蛮、汪古等许多部落,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统称蒙古。

苗族的族源一说系尧舜时期的“三苗”,一说系商周时期的“髳人”,但有较充分史料可以证明的是秦汉时期的“五溪蛮”。五溪蛮包括不少民族,居住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等地区,唐宋时五溪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被称作“苗人”“苗众”,南宋以后人们逐渐将五溪蛮中的瑶、僚、仡佬等族与苗族区别开来,此后苗族的名称便固定了下来。

满族的族源是“黑水靺鞨”,黑水靺鞨是靺鞨族的一支,隋唐时靺鞨族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和黑龙江流域,原有许多分支,后演变为粟末、伯咄、安车骨、白山、号室、拂涅、黑水七部。渤海国兴盛时,部分黑水靺鞨人被纳入其版图,契丹灭渤海国,黑水靺鞨归属于辽朝,称“女真”。辽时女真族又分为生、熟两部,松花江以北东至大海的一部分称生女真,其中又有一支称完颜部,后建立了金国。元灭金后女真人散居黑龙江、松花江流域。明朝时生活在黑龙江依兰一带的建州女真在首领努尔哈赤的领导下统一了女真各部,公元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废女真族名,改称满族,女真族遂变为满族。当然,也有人认为满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肃慎和汉晋时期的挹娄族。

就总体状况看,当代中国疆域内不同民族的族源,有如下两个特征:一是绝大多数民族都是来源于当代中国疆域内不同历史时期的古老部族,只有少部分民族的渊源产生在当代中国疆域以外的地区,例如回族就是以来自中亚和西亚地区迁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为主体、又融合了国内其他一些民族而形成的。二是古代部族与当代民族之间的渊源关系非常复杂,既有一个祖源只与当代的一个民族有历史的延续关系,如古代的吐蕃与今天的藏族、室韦与蒙古族等;也有一个祖源演变与分化形成了当代的多个民族,即几个民族系同一族源,如古代部族的五溪蛮演变与分化成当代的苗族与瑶族,古代的羌部族分化成当代藏缅语族的白、彝、纳西、哈尼、拉祜等民族,而壮族、布依族侗族的族源都可以追溯到百越,还有的当代民族的族源是几个原始部族的混合体,如哈萨克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