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反思文化大革命版的认识论问题

反思文化大革命版的认识论问题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言外之意是“不承认”在“文革”中出版的那套《十万个为什么》。为此,我作为老作者,在1980年10月16日《中国青年报》上发表《新版〈十万个为什么〉不是“第三版”》一文,指出不能对“文化大革命”版采取“不承认主义”。正因为这样,我认为对第三版不应全盘否定,不应采取“不承认主义”。大约是“文化大革命”的“左”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十万个为什么》第四版缺乏趣味性,不够生动活泼。

反思文化大革命版的认识论问题

在1980年,当《十万个为什么》第四版出版的时候,少年儿童出版社把这第四版称之为“第三版”。言外之意是“不承认”在“文革”中出版的那套《十万个为什么》。

为此,我作为老作者,在1980年10月16日《中国青年报》上发表《新版〈十万个为什么〉不是“第三版”》一文,指出不能对“文化大革命”版采取“不承认主义”。

《新版〈十万个为什么〉不是“第三版”》全文如下:

编辑同志:

贵报9月4日《长知识》副刊发表的《新版〈十万个为什么〉问世》一文,称新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是“第三版”,这与事实不符。

实际上,新版不是第三版,应是第四版:1961—1962年,第一版,共八册;1964—1965年,第二版,共十四册;1970—1976年,第三版,共二十一册;第四版,即新版,自1980年开始出版,共十四册。其中第一、二、四版是由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第三版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当时少年儿童出版社取消,并入上海人民出版社)。

除了贵报之外,最近其他报刊发表的关于《十万个为什么》新版即将出版的消息,也把新版称为“第三版”。这不是简单的疏忽,而是反映了如何看待那真正的第三版——在“四害”横行日子里出的那一版。

众所周知,《十万个为什么》走过了“之”形的曲折道路:初版问世之后,在读者中产生强烈的反响,总印数超过一千万册。它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有趣而富有知识,通俗而富有儿童特点。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十年动乱中,《十万个为什么》被打成“大毒草”,受到由一百多个单位组成的“批判联络站”的所谓“批判”。从1970年开始重编的《十万个为什么》走上了倒退的道路,把读者对象从少年儿童改为成年人,文章中有趣的故事被一一删除,变得枯燥无味,还增加了许多深奥的介绍生产技术的“为什么”。另外,科学家的名字被一一删去,变成了“有人”(仅提达尔文与几个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提到的科学家名字)。这次新版,恢复了初版的优点,补充了许多新内容,使这套被誉为“小百科全书”恢复了青春。(www.xing528.com)

然而,尽管第三版存在种种缺点,也并不是一无可取。有一些题目,由于作者和编辑的努力,还是写得不错的,这次被部分收入新版。另外,这套书能在当时“知识越多越反动”谬论横行的情况下出版,也是编辑和作者共同辛勤劳动的成果。正因为这样,我认为对第三版不应全盘否定,不应采取“不承认主义”。这正如对待八个革命样板戏一样,它是编导演员的劳动成果,尽管存在某些缺点,但不能全盘否定。即使是内容反动的作品,只要它是事实,是确实存在过,不应不承认,它也不因你不承认而不存在。

为此,我建议今后在推荐《十万个为什么》新版时,应当称它为第4版。另外,认真总结第3版的教训和经验,对于当前科普创作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叶永烈

1980年9月4日夜于上海

我的意见被接受了。从此,少年儿童出版社称1980年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为“《十万个为什么》第四版”。

大约是“文化大革命”的“左”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十万个为什么》第四版缺乏趣味性,不够生动活泼。

我在采访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时,他回忆说:在“文化大革命”后,他又买了一套1980年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第四版,全书印刷考究多了,还是精装的。钱学森看到后向永刚“借”了两本拿去看。过了两三天,把书还给永刚,讲了句至今让永刚不能忘记的对该书的评价:“我看不如第一版的好。介绍的范围比老版宽多了,但是读了之后,对科学知识的整体认识反而模糊了。”[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