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东南民族史的多个研究及相关著作参考

中国东南民族史的多个研究及相关著作参考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8]参见陈支平:《福建六大民系》,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7]参见陈支平:《中国东南民族史的三大特征》,见陈支平:《史学碎想录》,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17]参见陈支平、詹石窗:《透视中国东南》第十四编《移民侨居:东南文化的网络衍扩》,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19]参见陈支平:《福建六大民系》第四章《汉人民系与少数民族的血缘文化融合》,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中国东南民族史的多个研究及相关著作参考

[1]以上参见林国平等主编:《福建省志·民俗志·概述》,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年,第2~3页。

[2]以上参见台湾刘益昌:《文化史迹冲击评估》,1988年度环境影响评估讲习班讲义,台北中华环境工程学会印行。

[3]参见杨绪贤:《台湾区姓氏堂号者》,台北:台湾新生报社,1981年;陈支平:《福建族谱》,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

[4]参见陈支平:《推展客家民系与其他民系的比较研究》,载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主编:《第四届国际客家研讨会论文集》,1998年11月。

[5][8]参见陈支平:《福建六大民系》,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6]参见鲁西奇:《人群、聚落、地域社会》,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

[7]参见陈支平:《中国东南民族史的三大特征》,见陈支平:《史学碎想录》,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

[9]傅衣凌:《论乡族势力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干涉》,载《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0页。

[10]参见陈支平:《近50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第一章,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年。

[11]李光地:《榕村别集》卷五《戒子孙》。

[12]参见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www.xing528.com)

[13]参见陈支平、詹石窗:《透视中国东南》第五编《海商贸易:东南文化经济的阴阳错综》,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

[14]参见杨国桢、陈支平:《明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15]参见陈支平:《从世界发展史的视野重新认识明代历史》,载于《学术月刊》2010年第6期。

[16]陈支平:《从文化传播史的角度看明代的历史地位》,载于《古代文明》2011年第3期。

[17]参见陈支平、詹石窗:《透视中国东南》第十四编《移民侨居:东南文化的网络衍扩》,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

[18]参见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卷一《论明清社会的发展与停滞》,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19]参见陈支平:《福建六大民系》第四章《汉人民系与少数民族的血缘文化融合》,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20]参见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三《地理·风俗》;司马迁:《史记》卷十二《孝武本记》。

[21]参见林国平:《闽台民间信仰源流》,台北:台湾幼狮出版社,1996年。

(原载《闽台文化研究》2014年第1期,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