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产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详解

资产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详解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资产管理理论是商业银行最传统的管理思路。而资金运用的主动权则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银行必然会看重资产管理,即侧重流动性管理,包括真实票据说、可转换理论及预期收入理论。但这一理论的缺陷也是不能忽视的。(二)可转换理论这种理论是美国的莫尔顿于1918年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商业银行及资本形成》中提出的。可转换理论的产生同样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资产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详解

资产管理理论是商业银行最传统的管理思路。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是吸收活期存款,负债主要取决于存款人的选择,银行可作为的空间非常有限。而资金运用的主动权则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银行必然会看重资产管理,即侧重流动性管理,包括真实票据说、可转换理论及预期收入理论。

(一)真实票据说

真实票据说也称商业性贷款理论,是在18世纪英国银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早见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该理论认为,由于银行贷款的资金主要来自存款,尤其是易于波动的活期存款,为应付存款人难以预料的提存,银行一定要保持资金的高度流动性,所有贷款必须是短期的和商业性的,是用于商品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的,是“自偿性”的。所谓“自偿性”是指在生产或购买商品时所借的款项,可以用生产出来的商品或出售商品的款项予以偿还。最主要的自偿性贷款是票据贴现和商品抵押贷款。

商业性贷款理论的形成有其历史背景。在中央银行尚不存在或尚不承担最后贷款人的作用时,丧失流动性的银行很难继续经营。即使有了中央银行,按商业性贷款理论的要求发放贷款,对贷款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也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进一步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看,贷款随商业周期的变化而相应收缩、扩张,对保持货币流通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但这一理论的缺陷也是不能忽视的。如果银行只发放具有自偿性的贷款,不仅无法满足社会多方面的信贷需求,而且对银行自身的发展也极为不利。又由于短期资产的收益较低,银行只经营自偿性短期贷款业务,可能对银行的盈利产生不利影响。另外,自偿性贷款并不是没有风险,在经济萧条时期,即使是商品抵押的短期放款,仍可能由于买卖链条的中断而导致不良贷款

(二)可转换理论

这种理论是美国的莫尔顿于1918年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商业银行及资本形成》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为了应付存款提取所需保持的流动性,银行可以将资金的一部分投资于具备转让条件的证券上,这些证券资产能随时出售转换现金,这样银行放款就可不再限于短期和自偿性的投放范围。(www.xing528.com)

可转换理论的产生同样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该理论提出的时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因军费需要,大量发行公债,债券市场空前发展。而信用风险很小的公债,正是最易于转换为现金的盈利资产。因此,银行投资于公债,不仅满足了政府发行的需要,也有利于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改善。时至今日,银行流动性管理的主要资产仍以政府债券为主。

但可转换理论并非无懈可击。当金融市场崩溃,证券行市大跌,人们竞相抛售证券时,银行也很难不受损失地将所持有的证券顺利转让。

(三)预期收入理论

预期收入理论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展带来了贷款需求的猛增,并且资金需求呈多样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预期收入理论应运而生。这一理论认为,一笔好的贷款,应当以根据借款人未来收入或现金流量而制定的还款计划为基础。这样,无论放款期限长短,只要借款人具有可靠的预期收入,就不至于影响银行的流动性。显然,这一理论强调的不是贷款能否自偿,也不是担保品能否迅速变现,而是借款人是否有用于还款的预期收入。

这种理论的提出推动了商业银行业务向经营中长期设备贷款、消费贷款和房屋抵押贷款等方面扩展,盈利能力有较大提高。但它显然也有缺陷。银行将资产经营建立在对借款人未来收入的预测上,而这种预测受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不可能完全准确。尤其是在长期放款中,借款人的经营情况可能发生变化,因而,届时并不一定具备偿还能力,这就会损害银行的流动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