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进一步深入开展研究的优化建议

进一步深入开展研究的优化建议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财政收入差异、三大区域内部差异和单个省份内部差异有一定研究,但非常有限。因此,笔者认为应按照不同的区域划分方式深入研究除省际差异外的其他区域财政收入差异,弥补这一空白。所以,本书将对这几方面内容进行补充研究。在讨论区域财政收入差异的原因时,对三次产业GDP与财政收入关系的研究,鲜有使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的,大部分学者采用的是时间序列模型,也有学者采用规范分析。

进一步深入开展研究的优化建议

学术理论界对我国区域财政收入差异的研究主要是从1999年开始的(文献搜索截止于2012年4月5日)。从以上的文献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中国区域财政收入差异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仅仅是在对中国区域财政和财政能力差异的研究中有所涉及。研究对象主要是以东中西部间差异(如李永友、裴育,2005;张伦俊,2006;陈国际、刘亮,2009;梁红梅、邹晖,2010)和省际差异(如张伦俊、申山宏,2007;王晓润等,2009)为主,而三大区域内部差异和单个省份内部差异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这对因地制宜、制定相应政策措施、促进区域财政协调发展没有起到足够的促进作用。而且,目前为止,学术理论界的研究都是按行政区域划分来讨论差异的现状,没有按经济区域划分进行过相关讨论。从内容上看,目前的研究主要是以差异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为主,差异的成因并没有从实证角度得到充分关注。并且,对差异成因的分析通常只涉及到某一种因素,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财政分权等,缺乏对差异成因传导机制的全面论证。另外,目前的研究都止步于不同项目的财政收入对区域财政收入总体差异的贡献(如:刘亮,2007),不同产业、不同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企业对区域财政收入差异的贡献没有得到关注。从分析方法上看,在讨论区域财政收入差异的主要原因时,对三次产业GDP与财政收入关系的研究,大部分学者采用的是时间序列模型(如:山东省财政厅课题组,1998;谷永芬等,2005;侯俊军、刘晓,2008),也有学者采用规范分析(如:王华、柳光强,2010),鲜有使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的。针对目前研究的不足,本书将从以下六方面做进一步研究:

第一,从研究的对象上看,目前学者们对区域财政收入差异的研究50%以上是以省际差异为对象展开的,其次是东中西部三大区域间财政收入差异,占到20%左右,然后是对县域财政收入差异的研究,不到10%。对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财政收入差异、三大区域内部差异和单个省份内部差异有一定研究,但非常有限。可以看出,除省际财政收入差异外,目前学术界对其他研究对象的探讨是非常不足的。而且,目前为止的研究都是按行政区域划分来讨论差异的现状,没有按财政收入规模或收入结构等经济因素划分成不同的经济区域进行过相关讨论。因此,笔者认为应按照不同的区域划分方式深入研究除省际差异外的其他区域财政收入差异,弥补这一空白。

第二,从研究的时间上看,对我国区域财政收入差异的研究是从1999年开始的,主要集中在2005年之后,也就是分税制改革10年之后,2005年之前的研究相对较少。从1999年到2012年,研究成果的数量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态势。

第三,从研究的方式上看,学术理论界对我国区域财政收入差异的研究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研究区域财政差异或财政能力差异,其中涉及到对财政收入差异的研究,这类型的研究占到近60%;二是研究区域财政收入差异,占30%左右;三是研究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差异,仅占10%左右。第一种研究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财政收入差异的某些方面,但针对性不强;税收收入只是财政收入的一部分,所以第三种方式不能全面探究区域财政收入差异的方方面面。可见,目前仍然缺少对区域财政收入差异的全面、深入研究,因此,笔者认为还应继续深入研究区域财政收入差异。(www.xing528.com)

第四,从研究的内容上看,目前的研究主要是以差异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为主,对成因的分析通常只涉及到一个方面,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财政分权等,差异的成因及其传导机制并没有从实证角度得到充分关注和全面论证。而且,在分析各种因素对区域财政收入差异的影响时,目前的研究止步于不同项目的财政收入和不同产业的税收收入对总体差异的贡献,不同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企业对差异的贡献没有得到关注。在分析转移支付对区域财政收入的均等化效果时,目前已有研究在我国转移支付对东中西三大区域内部和三大区域间的财政收入差异影响方面关注太少,本书将主要对其进行分析。而且已有的研究局限于实证分析,没有从理论上对转移支付的效果进行研究。如何分配,才能使得转移支付对缩小区域财政收入差异有效且效果尽可能大,这是本课题将要关注的部分。所以,本书将对这几方面内容进行补充研究。

第五,从衡量差异的指标和方法上来看,学者们采用了许多不同的测度指标和研究方法。测度指标分为绝对差异指标和相对差异指标。绝对差异指标包括标准差、极差和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倍数;相对差异指标包括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及泰尔指数等。标准差、极差、最大值最小值倍数、变异系数等都是描述性统计量,并不能反映出差异的构成。很多学者采用了泰尔指数分解法和Shorrocks因素分解法(Mookherjee和Shorrocks,1982;Shorrocks和Wan,2005)。泰尔指数可以按照地区、产业结构、人均GDP等分解,能够衡量组内差异和组间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刘亮(2007)运用泰尔指数分解法按照财力的主要构成项目对省际财力差异进行了分解,但分解项目仅仅包括消费税增值税税收返还、所得税基数返还、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转向转移支付、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6项。Shorrocks因素分解法是对变量进行分组,将总体差异横向分解为各分变量差异,并计算各分变量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目前为止,笔者只找到尹恒等(2007)采用了基尼系数分解法来探讨各项转移支付对县域间转移支付差异的贡献。在讨论区域财政收入差异的原因时,对三次产业GDP与财政收入关系的研究,鲜有使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的,大部分学者采用的是时间序列模型,也有学者采用规范分析。在分析转移支付时,目前没有学者使用过秩和检验和转移份额法。

第六,从数据的选择上来看,不同学者有不同做法。对于财政收入,刘溶沧、焦国华(2002)采用的是地方本级收入与中央补助收入之和,刘寒波等(2006)、刘亮(2007)选择的是财政预算内收入数据,尹恒等(2010)运用的是本级财政收入,任治俊等(2007)计算的财政总收入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上划中央“两税”收入、上划中央企业所得税收入、上划中央个人所得税收入之和,但是总结起来,用得最多的是一般预算收入。对于人口数量,大部分学者采用的是户籍人口数(刘寒波等,2006;尹恒等,2010)。本书将使用本级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的决算数)、中央转移支付、年末人口数等数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