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沅弟来信批评,弟应重用僧邸?

沅弟来信批评,弟应重用僧邸?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初九夜所接弟信,满纸骄矜之气,且多悖谬之语。而弟屡次信来,皆言宜重用僧邸,不知弟接何处消息,谓僧邸见疏见轻,敝处并未闻此耗也。弟谓切不可听书生议论,兄所见即书生迂腐之见也。弟只管安庆战守事宜,外间之事不可放言高论,毫无忌惮。试令弟开一保单,未必不窘也。弟如此骄矜,深恐援贼来扑,或有疏失。

沅弟来信批评,弟应重用僧邸?

沅弟左右:

初九夜接初五日一缄,初十早又接初八日巳、午刻二缄,具悉一切。

初九夜所接弟信,满纸骄矜之气,且多悖谬之语。天下之事变多矣,义理亦深矣,人情难知,天道亦难测。而吾弟为此一手遮天之辞、狂妄无稽之语,不知果何所本?恭亲王之贤[1],吾亦屡见之而熟闻之。然其举止轻浮,聪明太露,多谋多改,若驻京太久,圣驾远离,恐日久亦难尽惬人心。僧王所带蒙古诸部在天津、通州各仗[2],盖已挟全力与逆夷死战,岂尚留其有馀而不肯尽力耶?皇上又岂禁制之而故令其不尽力耶?力已尽而不胜,皇上与僧邸皆浩叹而莫可如何。而弟屡次信来,皆言宜重用僧邸,不知弟接何处消息,谓僧邸见疏见轻,敝处并未闻此耗也。

分兵北援以应诏,此乃臣子必尽之分。吾辈所以忝窃虚名、为众所附者,全凭忠义二字。不忘君,谓之忠;不失信于友,谓之义。今銮舆播迁[3],而臣子付之不闻不问,可谓忠乎?万一京城或有疏失,热河本无银米,从驾之兵难保其不哗溃。根本倘拨,则南服如江西、两湖三省又岂能支持不败?庶民岂肯完粮?商旅岂肯抽厘?州县将士岂肯听号令?与其不入援而同归于尽,先后不过数月之间,孰若入援而以正纲常、以笃忠义?纵使百无一成,而死后不自悔于九泉,不诒讥于百世。弟谓切不可听书生议论,兄所见即书生迂腐之见也。

安庆之围不可撤,兄与希庵之意皆是如此。弟只管安庆战守事宜,外间之事不可放言高论,毫无忌惮。孔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4]弟之闻本不多,而疑则全不阙,言则尤不慎,捕风捉影,扣槃扪烛[5],遂欲硬断天下之事。天下事果如是之易了乎?大抵欲言兵事者,须默揣本军之人才,能坚守者几人,能陷阵者几人;欲言经济,须默揣天下之人才,可保为督抚者几人,可保为将帅者几人。试令弟开一保单,未必不窘也。弟如此骄矜,深恐援贼来扑,或有疏失。此次复信,责弟甚切,嗣后弟若再有荒唐之信如初五者,兄即不复信耳!

【题解】

这封书信写于咸丰十年(1860)九月十日。曾国藩在这封家书中主要强调了应诏北援的必要性和不撤安庆之围的打算,一再告诫曾国荃要谦虚谨慎,不可妄议自己不懂或无把握之事。言谈中也涉及对恭亲王奕訢的看法,这是极少见的。(www.xing528.com)

【注释】

[1]恭亲王:恭亲王奕訢系咸丰帝奕詝异母弟,行六。道光三十年,奉道光皇帝遗诏封恭亲王。咸丰朝曾任首席军机大臣,对英、法谈判签约的全权代表。辛酉政变(亦称“祺祥政变”)后晋升议政王,主持军机处和总理衙门同治四年被慈禧太后革去议政王,仍主持军机处和总理衙门,是清朝中央政府内的洋务派首领。

[2]僧王:指僧格林沁,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旗人。初袭封郡王,咸丰五年,以剿灭太平天国北伐军之功晋封忠亲王。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曾在大沽、天津和京东张家湾、八里桥抗击英法联军。起初力主抗战,失败后力促咸丰帝北逃热河。辛酉政变中积极支持那拉氏、奕訢一派。同治四年四月,被捻军杀死在山东菏泽

[3]銮舆播迁:皇帝的车驾流离迁徙。指咸丰帝一行逃离北京前往热河。

[4]多闻阙疑,慎言其馀:载《论语·为政》,意谓多听多看,自己都弄不清楚的不要讲,就是知道一些的,说的时候也要谨慎。阙疑,有疑问的事情,缺而不言。

[5]扣槃扪烛:典出苏轼《日喻说》:“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意为片面的认识,会得出不正确的结论。扣,同“叩”,叩击。扪,抚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