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读书应与现实结合的必要性

读书应与现实结合的必要性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学以致用,就是强调读书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毛泽东同志曾多次强调,读书要注重理解和运用,不要死背教条,与实际相脱离。毛泽东同志在读马列主义的书时,能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应用,使得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2.读书的目的就在于应用,在于指导人们的生活和学以致用,读书而不与实际相联系,是没有用的。

读书应与现实结合的必要性

清朝时,有一个姓张的读书人;他讲古书时,可以滔滔不绝,并讲得头头是道。可是,若让他去处理世事时,他却显得很迂腐。

有一天,他得到了一部兵书,如获至宝,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了好几天,并自以为熟通兵法了。

正好有一群土匪聚众闹事,于是他就召集了乡兵,前去平乱。

可是,在他按兵书上所说的作战示意图行事之后,在初次交锋时,就被土匪击溃,他自己也险些被土匪抓走。

后来他又得到了一部关于水利方面的书,他苦读若干天之后,就自以为能让所有的土地成为沃壤,所以他让人按他的图纸兴修水利,可结果水却从四面八方的渠里流进了村子,险些把村子里的人全都淹死。

这个故事听起来让人捧腹,但是也让人深思,它嘲讽了那些一切以书为法的读书人,这些读书人读书时不知变通,不把学与用相结合,以至于自己成为了一个书呆子

希望你以此为鉴,将死书读活,学以致用。

所谓学以致用,就是强调读书必须与实际相结合。顾炎武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并用“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来表达自己的主张。

朱熹也曾提出“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

毛泽东同志曾多次强调,读书要注重理解和运用,不要死背教条,与实际相脱离。

毛泽东同志在读马列主义的书时,能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应用,使得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掌握这种读书方法,在我们有限的时间内,阅读更多的书籍,取得更大更多的收获。

也许有人会问读书为什么一定要与实际相联系,其原因就是:

1.必须在学以致用中对书上的知识正确与否进行检验。书上的知识要与实际相联系,如果与实际相联系成功了,那就说明书上的知识是科学合理的,如果与实际联系失败了,那就说明书上的知识是不科学不合理的。

2.读书的目的就在于应用,在于指导人们的生活和学以致用,读书而不与实际相联系,是没有用的。与实际相联系的读书,联系实际的读书,是一种最为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3.如果你想把书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真知灼见,就必须把书上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工作)经验相结合,变成一个全面的知识。如果只有书本上的知识,而不与学以致用相结合,是一种片面的、无用的知识。

人们为了让知识造福于人类,才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但是,如果不把知识与学以致用相结合,那么再好的知识也就成为了一堆废物。

“纸上谈兵”的典故大家都已十分地熟悉了。

战国时代,赵国名将赵奢之于赵括,自幼饱读兵书,每每谈起兵法就口若悬河,说得头头是道,就连赵奢都难不倒他。如果是在今天,赵括至少也应该相当于一个硕士。于是赵括就凭着自己的学识而目中无人,骄傲不已,认为自己已天下无敌了。

但是,在公元前260年之时,秦国与赵国在长平开战,情况已僵持不下了。赵国的老将廉颇见秦军之势正强,就没有率兵迎战,筑垒坚守,并准备用持久战的方法把秦军拖垮。这时秦军就使出了一个反间之计,宣称秦军最怕赵括。赵王误信谣言,不顾丞相蔺相如和赵括之母的反对,让赵括替下了廉颇将军。

赵括初掌军权,兴奋不已。他率大军进驻长平以后,把廉颇的部署完全改变了,照搬兵书上争取主动的教条,进行出击。而秦军却佯装失败进行诱敌,把赵军分割成了两部分后,重重围住。赵军的援粮被断绝了,45万大军只好全部投降,最后只落得一个被白起坑杀,而赵括也在乱军之中被射身亡了。

“纸上谈兵”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再懂兵法,再晓用兵之道,不把兵法与用兵之道和实际的战争相结合,也要失败。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在《冬夜读书示子》中对他的儿子进行劝勉道: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www.xing528.com)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如果你不以得来纸上的东西为满足,那么你就应把书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这样不但可免于浮躁,还可为社会创造财富,并在学以致用之中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中国各高校都注意到了学以致用的作用,所以各高校都非常支持在校的大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以致用活动,并收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例如:近几年,河南某高校相继安排一部分学子到农村进行挂职锻炼,协助农村进行计划生育工作。

学子们在农村的落后地区看到一对夫妇生好几个小孩,生不到男孩誓不罢休,不管基层干部苦口婆心的说服教育工作。

学子们经过连续几年的实地考察,不约而同地得出了一个结论:农村干部的工作太辛苦,计划生育工作还要下大力气抓。

学子们在各高校内所受的锻炼,是无法与学以致用的育人效果相比拟的。

第一,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在学以致用中得到了检验和锻炼

在某校汇报会上,学子们的发言就非常耐人寻味。例如:中文专业的学子们到各出版社、报社、电视台实习时,他们被社会中的典型所感动,满怀激情地写出了自认为感人肺腑的报道,结果编辑却说他仃J的文章有太浓的学子味。他们经过编辑指点后,才明白了“作文”与实用新闻之间的差异。

例如:家电维修队到农村进行学以致用时,广大农民群众非常欢迎他们,但刚开始时却不相信他们的技术水平,于是农民们就先用一些无关紧要的电器“试”他们,试出“效果”后,才把家里的重要电器搬出来让他们修理。

毫无疑问,学子们在经过学以致用的活动后,发现了他们的不足,并针对他们的不足进行了弥补,使学子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得到了提高。

第二,提高了是非的辨别能力

对于书上的是非讲述,学子们只是把它当作一种知识形态来接受,并没有真正受到心灵上的震撼,生活中的人和事才使他们受到了真正的震撼。

例如:前些年出现的先进典型孔繁森的事迹,学子们都听说过,但当他们到了英模工作的地方时,听到老百姓发自肺腑之言,他们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使他们真正感受到了善恶美丑。

例如:某高校的学子在对天津的大邱庄进行考察时,不但看到了大邱庄经济发展的一面,也看到了禹作敏的另一面:

住着豪华别墅,过着非常奢侈的生活;门口还有24小时值班的门卫;禹作敏所说的话在大邱庄就是“法”,无人敢说不,禹作敏就像是大邱庄的“土皇帝”。

由于禹作敏的所作所为,学子们认为禹作敏已不再像一位起模范带头作用的共产党员了。后来事态的发展果然印证了学子们的感受。

第三,开拓创新意识受到强烈激发

大学生在学以致用的活动中,接触到很多经济落后的地区,引发了学子们的思考。学子们在总结学以致用时,分析了某些地区落后的原因及克服的方法。

由于落后地区的现实激起了学子们的责任感,所以学子们不断地探讨改变落后地区的途径和方法,并从条件、资金、信息、技术等各方面进行论证。

当大学生们走人社会后,学子们的责任感就会为社会带来巨大效益。

除此之外,大学生们还通过挂职锻炼,提高了组织管理能力;通过经济案例,感受到了信息的重要性。学以致用不但锻炼了大学生们的能力,还促进了大学生们的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