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幻的反讽:虚幻的科学内在

科幻的反讽:虚幻的科学内在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在索拉利斯太空站,人类却不曾想到自己会被自己的观察及其“对象”所左右,这是一个巨大的反讽。通过对其主题的分析,我们不难进一步发现:莱姆在作品中所做的不是按照科学的可能性去幻想,而是通过虚构的故事揭示科学内在的虚幻。

科幻的反讽:虚幻的科学内在

前面讲述的故事是波兰作家斯坦尼斯拉夫·莱姆(Stanislaw Lem)的小说《索拉里斯星》的主要内容。莱姆的许多小说被人称为“元科学小说”(Metascience Fiction),意思是说,它们是以对科学本身的反思为主题的,而不是以对科学理论的延伸性想象为主的一般科幻小说

即使从表面看,《索拉里斯星》也是一部充满反讽的另类科幻小说。人通常以为自己能超然地观察、研究、判断某一对象,比如像索拉里斯这样的陌生星球,然后得出某些“可靠的”、“重要的”的知识。然而,在索拉利斯太空站,人类却不曾想到自己会被自己的观察及其“对象”所左右,这是一个巨大的反讽。

而且,在经历了种种“奇迹”后,科学家们虽然肯定“大洋”和这一切直接有关,但对其中具体原因始终一无所知,对“大洋”本身更是始终一无所知。也就是说,莱姆描述了一场失败的科学探险。

莱姆说过,我只是想创造这样一种场景,一个人和某个确实存在之物相遇,而此物又不能化约为人类的概念、理念或意象。

通过对其主题的分析,我们不难进一步发现:莱姆在作品中所做的不是按照科学的可能性去幻想,而是通过虚构的故事(一群科学家在一个太空站的极端处境)揭示科学内在的虚幻。

在经受索拉里斯星太空站里的那些离奇遭遇之前,凯尔文和别的科学家一样,相信自己来到索拉里斯就是为了解开迷惑,找到答案,征服未知,对人类的认知能力充满信心。认识永远可以无限拓展,真相永远可以被揭示,他者永远可以变成对象,科学在人类心中培植的这些信念由来已久。(www.xing528.com)

然而,当凯尔文面对这个“中微子”海若时,他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其实质是究竟该按照科学理论给出的“真相”来“处理”海若,还是听从自己在海若身上感受到活生生的“人性”来真诚地回应海若,理论和感受间的分裂让凯尔文不知所措。如果他选择前者,意味着他不得不把自己的感受视为虚幻;如果选择后者,则意味着他不得不把科学理论视为虚幻。

选择后者,在我们这个一切裹挟在科学技术中的时代里已经越来越不可能。这种不可能中包含的危机也越来越少被意识到。在这部小说中,莱姆要尝试的正是这种反思。

当我们的注意力越来越以科学技术为中心时,当科学的思维方式越来越深入日常时,人类已经越来越习惯于把事物能科学地计算和确定的某些方面视为其最真实和重要的方面,这就好像是以下这种处境:一个黑夜里,我们只能在路灯照亮的一小块区域中找东西,并习惯于把在那里找到的东西视为自己需要的和重要的,这使得我们日渐丧失探索黑暗的能力和勇气,即使真正重要和需要的东西正巧不在那一小块被照亮的地方。

最终,凯尔文决定“按人性行动”,当他说出“你比所有的科学真理都贵重”时,意味着,在“什么是真实与幻觉的区别,什么是人与非人的区别”的问题上,通常的科学给出的权威答案及其原有的力量在一个科学家身上发生了动摇。

最重要的是,这些“奇迹”让凯尔文洞察到陷于“科学”而造成的那种局限:把自己和外在事物的关系一律归结到认知层面加以处理,事物对于人类在精神层面上的诸种更直接、更充实、甚至更重要的涵义就被挤压掉了,这使得人的精神空间日益萎缩和狭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