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仁心仁政:内外兼修,仁王之举

仁心仁政:内外兼修,仁王之举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子主张仁心治政,在孔子德治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的思想。依照孟子的思想,仁政就是仁者治政,有仁心的施政者以对人民的怜恤、同情、爱护之心来治理国事民生。孟子提出“仁者无敌”,认为这是仁政的最高境界。孟子主张“内圣外王”。从个人修身来看,只有修身正己,才能承担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使命;从国家政治来看,君王只有德位兼备,才能以仁政来影响国家的政治、百姓的生活。

仁心仁政:内外兼修,仁王之举

孟子孔子一样,其政治主张被当政者认为迂腐、空谈,对处理具体事情没有什么价值,因而未被采纳。这种“迂远”,正是孔孟的坚守,正是儒家的精神,正是中国社会保持向善力量的源泉。下面,我们来看看圣人的“知其不可而为之”。

孟子主张仁心治政,在孔子德治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孟子说:“仁,人心也。”他解释说,“仁”是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怜恤、同情、爱护的心情。《公孙丑上》载:“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依照孟子的思想,仁政就是仁者治政,有仁心的施政者以对人民的怜恤、同情、爱护之心来治理国事民生。如此仁政的结果便是:“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百姓归向仁德君主,犹如水向低处流,兽向旷野跑一样。《离娄上》载:“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三代者,夏、商、周。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得天下,是因为仁德,夏桀、商纣王失天下,是因为不仁。国家兴盛衰败、生存灭亡的原因亦在此。天子不仁,不能保有天下;诸侯不仁,不能保有国家;卿大夫不仁,不能保有宗庙;士人和百姓不仁,不能保有自身。如果害怕死亡,却又乐于干不仁的事,就如害怕喝醉却硬要多喝酒一样。

孟子提出“仁者无敌”,认为这是仁政的最高境界。一个有着仁爱之心的君王,是不会轻易发动战争的,他所关注的是“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即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精耕细作。仁者关注的是内部的建设与发展:只有国内安定,才可以抵御外部侵扰;只有国内繁荣,才有能力和实力迎战外辱。这便是“仁者无敌”的深远意义。孟子所言,其情真、其心诚、其理明。这一理想虽然在当时未能最终实现,但却对今日之治国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仁者无敌”在今日看来,就是最理想的、不战而胜的治国之方。

那么如何才能行仁政呢?孟子主张“内圣外王”。其中的逻辑是“内圣”才能“外王”,一个人只有内在修己,进而才能对他人行仁义,这是儒学“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是儒学的至高境界。《梁惠王上》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个人修身来看,只有修身正己,才能承担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使命;从国家政治来看,君王只有德位兼备,才能以仁政来影响国家的政治、百姓的生活。所谓“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即正人先正己,推之百世而不悖。“内圣外王”对于平凡的我们同样适用,它启示我们:首先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对任何社会成员都是极为重要的,其次增强个人服务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公共意识,对现代社会公民来说同样不可或缺。(www.xing528.com)

司马迁是深刻的,他看到了儒家的坚守。他写道:“卫灵公问阵,而孔子不答;梁惠王谋欲攻赵,孟轲称大王去邠。此岂有意阿世俗苟合而已哉!持方枘而内圆凿,其能入乎?”拿着方榫头却要放入圆榫眼,哪能放得进去呢?这不是孔子、孟子不知道卫灵公、梁惠王所想,而是他们不愿意迎合卫灵公、梁惠王的不义之战,所以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秦始皇甚至以“妖言以乱黔首”“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这样的罪名,焚书坑儒,儒生的“不合时宜”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最后让他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苏轼说:“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如果你也是不合时宜的人,大可不必因此烦忧,看看这些卓越古人,应该也会有所慰藉。“不合时宜”只是还有自己的坚守,无论你坚守的是什么,总好过“无坚可守”。

孟子知道诸侯很可能不推行他的主张,但是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去奔走、去说服。孟子奔走的一生,是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热血热肠的一生,是盼世间尽早实现和平、公平、正义的一生,是渴望照亮一方天地的一生。正如一首歌中所唱:“也知道自古漫漫人生路……也知道难得糊涂才是福,却忍不住要为天下苍生,登高一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