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辟中国贬谪文学的先河

开辟中国贬谪文学的先河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贬谪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如要追溯这一主题的根源,鼻祖正是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贬谪文学高度囊括了封建时代社会政治的本质特征,也深刻揭示了古代士人基于人生忧患的心理过程。这就是屈原的伟大,这种伟大为中国贬谪文学史确立了一个经久不衰的范式。

开辟中国贬谪文学的先河

贬谪文学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如要追溯这一主题的根源,鼻祖正是屈原。以往文学主题,有描写祭祖燕飨的,有描写战争徭役的,有描写婚姻爱情的,有描写农事怨刺的,内容已经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唯独没有对贬谪主题的描绘。学者张学松认为:流寓遭际是作家思想品格、才华素养形成的根本因素。流寓经历使作家处于极度生存困境当中,心态发生重大变化,而在文艺理论中有一种说法叫作“人穷则反本”“诗穷而后工”,流寓遭际使作家能澄心静虑地观察与思考,对作品精雕细刻。贬谪是流寓的一种方式,贬谪经历必然会带来作家思想心境的转变,进而形成文学经典和奇观。学者尚永亮认为:贬谪文学具有高度的美感效应,原因在于这种沉重的人生苦难,可以刺激诗人或作家全身心地去感悟生命,接触到人类命运与生存意义等文学艺术中最本质的问题,进而促进他们生命意志力最大限度的勃发。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贬谪文学高度囊括了封建时代社会政治的本质特征,也深刻揭示了古代士人基于人生忧患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既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儒、道、佛诸家思想的消长转换,又展示了个人在面对困厄时作出的选择。贬谪文学带给我们的,是一条古代士人于沉重苦难中从执着走向超越的生命轨迹,其中内涵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灭的自强不息。

翻开中国文学史的长卷,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支支主题明确、意蕴深厚、充溢着生命感悟的文学乐章,同时更是一首首由血泪交织而成、饱含苦闷意识的中国贬谪士人的悲愤离歌。在历史长河中,我们见识到了因伸张正义而横遭飞祸、被贬黜到荒山野岭的朝廷命官,也见识到了因不平则鸣揭示真相而惨遭罹难、被遣戍苦寒烟瘴之地的文人墨客,那种遭受贬谪之后的苍凉与悲苦,那种对前途命运进退维谷的孤独感最终演绎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壮美的乐章,从而给文学增添了水石相激般的壮美风采:面对外来压力顽强抗争,身处逆境誓不低头,九死一生坚守信念,饱经磨难不忘初心。这部乐曲的前奏演绎者正是伟大的屈原。(www.xing528.com)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早期提倡的“美政”“法制”“举贤任能”被楚怀王采纳,但他耿直的个性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格,招来了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怀王宠妃郑袖等人的污蔑和排挤,最终被楚怀王疏远。屈原第一次离开郢都不久,楚怀王受子兰等人怂恿来到秦国被囚禁至死。怀王之子横即位,屈原原以为可重新得到重用,却不想被新君彻底放逐,从此在政治上彻底失意。朱熹说“屈原既放,思君念国,随事感触,辄形于声”,王逸肯定屈原是在“章皇山泽,无所告诉”的痛苦中才得以“文采铺发,遂叙妙思”。可见,没有屈原的放逐,便没有激怒、忿恨、忧伤、痛苦的真实感情。以此而论,我们可以说贬谪之痛是屈原文学创作的激发点和动力源,他的二十余篇诗歌皆是在贬谪之后所作。明知前路无知己,却依旧心向补苍天,初衷不移,痴情不改;明知国将不国,却仍哀民生之多艰,虽九死而犹未悔。这就是屈原的伟大,这种伟大为中国贬谪文学史确立了一个经久不衰的范式。此后千年,贾谊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人相继出现,中国贬谪文学史演绎出了最催人泪下的代际大戏。那些被贬谪、被罢官、被流放郁郁不得志的文人学者,那些身处逆境仍心系国家的朝廷命官,无不以屈原为楷模,开始着他们痛并快乐着的创作,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反抗意识、忧患意识、爱国意识、民族意识、超越意识表现出了文学最强大的生命力。对于贬谪文学的开启,屈原功不可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