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戏剧游戏激发幼儿创造力

戏剧游戏激发幼儿创造力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戏剧游戏中,幼儿的兴趣直接为幼儿参与这一活动的过程提供持续动力。因此,兴趣不仅仅是支持幼儿参与戏剧游戏的内在动力,更是幼儿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只有在有了兴趣之后,才能吸引幼儿对其进行后续的创造。在戏剧游戏中,幼儿的象征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以物代物在戏剧游戏中具体体现为幼儿使用眼前的物体取代某种他急切需要却不在眼前的物体,而且用被替代物的名称来命名替代物。

戏剧游戏激发幼儿创造力

(一)以兴趣为前提的创造

卢梭开始,儿童的兴趣在教育活动与游戏中的重要地位就得以确立,这也是尊重儿童个体地位的体现。幼儿兴趣的产生,与之相伴的往往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愉悦感、满足感等。在戏剧游戏中,幼儿的兴趣直接为幼儿参与这一活动的过程提供持续动力。在研究的初期阶段,幼儿对戏剧游戏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但是通过观察与访谈笔者发现这种兴趣的来源不是戏剧游戏活动本身,而是来自可以和同伴一起玩耍,因此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常常会出现心不在焉、游离等状况,对角色的扮演仅仅局限于模仿与应付,创造也就无从谈起。随着教师指导策略的不断调整,幼儿的兴趣逐渐被调动起来,在戏剧游戏中感受到身心的愉悦,在不需要教师过多指导的情况下,也能积极投入表演中来,并且对人物角色、台词、动作甚至情节的改变与创造也逐渐出现。因此,兴趣不仅仅是支持幼儿参与戏剧游戏的内在动力,更是幼儿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只有在有了兴趣之后,才能吸引幼儿对其进行后续的创造。

(二)模仿基础上的再造

传统意义上的模仿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对过去的简单重复,因此往往被放在创造的对立面。然而对于处于学前阶段的幼儿来说,很多的第一次模仿其实也是一种创造。因为无论模仿的方式还是内容对他们来说都具有新颖性和独立性,同时,通过模仿,幼儿获得了关于动作、事物间联系的知识经验,悟出了在此之前自己一无所知或不能理解的东西,为下一步的创造提供了条件和基础,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对立地看待幼儿的模仿。

通过对幼儿戏剧游戏的过程进行全程观察以及对幼儿的访谈,笔者发现,在一开始的戏剧游戏活动中,幼儿由于刚接触戏剧游戏,因此在游戏时显得无所适从,但是教师为了引导和启发幼儿所做的动作,却引起了幼儿极大的兴趣,所有的幼儿都在积极模仿教师。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幼儿对模仿动作积极性很高,这是由于幼儿所模仿的对象来自他们周围,并且所模仿的语言和动作也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使其更快地投入故事情境中,此时教师只需要对幼儿稍加引导,就能激发幼儿的表现力和创造力。(www.xing528.com)

(三)创造的形式是多样化的表征

象征功能是幼儿运用想象,把眼前真实的事物转化为他需要的事物(现实中不存在或无法立即获得),从而使自己得到某种满足。象征功能是幼儿创造性思维产生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戏剧游戏中,幼儿的象征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情景上的转变。情境转变是使行为在时间上、结果上、动机上,以及行为发生条件上都脱离了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幼儿在假想的情景下做出一些象征性动作。幼儿在进行戏剧游戏时,根据情节或角色的需要经常会假装做出某种动作。例如,在《绿野仙踪》第九幕的故事中,桃乐丝向稻草人泼水帮他灭火时,幼儿就假装道具的小水桶里有水,并且做出泼洒的动作。

第二,以物代物。以物代物在戏剧游戏中具体体现为幼儿使用眼前的物体取代某种他急切需要却不在眼前的物体,而且用被替代物的名称来命名替代物。当幼儿扮演的角色需要道具时,他们都会在教室的各个活动区寻找可直接利用的道具,当没有可直接利用的道具时,幼儿会转而积极寻找可代替的物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