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对中国历史问题研究,推动民族复兴实现

加强对中国历史问题研究,推动民族复兴实现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推动新时代中国史学守正创新,要求历史研究工作者明确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找准前进方向和研究着力点,特别是要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强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研究。历史充分证明,没有中华民族大团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无从谈起。

加强对中国历史问题研究,推动民族复兴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推动新时代中国史学守正创新,要求历史研究工作者明确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找准前进方向和研究着力点,特别是要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强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研究。

进一步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现出来”。100年来,经过几代考古学人筚路蓝缕的探索,中华大地上百万年的人类史已经得到证实,5000多年文明史的脉络更加清晰,但其中还有许多未知领域和空白有待我们去发现、研究和填补。比如,如何理解中华文明的发生和发展机制?维系中华文明不间断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如何把握传说和文献中的三皇五帝时代?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要坚持“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这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做好与世界其他文明的比较研究,进而更好地阐释中华文明发展道路的历史逻辑和风格特点,更好展示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上,中华民族孕育出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大一统思想、民本思想、德法思想、仁政思想等为代表的思想智慧,以中央集权制、郡县制、科举制、监察制等为代表的国家治理制度等。新时代中国史学需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对中国古代思想史、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制度史展开深入研究,揭示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与文化基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丰厚的历史滋养和智力支持。

为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术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历史充分证明,没有中华民族大团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无从谈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新时代中国史学要自觉肩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使命,阐释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创造灿烂文化、培育伟大精神的历史过程,揭示各民族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以及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历史必然,梳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逻辑,探索中华民族非凡凝聚力、向心力、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深厚源泉。

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历史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人类前途命运和时代发展大势,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新时代中国史学需要在探索历史上中国对外交往的思想理念、制度建构和实践活动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阐扬“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海纳百川”“讲信修睦”“天下为公”等价值理念的当代价值,深入挖掘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内涵,清晰描绘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轨迹,深刻揭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逻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