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隋唐大运河出土陶瓷的鉴定与优化

隋唐大运河出土陶瓷的鉴定与优化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大运河瓷”,那就是“隋唐大运河汴渠段被黄泛泥沙掩埋的高古瓷”。运河瓷的上手分量比较轻。大运河出土瓷与其他遗址、墓葬出土器物相比较,运河瓷干净;与海水瓷比较,海水瓷呈哑光状态;与淡水瓷比较运河瓷又少了很多划痕,品相较好;与窑址出土的瓷器比较,运河瓷有土沁、碱沁;与地宫、窖藏比较,运河瓷更易辨明一些,不似地宫、窖藏若无明确记载或正式考古发掘,很难辨其真伪;与传世器物比较少了一些包浆。

隋唐大运河出土陶瓷的鉴定与优化

Section Eight Identification of Earthenware and China unearthed from Sui and Tang Dynasties Grand Canal

隋唐大运河出土的古陶瓷,由于其时代跨度长,数量巨大,所牵涉的窑址众多,器型种类繁杂,一些收藏爱好者和一些专业、业余专家认为应冠其名以“大运河瓷”或“隋堤瓷”,这样便赋予了它特定的含义:其一,它们从埋没在地下的汴渠段出土,而非出水或从窑址、墓葬出土,亦非传世品;其二,它们包含了隋、唐、五代、北宋、南宋、金、辽、西夏八个朝代的瓷器产品;其三,它们来自全国东西南北很多窑场,有各自的产地窑系;其四,它们来自于沿汴渠段的三省(山东、安徽、江苏)十八县长达六百五十公里的地下大运河,有出土地域的含义;其五,它们全都是高古瓷。用一句话来概括“大运河瓷”,那就是“隋唐大运河汴渠段被黄泛泥沙掩埋的高古瓷”。

在辨识运河瓷的研究中,我们的一些运河瓷收藏家、研究者根据运河瓷独特的埋存环境,经过长期的潜心琢磨,结合与其他环境存在瓷对比,总结出一些规律要点。

运河瓷的叩击声音就一般而言,其同一时代、同一窑口、同一品种的瓷器与其他环境出土的瓷器相比有些喑哑,音频较短,不像传世品的发音清脆悠长,也不像出水瓷器那样扩散发闷,也没有一般出土瓷所常有的“沙沙”的声音。

运河瓷的釉面一般比较干涩,它的釉面特征与其他环境下的高古瓷有些不同。运河瓷虽然涵盖了从隋到元八个朝代东西南北中几十个窑口,但是运河瓷有着一个明显的特征(不包括很亮的瓷),就是釉面包浆显得有点干涩。(www.xing528.com)

运河瓷的上手分量比较轻。运河瓷出土以后,经过一段时间干燥或者叫脱水处理,手上的分量显著变轻,经过研究发现,“运河瓷”的胎骨致密度不够紧密,因而上手后分量感觉不够凝重。这种情况显然与地下环境有关,因为有些胎质坚实细密的瓷,如越窑、湖田窑、定窑等与运河内出土的同一时期、同一窑口、同一器型的瓷器情况迥然不同,胎质变酥,胎体疏松。

有些大运河出土瓷看起来干净,一般仅需用水冲刷即可光洁鲜亮,不似遗址墓葬出土的瓷器很长时间清洗不净,也有少数器物有一些黄色的附着物,当地人称“饭粘子”,大多钙化了并不脏。

大运河出土瓷经历了前七百年的水环境,后七百年的土环境,中间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流沙环境,特殊的环境造成了特殊的品相,这是与其他环境不同的,是介于“出土瓷”与“出水瓷”之间的一个门类。

大运河出土瓷与其他遗址、墓葬出土器物相比较,运河瓷干净;与海水瓷比较,海水瓷呈哑光状态;与淡水瓷比较运河瓷又少了很多划痕,品相较好;与窑址出土的瓷器比较,运河瓷有土沁、碱沁;与地宫、窖藏比较,运河瓷更易辨明一些,不似地宫、窖藏若无明确记载或正式考古发掘,很难辨其真伪;与传世器物比较少了一些包浆。如果把以上各类途径面世的古陶瓷,按总体品相排个队,从好到差应该是窖藏塔基地宫出土瓷、传世品瓷、大运河出土瓷、海底出水瓷、墓葬遗址瓷、淡水出水瓷,当然不包含特殊的个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