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三思营是否追求太子之位?

武三思营是否追求太子之位?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是指责武则天曾大肆分封武姓诸王,大有想要立娘家侄子为太子的意思;二是指责武则天的两个侄子武承嗣、武三思挖空心思营求太子之位。而且对武承嗣在天授二年幕后营求太子之位的行为,她也进行了严厉的打击。关于武承嗣、武三思营求太子之位一事,其实也早就有了答案。而武三思则非常聪明,在看到堂哥的遭遇后,便知难而退,后终其一生都没有觊觎过太子之位。

武三思营是否追求太子之位?

天授元年九月九日,武则天改唐为周,废睿宗李旦为皇嗣,自己登基称帝。

为了把武则天说成“弑君篡国之主”,传统史家在武则天晚年立太子一事上多有指责。一是指责武则天曾大肆分封武姓诸王,大有想要立娘家侄子为太子的意思;二是指责武则天的两个侄子武承嗣、武三思挖空心思营求太子之位。

对于第一个问题,武则天执政后,确曾大肆分封武姓诸王,但那些都只是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进而巩固武周政权,并不代表她会立武氏子侄为太子。而且对武承嗣在天授二年幕后营求太子之位的行为,她也进行了严厉的打击。

据《旧唐书·李昭德传》:“延载(694)初(实际应为天授二年),凤阁舍人张嘉福令洛阳人王庆之率轻薄恶少数百人诣阙上表,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则天不许,庆之固请不已,则天令昭德诘责之,令散。昭德便杖杀庆之,余众乃息。”[19]又据《旧唐书·武承嗣传》:“承嗣自为次当为皇储,令凤阁舍人张嘉福讽谕百姓抗表陈请,则天竟不许。”[20]两则记载均表明,武则天在武承嗣营求太子一事上态度十分明确,皇储一事事关社稷安危,非营求可得。

另据《武承嗣传》载,事后,武则天给予了武承嗣严厉的处罚:“如意元年,(武承嗣)授特进。寻拜太子太保,罢知政事。”如意元年,也就是武承嗣活动当太子失败的第二年,武则天直接让他罢知政事,仅给了他一个荣誉职务——特进和太子太保的身份。太子太保别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是东宫官职,职责是负责教习太子。当时的太子是李旦。武则天此举的政治用意很明确,就是让他不要再妄想太子之位,应该好好做个教习并辅佐太子的大臣。

这时的武承嗣已经44岁,武则天处事之决绝,让他对自己的政治前途彻底失去了信心。此时的武承嗣虽然生活待遇不低,但政治上的失意却让他从此一蹶不振,在圣历元年八月十日去世了。(www.xing528.com)

关于武承嗣、武三思营求太子之位一事,其实也早就有了答案。在武则天登基之初,武承嗣确实自不量力,曾托人活动以营求太子之位,但结果是由于触碰到了武则天的底线,不仅没能当上太子,反而赔上了自己的性命。而武三思则非常聪明,在看到堂哥的遭遇后,便知难而退,后终其一生都没有觊觎过太子之位。

据《旧唐书·武三思传》载,武承嗣去世那年,即圣历元年,武三思任检校内史,即代理宰相。但是到了第二年,就和堂兄武承嗣一样,进拜特进,兼太子宾客。武则天对他的职务调整,也算是政治上的一种警告,意思是让他安心照顾好太子,别试图打当太子的主意。然而,武三思此时伺候的太子已不是李旦,而是原庐陵王李显。或许正是这时武三思在当太子宾客时,与李显的相处融洽,所以才会在李显二次称帝后,与李显始终未曾出现大的矛盾。

太子李显是圣历元年三月二十八日从房州回到洛阳的。按照《旧唐书·狄仁杰传》的说法,李显之回归,狄仁杰规劝武则天功莫大焉。但奇怪的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却借此各自给武则天安排了一个梦,前提都是建立在武则天由于受到两个侄子的干扰,而对立谁为太子时犹豫不决。一个说“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以问宰相”[21],一个说“武承嗣、三思营求为太子,数使人说太后”[22]。如果武三思上蹿下跳地活动要当太子,一定会引起李显的不满。到李显践祚以后,还不想方设法刁难武三思,又怎么会出现中宗朝武三思一直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这就说明所谓的武三思营求太子之位,或许都是在武则天刚登基不久时有所觊觎,当探知武则天的真实想法后,他即使有当太子的想法,却也不会再明目张胆地表现出来了。

《资治通鉴》记载:神功元年六月“戊子(二十四日),特进武承嗣、春官尚书武三思并同凤阁鸾台三品”。七月,“武承嗣、武三思并罢政事”[23]。但据《旧唐书·武承嗣传》记载,武承嗣早在六年前的如意元年就罢知政事了。不仅如此,《资治通鉴》还记有“特进”武承嗣“同凤阁鸾台三品”的一段经历。需要指出的是,“同凤阁鸾台三品”也叫“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按照唐高宗、武则天时的惯例,通常任“同三品”者必另兼职事官衔,也就是说,只有职事官才会被任命成“同凤阁鸾台三品”。而特进是散官,只是一个虚职,后边一般是不会带“同凤阁鸾台三品”的。因为当一个官员被授予特进的时候,就表明他已经没有了实权。正如《新唐书·狄仁杰传》载:“召拜鸾台侍郎,复同凤阁鸾台平章事。”[24]前面的“鸾台侍郎”是职事官,即实职,后面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表示提高了其身份,等同于宰相。这样一分析,所谓六月“戊子(二十四日),特进武承嗣、春官尚书武三思并同凤阁鸾台三品”的说法就似有不妥。更有意思的是,武承嗣、武三思这个“同凤阁鸾台三品”仅一个月,就都被罢免了。同样,《资治通鉴》所说的“久视元年(700)正月,戊寅(二十八日),内史武三思罢为特进、太子少保”[25]的时间,也与《旧唐书》不合。后者为圣历二年,而且说武三思是由检校内史“进拜”为特进、太子宾客的。

总之,以武则天之智,又怎么会放着好好的儿子不让当太子,而要冒天下之大不韪传位给侄子呢?所以可以肯定的是,武则天自始至终都没有给侄子们当太子以任何可乘之机。而武三思不管内心对太子之位有多么强烈的渴望,表面上他都没有任何谋求太子之位的言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