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齐人的天文学创新之探索与突破

齐人的天文学创新之探索与突破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东夷人的著名部落首领伏羲氏可算得上我国第一位天文学家。甘德的生平事迹亦无法考证,然而值得后人稍感欣慰的是,他在天文学方面的突出贡献,通过钩沉索微,可得一窥。甘德、石申记录的黄道附近恒星的位置及其与北极的距离,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天文学水平。因二人同为战国时期最杰出的天文学家,故后人便把他们的代表作合编为一,名字并提。因而,战国时期最杰出的天文学家、中国天文学的先驱之称号,对甘德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齐人的天文学创新之探索与突破

我国的天象观测源于东夷人。考古发现证明,大汶口文化时期,山东半岛上的东夷人发明的山头历法,就是长期观测天象的结果。《易·乾凿度》说:“方上古之时,人民无别,群物无殊,未有衣食器用之利。于是伏羲乃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中观万物之宜,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白虎通·号》说:“伏羲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画八卦以治下。”《拾遗记》亦说:“(伏羲)规天为图,矩地取法,视五星之文,分晷景之度。”可见东夷人的著名部落首领伏羲氏可算得上我国第一位天文学家。无独有偶,在这块产生原始天文学的土地上,延至战国时代,又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天文学家甘德。

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记载上古至战国时期的著名天官和天文学家时说:“昔之传天数者:高辛之前,重、黎;于唐、虞,羲、和;有夏,昆吾;殷商,巫咸;周室,史佚、苌弘;于宋,子韦;郑则裨灶;在齐,甘公;楚,唐昧;赵,尹皋;魏,石申。”司马迁家族世为史官,掌握先秦和汉初文献,说“在齐,甘公”,即甘德,是有根据的。

甘德的生卒年不详,根据有关史料推断,其主要活动年代当在公元前4世纪中期,恰值威、宣之世。甘德的生平事迹亦无法考证,然而值得后人稍感欣慰的是,他在天文学方面的突出贡献,通过钩沉索微,可得一窥。

甘德通过对日月星辰的长期观测,著有《天文星占》八卷和《甘氏四七法》。所谓“四七法”,就是在天上用度来计量太阳等天体运动行程的方法。天空有二十八个星宿,平均分为四个方位,每个方位七宿。太阳等运转一周,要经过四个方位,四七二十八宿,故称“四七法”。可惜《甘氏四七法》早在唐代以前就失传了。

战国时期的魏国也有一位天文学家,名石申,著有《天文》八卷。后人将《天文星占》与《天文》二书合编在一起,这就是著名的《甘石星经》。

《甘石星经》精确地记录了1321颗恒星的赤道坐标。甘德测定118座,计511颗;石申测定138座,计810颗。甘德、石申记录的黄道附近恒星的位置及其与北极的距离,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天文学水平。他们对恒星的记录,被称为“世界上最古的恒星表”。(www.xing528.com)

甘德、石申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观测和研究,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尤其是对水、木、金、火、土五星的运行,有着独到的发现。《汉书·天文志》说:“古历五星之推,亡逆行者,至甘氏、石氏经,以荧惑(火星)、太白(金星)为有逆行。”行星自西往东运行,叫顺行;反之,叫逆行。在甘德、石申之前,还没有关于行星逆行的发现和记录,甘、石的发现和记录可谓首次。因为行星顺行的时间长,逆行的时间短,如果对此不做长期的、系统的、细致的观测,是很难发现的。

甘德、石申把行星逆行的弧线描绘成“巳”字形。据《开元占经》引:“甘氏曰:去而复还为勾,再勾为巳。”“石氏曰:东西为勾,南北为巳。”经后世科学研究验证,甘、石的观测和记录是非常精确的。

甘德还测定了木星的会合周期为400天整,仅比准确数值差1.12天;水星的会合周期为136天,仅比准确数值差21天;火星的会合周期为780天,正是准确数值。

甘德、石申关于中、外官(星座)的划分法,除了二十八宿,他们对其他天体也做了区划,标明了各官的星数以及相邻官之间的相对位置。

历史上常将甘德与石申并提,且将二人的著作合称为《甘石星经》,其实甘、石既不同籍,也不同时,二人各有著述,各自成家。因二人同为战国时期最杰出的天文学家,故后人便把他们的代表作合编为一,名字并提。《古今伪书考补正》引吴汝伦《廿八宿甘石不同考》云:“甘公,齐人,实先于石氏,其说也最古。”又说:“石氏较甘氏稍逊,然亦非后世言天文者所及。”吴氏的评价是恰当的。因为甘氏在前,其理论体系是原创性的;石申在后,其虽有所创建,也只能是对甘德原创性天文理论体系的完善与提高。因而,战国时期最杰出的天文学家、中国天文学的先驱之称号,对甘德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