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惠安与台湾澎湖的历史渊源及北管音乐的传播

惠安与台湾澎湖的历史渊源及北管音乐的传播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惠安与台湾、澎湖仅一水之隔,据旧志记载,惠台两地人民的往来,已有500余年历史。元代,政府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诸岛,该地又隶属于泉州同安县,故惠台关系密切。这些商贸活动及移居的人群,具备了将北管传播台湾的条件和可能。当然,泉州北管的一些曲目在南词、什音、四平戏等多个剧种都有存在,陈先生所熟悉的曲调来源于哪个并不好说,但陈先生在台湾学唱的曲目与泉州北管相似足以说明两者的密切关系。

惠安与台湾澎湖的历史渊源及北管音乐的传播

惠安与台湾、澎湖仅一水之隔,据旧志记载,惠台两地人民的往来,已有500余年历史。元代,政府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诸岛,该地又隶属于泉州同安县,故惠台关系密切。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洪昆辑著的《獭江新考》记载:“獭江,东则汪洋无际,可通台湾,澎湖暨日本、琉球诸番,盖中国东南隅边地也。”[3]所以,沿海百姓凭借舟楫之便,漂洋过海,前往台湾、南洋群岛等地谋生是常有的事,既便明初一度实行海禁,仍有许多人冒险赴台谋生或定居。《惠安县志》之“惠台关系”载,天启四年(1624),福建大饥荒,郑芝龙招纳福福建饥民数万人到台湾,其中就有惠安人。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军队中,也有惠安人。清代更有大量谱牒记载惠安各地百姓移居台湾的情况。如《百崎贺氏族谱·百崎分莲山家谱》载:“七世(贺)是亲,生嘉庆壬戍(1802),卒光绪丁丑(1877)……继妣朱氏,讳宝娘,台湾人,生嘉庆甲戍(1814),卒光绪已丑(1889),寿七十六。长房九世常要,生道光戊子(1828),卒同治年,寿二十九,身故台湾。九世炳,生庚阙,九月十六日忌辰,身故在台湾。”连横撰《台湾通史》之“抚垦志”曰:“郭奕荣,在雍正九年(1731)开垦新竹上山脚、下山脚、山边等地。范善成,开垦城竹围仔的田园。雍正十年(1732),杨梦樵开垦新竹的顶树林。”[4]清代是惠安人移民台湾的全盛时期,主要分布在台南,惠安人在台湾任过官职的,仅清代记载就达30多人,在艰难的创业和思乡的情感中,共同的音乐也成为共同文化背景的见证,讲闽南语的人群便有了共同的音乐——北管。当然,这只能以推测获得,还没有确凿的证据。惠安渔民也时常在台湾海峡各渔场捕鱼,随着两岸渔民的往来,大批商人也往返于惠台之间,从事商贸活动,獭窟、崇武、秀涂、洛阳等地,成为惠台贸易的主要港口,其中不少商人,赴台定居,重新建立家园。这些商贸活动及移居的人群,具备了将北管传播台湾的条件和可能。至抗战前后,泉州泉港区仍有北管艺人前往台湾教传北管。1988年4月,从台湾回乡探亲的泉港区山腰镇前埕村庄良昆说:“在去台湾的泉港人当中有一些人是学过北管的。”2001年10月,港澳某台商总会长陈先生在泉州南少林武术学校谈到北管时,他说他小时候在台湾学过北管。近两年他到漳州和福州民间乐团都没有寻找到北管的踪迹,谷川先生为他介绍了泉州北管的音乐并演唱了几首曲目,陈先生激动地说,泉州北管正是他所学过和所要寻找的乐种[5]。当然,泉州北管的一些曲目在南词、什音、四平戏等多个剧种都有存在,陈先生所熟悉的曲调来源于哪个并不好说,但陈先生在台湾学唱的曲目与泉州北管相似足以说明两者的密切关系。(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