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赏鉴《雷雨》课例:探索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爱情

赏鉴《雷雨》课例:探索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爱情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雷雨》一课的主要环节放在了探讨“周朴园曾经是否爱过鲁侍萍”这一问题上。[1]郭尚民,万福成.《雷雨》课例赏鉴[J].语文教学通讯.2013:60—63.

赏鉴《雷雨》课例:探索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爱情

【优点】

一、提问精辟,深入挖掘周朴园内心世界

在备课时,我们曾经商量、讨论将教学内容定位在对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上。从大的方面来说,这个定位不能说不好,因为节选的《雷雨》这部分戏(周朴园和鲁侍萍、周朴园和鲁大海)主要就是表现周朴园这个人物的——他的思想、性格特点、情感世界、家庭、社会责任,在社会中的影响以及作者塑造这个形象在当时社会环境的典型意义等。但是,我们在充分研讨和分析之后认为,这样上出来的课虽然路子正——抓住了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但是范围过大,一节课下来只能泛泛而谈,停留在对周朴园是个好人或者坏人的浅层次上,甚至有给人贴标签的担心(我们曾经听过不少这样的课,现在也还是有不少教师这样执教),导致重点不够突出。因此,我们进一步缩小了范围,定位在对周朴园这个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上。这样认识,一是为了深层次地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来探寻周朴园复杂的内心世界(包括情感世界前后三十年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原因);二是让人物有特点、有重点,避免给人物贴标签。

二、抓住戏剧语言的特点,品味人物性格

作为文学作品,尤其是作为戏剧经典的《雷雨》,在分析人物的时候必须通过语言这个媒介来实现,这样,这堂课其中的一个教学目标就定位在对语言的分析和品味上了。抓住了戏剧语言(包括舞台说明),尤其是人物语言,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这堂课就好上了;同时也能够比较充分地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即语文课的语文味儿。通过分析,更重要的是通过品味语言来把握周朴园的情感世界,以及矛盾冲突中他的瞬间心理变化。

三、激发了学生深入研讨文本的热情

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表达,然后分享学习成果。这是我们教学思想的共识。欣喜的是,在这一堂课上,郭尚民老师把这些都做到了,而且和学生初次见面就与学生打成了一片。(www.xing528.com)

首先,针对戏剧对话的特点,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初步走近人物,简单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人物的轮廓。其次,教师抛出主问题:周朴园曾经是否深爱过鲁侍萍?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依据。学生读书,勾画有关周朴园的这方面证据,找出理由并交流。在这个环节,因为教师的主问题很有吸引力,学生们深入研讨文本的热情被激发出来,抓住语言分析周朴园的情感世界也很积极踊跃,无论爱还是不爱,学生们深入分析和探究的精神一直贯穿于人物分析的环节。学生真正动了起来,教师自然成了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调者,而不是结论的传授者。再次,从学生们的表现来看,大家没有停留在对周朴园这个形象简单的褒贬上,这一堂课上出了一定的高度。第四个环节的“问题探究”设计以及顺利实施,使学生们对周朴园的认识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缺点】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学就是这样,如果同样的课上不出点新意来,就总是有种骨鲠在喉的感觉。《雷雨》一课的主要环节放在了探讨“周朴园曾经是否爱过鲁侍萍”这一问题上。这是个老问题,为了更严谨一点,教师在“爱”前面加了个“深”字,可惜学生在回答的时候未能很好地体会这一点,教师也不好勉为其难,结果这点新意也就若有若无了。

求新的最后一次努力是在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周朴园是否有“悲悯”的情怀。这是授课老师在读曹禺先生的序言中挖掘到的,结果还是令人颇为满意的,较好地升华了对文本的解读,算是个小小的光明的尾巴。惜乎短了些。

[1]郭尚民,万福成.《雷雨》课例赏鉴[J].语文教学通讯.2013(Z1):60—6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