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其他民族的居住民俗探讨与优化

其他民族的居住民俗探讨与优化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蒙古族的居住民俗世代以游牧为生的蒙古族,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蒙古族以右为尊,因此在蒙古包内的坐卧起居必须遵循这一古老的习俗。在农业区和半牧区的蒙古族,都是定居生活,多是住砖土结合型的平房,有院落,与当地的其他民族无大区别,但其室内的居住习俗还保留着许多本民族的特点。(二)藏族的居住民俗藏族居地广阔,有农区、牧区之分,又有贫富的差别,因而居住习俗各有不同。

其他民族的居住民俗探讨与优化

(一)蒙古族的居住民俗

世代以游牧为生的蒙古族,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因此,千余年来一直是以半圆形的庐帐为居舍,随时可以安扎和搬迁。满族人把“家”叫做“博”,称蒙古人居住的庐帐为“蒙古博”,即蒙古人之家。因为“博”与“包”汉语谐音,包字又能形象地体现出庐帐的样式,所以汉字写做“蒙古包”。自清代以来,人们都以满语“蒙古包”称谓蒙古人的居舍。蒙古包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经常移动的,即“乌尔古格尔”;还有一种是固定的,称为“托古尔格尔”。

普通牧民的蒙古包,其外形像一个盖有伞形顶的圆筒。高10~15尺,周围圆形帐壁的骨架,是用直径约一寸左右的柳木杆编成的帘块围合而成,这种帘块蒙语叫做“哈那”。每张“哈那”高5~7尺,长5~7尺,合则成为捆,张则成为帘。每个“包”的大小不同,围壁用的“哈那”多少也就不等。小的用四张,称为“四合包”;大的用12张,叫做“十二合包”。用哈那围成圈壁后,再用七尺左右的木杆,一端拴在包顶的交叉架上,另一端连在包壁的“哈那”头上,形成伞形棚顶架。之后,从壁至顶都覆以白色的羊毛毡,用绳拴牢,并固定在地上。包顶开有天窗,用来采光、通烟,门开在包的南面或东南。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星罗棋布的白色蒙古包,一堆堆的羊群,远远望去如同耀眼的珍珠、滚动的白云,真是一幅绝佳的草原风光画。

蒙古族以右为尊,因此在蒙古包内的坐卧起居必须遵循这一古老的习俗。包内的右侧是长辈或尊者的居位,左边是幼辈或卑者的居位。佛像、神龛都供在西侧。包的中央是火塘或火炉,用来做饭、取暖。地面铺羊毛毡,供坐卧休息。

在蒙古包外,有的用树条木杆围成篱笆,形成临时的庭院。勒勒车多的人家,有的也用车围成庭院。古代蒙古人游牧、征战宿营都是以车为寨,可见这一习俗由来已久。

至今在内蒙古游牧区的牧民,仍然还是居住在蒙古包中。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蒙古包已经改用钢架,更加坚固、方便。包壁有前后窗,包内有床或炕,成为一种现代化的蒙古包,真正的“与时俱进”。在农业区和半牧区的蒙古族,都是定居生活,多是住砖土结合型的平房,有院落,与当地的其他民族无大区别,但其室内的居住习俗还保留着许多本民族的特点。

(二)藏族的居住民俗

藏族居地广阔,有农区、牧区之分,又有贫富的差别,因而居住习俗各有不同。今择其主要的几种形式予以介绍。

1.碉房

居住在农业区或城市中的藏族人家多是居住被称为“碉房”的楼房,主要是流行于西藏、四川、青海地区。

碉房方形,下宽上略窄,多是用石块或砖砌成,墙厚3~4尺,平顶,通常高二层,富贵人家三四层。窗小而少,一排数十家,宛如作战的碉堡。相邻碉房之间可以搭木板互相连通。碉房平时居住,战时适合于防守自保,故称之为“碉房”。碉房的底层一般是用做草棚、畜圈,二层是储藏粮食等的仓库,三层为寝居之室、客房、厨房,顶层是佛堂。屋顶插有经幡,屋顶平台可以用做晒场。有的碉房外面还有院落,大的院落四周均有房间,边缘有走廊相连接,中间为天井,一旦有战事,可以互相配合支援。在拉萨,旧时的贵族、领主、大商人多是居住碉房。碉房功能多,冬暖夏凉,适应高原的气候特点。一般平民多居一层平顶土房,房屋平顶,整体如一方盒,是藏族民房的特点。

2.黑帐房

牧区的牧民,由于是流动放牧,所以夏季多是选择宽广的河谷之地、冬天选择向阳避风之地而居,其居舍是帐房。藏民的帐房比蒙古包还简单,先是将两根柱子在中间加一横木,之后以粗毛绳拉紧,固定在地上形成坡架形,在四周围以黑毛单即成,人称黑帐房。帐房的门向南开,帐顶有缝可以通风。

还有一种半永久性的帐房,四周用草皮垒成矮墙,有的把晒干的牛粪沿着账房垒成墙,以避风力。无论哪一种帐房,都极为简陋,仅能遮风避雨而已,其艰辛的游牧生活可想而知。(www.xing528.com)

改革开放后的二三十年来,一部分先富起来的牧民,其帐房大为改观。外部多为圆形,内部铺有彩色花纹的地毯,还有些日用的家具电器等等,呈现出一种新气象。

(三)维吾尔族的居住民俗

新疆维吾尔族的旧有居住习俗很有特点,有人概括为:大厚墙,平顶房,壁橱凿,棚开窗,少桌椅,不睡床,屋里暗,院子香。

房屋通常都是用土坯垒墙,因为新疆夏季酷热、冬季严寒,所以其房屋的墙厚达三四尺,夏隔热、冬保暖。屋顶以白杨木或梧桐为檩,再覆以芦苇,抹上泥遂成屋宇。墙壁无窗,在棚顶开天窗一二处,用以采光。屋顶全是平的,可以在上面晒粮食、瓜果、蔬菜等。这种房屋墙厚盖轻,不怕震动,再加上少雨干旱,也无渗漏之忧。

因为夏季炎热,住室多设在北面,住室前有较深的房檐,用于夏季纳凉。室内设有壁炉,上圆下方,用以烧柴做饭和取暖。家家在墙壁上都掏凿壁橱,大小不等,有时还用石膏雕塑成各种美丽的图案,用来放置各种日用品。这样既可以不买或少买箱柜,又不占空间,所以维吾尔族人家一般都没有箱柜桌椅之类的家具,只有一个矮桌供吃饭用。

维吾尔族不睡炕和床,只是用土坯靠三面墙砌成一个大面积的土台,上面铺以厚厚的毡毯,用以隔凉。人们坐卧其上,或闲谈或休息。家中男女老少都住在一个室内,用被子和枕头来区分。

每家都有自己的院落,以住宅为中心,呈方形。维吾尔族人喜爱花草,喜爱美化环境,一般在房前屋后都栽培桃、杏、苹果等树及各种花草,在门前种植葡萄,搭成凉棚。每至鲜花盛开的季节,院内香气飘飘,沁人心脾。维吾尔族不仅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也是一个喜爱鲜花绿叶的爱美的民族。

近半个世纪以来,维吾尔族由于经济发展,一些居住旧俗正在发生变化。改天窗为壁窗,不仅改睡床铺,还添置了许多桌椅等日用家具。维吾尔族人喜爱清洁,现在的一些维吾尔族人家,室内明亮,院子更是美丽芬芳。

(四)傣族的居住民俗

傣族人喜欢傍水而居,多是在大河小溪的两岸、湖沼鱼塘的四周建造竹楼。竹楼一般是由数十根柱子支撑,在离地面2~3米的地方铺以竹篾或木板,在上面以竹篾为墙围成大约10米见方的房室。屋顶成多面坡形,高低不一,错落有致,以茅草编的草排或瓦覆盖。

竹楼下层四周无遮拦,一般用来关牲畜、舂米、堆柴等,楼上供人居住。住屋外有阳台和走廊,阳台置大缸盛水,走廊边沿铺有简易竹台,供乘凉休息。住屋分内屋、外屋。外屋宽大,中间铺以大块竹席,供吃饭、休息和接待客人。竹席旁有火塘,支一个三角形铁架,是做饭炒菜之所,也是进餐和待客的地方。里屋是竹篾或木板隔成的卧室,一家数代分床而宿。室内家具如桌、椅、床、箱等大多都是用竹制成。竹楼坚固牢靠,与地隔离,不潮湿,竹篾墙又有窗,通风良好,即或是在盛夏,楼内也十分风凉。傣家人非常好客,但客人上楼必须脱鞋,更不能进入卧室,也不能坐在门坎上。

竹楼四周有院落,可种植香蕉柚子等树,形成一家一户的独立生活单位。数十户人家散居在碧水环绕的绿树翠竹之中,组成一个傣族村寨,日耕暮歌,快乐地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