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各民族服饰民俗概况

各民族服饰民俗概况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在当今世界各国及各民族文化交流不断加强的形势下,服饰风俗正在呈现出一种共性化的趋势,但仍然不同程度地保留着本民族的服饰习俗,体现出本民族的特色。其服式、发式新颖多样,尤其是袍、褂、鞋、帽、发辫更具浓郁的民族风格,对我国古代、近现代的服饰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维吾尔族男子的服饰多是内穿衬衣,外套长褂,腰系腰带,各有特点。

各民族服饰民俗概况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在当今世界各国及各民族文化交流不断加强的形势下,服饰风俗正在呈现出一种共性化的趋势,但仍然不同程度地保留着本民族的服饰习俗,体现出本民族的特色。

(一)满族的服饰民俗

满族的先世先秦时期称为肃慎,秦汉时期称为挹娄,南北朝时期称为勿吉,隋唐时期称为靺鞨,辽至宋元明时称为女真,明末称为满洲,是有四千多年历史的古老民族。清代满族人的服饰,以女真人服饰为基础,同时又融汇汉、蒙等族服饰的某些形式。其服式、发式新颖多样,尤其是袍、褂、鞋、帽、发辫更具浓郁的民族风格,对我国古代、近现代的服饰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旗袍

袍是满族男女老少、贫富贵贱都穿的服装。因为它是旗人(在八旗籍者)的常服,所以后世称其为“旗袍”。袍的基本款式是圆口领、窄袖、左衽,衣摆两面或四面开衩,有扣袢,束腰带。男子袍长至脚面,下摆肥大,便于骑射;窄袖口,袖口上有一半圆形的袖头,称为“挖杭”,或“箭袖”,其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还有一种不开衩的袍,称为“一裹圆”。开衩袍多为贵族所用,一裹圆多为平民所穿。满族喜好青色、蓝色,所以平民袍以青、蓝色居多。明黄色袍只有皇帝才能享用,皇子和受封赏的贵族高官可用杏黄和金黄色之袍。

2.褂

套在袍外的短衣称为“褂”,也叫“外褂”。样式多为短袖,袖口平齐而宽大。官僚的褂上绣有标志等级的鸟兽图案,称为“补褂”。因为褂短,适于骑马,因而又称为“马褂”。马褂以黄色最尊贵,对立有大功的人,皇帝常以赐黄马褂为最高奖赏。平民之褂多为浅灰色、棕色。褂的样式有对襟、大襟和缺襟的区别。对襟褂多当做礼服,大襟褂多为常服,缺襟褂多作为行装。还有一种无袖的褂,称为“马甲”。

3.领衣

满族早期的旗袍,都是圆口而无领,穿袍需另外加一个硬领,即领衣。领衣是围绕于领口的两张硬布长片,多用锦缎绣花制成,中间开衩,穿在颈上用纽扣系结,前端系于腰带。因其形状如大牛舌,故俗称“牛舌头”。

4.裤

满族人通常穿长腰裤,宽裆,束裤脚。裤腰高阔,要在裆前抿个大褶之后系以裤带。裤脚也肥阔,同样也要抿个褶系带。这种样式的裤,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在有的农村还很常见,颇有特色。还有一种套裤,即只有裤管的无裆裤,古代称为“袴”,常为骑射而用。

5.鞋靴

满族平民的鞋,常见的是用牛皮制成的“靰鞡”。冬天时,里面塞一种柔软如絮的草,名为“靰鞡草”。穿上这种靰鞡,即使在雪地中站一夜,也不会把脚冻坏。故民谚云:“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靰鞡草”。贵族多是穿高筒的靴,靴多用黑皮或缎制成。满洲贵族妇女的鞋更有特色,鞋底中间下安有一个马蹄形的木底,高三四寸,称为“莲花底”或“花盆底”,鞋面绣花。脚踩这种花盆底的鞋,再穿上紧身旗袍,走起路来,宛如扭秧歌,格外优美。

6.发式与冠

满族男子传统之俗皆剃发梳辫。剃去头上前半部分的头发,后面留发梳辫垂于脑后,辫梢系以彩绳,饰以珠玉。

满族男子的帽子有礼帽、便帽之分。礼帽俗称“大帽子”,秋冬所戴称为暖帽,春夏所戴称为凉帽。暖帽圆形,周围有沿边,以皮毛、缎制成,帽顶饰顶珠和花翎,是等级的标志。凉帽形如圆锥,无檐,多用藤、竹制成。便帽也称为“小帽子”,沿用明代的“瓜皮帽”,多是黑色,顶为红色。

女子幼年时与男孩无异,剃前留后,成年待嫁开始蓄发梳辫。成年妇女,发式盛行“架子头”,即把头发梳到头顶,分成两把,结成横长式发髻,后面形成燕尾形,以高髻为美,又称为“两把头”。

清代中后期,满洲贵妇盛行“大拉翅”,是由“两把头”的发式发展而来。其样式是先把前面的头发分成两绺,在顶上梳一横长的髻,插饰扁方(即一字形大长簪,长约六寸,宽寸半),后面的余发结成一个燕尾形的偏髻,并在顶髻后方戴一由青绒缎裱成板状的帽子,其上缀饰珠玉簪钿。这种首饰简易美观,一直沿袭至清末。当代的满族女子,每逢重大的节日,穿民族服装时,也都戴这种头饰。“大拉翅”成了满族女子形象的标志。

(二)蒙古族的服饰民俗

蒙古族的服饰习俗的特点突出表现在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上。

1.首饰

过去的蒙古族男人都留长发,梳成辫子,辫梢扎以红绿绳,彩色的辫穗垂在背后或盘在头顶,并用宝石珊瑚等装饰起来。冬季,蒙古族男子戴一种用羊羔皮制作的鹰形帽,称为“鹰帽”,暖和轻便,适合骑马射猎。女子都留有发辫,未婚女子多扎单辫,扎红辫绳;已婚女子梳发髻,盘在脑后。蒙古族女子特别喜欢戴一种高达尺余的固姑冠。这种帽子采用桦树皮围合成长筒状,用针线缝合而成,顶端呈四边形。外面以彩绸包裹,缀以珍珠琥珀,顶端饰以圆木珠或孔雀毛等,千姿百态,各具特色,戴上之后,显得格外高雅富贵。这种“固姑帽”由于制作昂贵,多是贵族妇女享用,后来又常用做新婚礼帽。

2.长袍

蒙古地处北方高寒多风沙地区,因此无论男女一年四季皆喜欢穿长袍。春夏单布袍,秋冬皮袍。受满族影响,袍皆开衩,便于骑射。天太冷时,女袍外罩坎肩,男袍外套马褂。颜色多为蒙古族最喜爱的蓝色、绿色、灰色,妇女多选红色。

3.腰带

蒙古族穿袍多系腰带,它不仅有利于防寒,还利于骑马奔驰,避免闪腰。腰带通常是用九尺至一丈二尺的整幅彩绸制作,与彩袍巧妙搭配,使人显得更加健壮秀美。腰带右边挂蒙古刀和餐具,左边挂烟具和常用来定情的荷包。荷包系有长长的衬穗,下垂衣外,分外耀眼。

4.靴子(www.xing528.com)

蒙古族男女老少都喜欢穿靴子,有革制和布制两种。与汉族鞋不同,它有长长的靴筒,既防寒,又利于骑马。男靴多绣有盘肠、云卷图案,女靴多绣有各种花草图案,又是极为精美的工艺品。

(三)维吾尔族的服饰民俗

维吾尔族的服饰,多样而又优美,极具民族特色。

维吾尔族男子的服饰多是内穿衬衣,外套长褂,腰系腰带,各有特点。其衬衣较短,多不开胸,绣缀花边。衣料多为白色、黑色或深色条花。其外套的长褂长及膝盖,宽袖,斜领,无纽扣,称为“袷袢”。夏季穿的单袷袢,多为白色,或带有条形花纹;冬天穿的棉袷袢,多为黑色、灰色或其他深色,外系腰带。腰带是方形,又大又长,带中可以存放食物及其他零星物件。节日时,所系的腰带要十分讲究,鲜艳且绣花。维吾尔族女子普遍穿颜色鲜艳的连衣裙,里面穿衬裙,外罩绣花背心。近代以来,外面也常罩以西装外衣。

维吾尔族的帽子和靴子是最具有特点的。无论男女老少皆喜欢戴绣花小帽、穿长筒皮靴。维吾尔族多信奉伊斯兰教,根据宗教礼节,男女都不能光头露顶。在室外,头不加任何遮盖是对老天的一种亵渎行为,所以尤其重视帽子与头饰。维吾尔族称帽子为“杜帕”。杜帕有圆形整体的,也有圆方形可以折叠的,图案及色泽繁多、精美。杜帕较小,虽然名曰帽,但实际上并不是套在头上而是扣在头上的。

维吾尔族的姑娘,除了戴一顶彩色艳丽的杜帕外,往往还要在头上罩一薄如蝉翼的纱巾,看起来宛若雾中之花,风韵无穷。维吾尔族姑娘的发式以辫子多著名。婚前的少女往往要梳十来条或数十条小辫,如同春天的垂柳;结婚后,北疆的妇女是梳成两条大辫子,而南疆的妇女则是四条。额前的两条较小,脑后的两条较大,梳成后将前面的两条与后面的两条合起来,成为两条大辫子,盘结在一起,更显得别致高雅。

(四)藏族的服饰民俗

藏族服饰习俗的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但藏族居住的范围较广,在这一共同性的基础上,各个地区亦有所差异。

1.藏袍

藏族男女老少都喜欢穿袍。藏袍的基本结构是大襟、长袖、肥腰、无扣、没兜、右开襟。由于适应“长冬无夏”、春去秋来的气候特点及“日夜同用”的游牧生活方式。这一服饰习俗千余年基本没有变化。穿袍的时候,将衣领顶在头上,腰束长带,然后伸出头来,那长出身体的一截自然就堆在胸前,形成口袋,随身用的东西都可以装在里面。藏民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把右臂坦露出来,很少看见两只手臂都穿在袖子里。这主要是出于方便劳动。有时两臂都不穿在袖子里,两袖对系在腰后。晚间睡觉时,把腰带解开,因为袍子比身长,所以又可以当被盖。袍子的质料,农区的农民多用氆氇(羊毛织成的毛呢子),这样的袍称为“处巴”;牧区的牧民多用羊皮,羊皮袍称为“巴察”。还有一种用高档氆氇做的袍,在袍的边缘上镶缀水獭皮及各种绸缎,五光十色,非常华丽,这类袍称为“丑拉”。富有的藏人穿上这种“丑拉”,配以粉红色或果绿色的绸腰带,腰间系以精美的藏刀,头戴库锦狐皮帽或藏式礼帽,脚穿皮藏靴,显得英俊潇洒。

藏族的女式袍比男袍更宽大些,在领子、袖口、下摆上滚有红、黑、绿三色宽边及水獭皮等贵重毛皮。此外还缀饰一些诸如金、银、玛瑙、珍珠、小铃铛之类,同样系以各种彩绸腰带,以显示华贵。

2.坎肩与“邦单”

农区的藏族女人还喜欢在衬衣外罩一件肥大的氆氇长坎肩,其穿法同穿袍一样,用腰带齐腰一束,坎肩长至脚面。藏族女人,不论农区、牧区,不分季节,腰间总是系一件图案美丽、颜色鲜艳的围裙藏语叫“邦单”。原来只有已婚的妇女系邦单,现在未婚姑娘也常常系邦单。每逢盛大节日,男女藏民们皆身穿长袖“丑拉”,女人们腰系“邦单”,长袖飘飞,彩云罩身,载歌载舞,尽享雪域高原的欢乐。

3.首饰

藏族妇女喜欢将头发结成许多小辫,然后再编成一个或两个大辫子,之后罩上发套。发套用红布制作,上面饰有“银盾”、蚌壳、宝石、珊瑚等等;发套很大,从头上垂于臀部。颈胸悬项链、金银“呷乌”或皮质的小袋。“呷乌”是一种金属小盒,内装小佛像或活佛所赐的神物。“呷乌”不仅仅是饰物,更主要的是护身佛,她们相信佩戴上它就可逢凶化吉,万事如意。

(五)苗族的服饰民俗

苗族服饰丰富多彩,样式色调繁多,且以色彩艳丽而出名。早在《后汉书》、《晋记》等书中,就有关于五溪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写下了“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诗句,盛赞苗族服饰足与天上彩云相媲美。

1.服饰质料

服饰质料主要是棉布、麻布,也有部分是用丝绸。黔东南苗族主要用棉布,黔中南苗族棉布、麻布并用,黔西北以麻布为主。服饰的主体颜色,松桃、铜仁、务川等县清代中叶以前以红色为主,清代中叶改装以后则喜用青蓝色;黔东南过去和现在多用黑色;黔北苗族尚青色;黔西北及黔中有的尚白,有的喜青,有的爱蓝、黑。

2.男子服饰

苗族服饰男装比较简便。一般是蓄发包头巾,上身穿无领、大袖口的对襟短衣,系腰带,下身穿长及小腿肚宽裤脚的裤子,多用青蓝二色。黔西北苗族男装较有特色,肩上披着织有几何图纹的羊毛毡披肩。贵阳、安顺的苗族中老年男子,还喜穿清代时的满式长衫。

3.女子服饰

苗族服饰最有特色的是女子的服饰,苗族妇女仍喜穿绣花衣裳:松桃苗族的衣服以绣花草为主,色调素净;黔东南以绣花鸟为多,色调较浓重;贵阳、遵义、黔西一带则喜挑鲜艳的彩虹图案;黔西北喜挑较大的几何彩色图形。其样式有百余种之多,因居住地区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别,为国内各民族所少见。

4.银饰

苗族无论男女都佩戴银饰。苗族女子大多都佩戴手镯、耳环,胸前有大项圈及银锁,下面垂有长短不一的银制珠穗;重大喜庆日子,还要带银冠,更加显得华贵富丽。苗族的银饰在我国各民族中是最著名的。其银饰有:银冠、银珈、银衣、项圈、披肩、项链、牙签、髻簪、耳环、手镯、戒指等。项圈由小到大多达七圈为一套,重两千余克,造型或呈四棱突起,绕如螺旋;或偏圆,平面上錾出各种花纹图案。项圈是苗家姑娘恋爱、结婚必备之物。黔东南的苗族妇女最喜欢戴银冠和穿银衣。有的妇女最多佩戴数百件各类银饰,重量达五六十两,最重有达二三百两者,周身上下全是银饰。它不仅为饰美,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