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服饰民俗:咚咚推侗族傩戏独家揭秘

服饰民俗:咚咚推侗族傩戏独家揭秘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咚咚推的历史沿革咚咚推是流传于湖南怀化新晃侗族自治县的侗族傩戏,之所以名叫咚咚推,是因为其表演时有咚咚推的锣鼓声。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孕育了咚咚推,现在咚咚推以其独特的原始性被列入了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92 年,怀化市群众艺术馆的工作人员发现了这个情况并组织文物抢救工作,天井寨的村民根据记忆,全部重新制作了面具,终于完整的侗族傩戏咚咚推得以再现在人们的面前。

服饰民俗:咚咚推侗族傩戏独家揭秘

(1)咚咚推的历史沿革

咚咚推是流传于湖南怀化新晃侗族自治县的侗族傩戏,之所以名叫咚咚推,是因为其表演时有咚咚推的锣鼓声。据咚咚推传人的家谱记载,天井寨的龙姓侗族人是在明永乐十八年从靖州迁过来的,侗族人中还流传这样一句话,“咚咚推头在靖州,尾在天井”。由此推断,咚咚推可能是明代龙姓人从靖州带来的,后逐渐流传至新晃贡溪乡四路村的天井寨。据天井寨老人说,以前天井寨有一座飞山庙和一座盘古庙,每年春节期间两庙轮流祭祀,若今年盘古庙祭了,明年则换飞山庙,祭祀之时必表演咚咚推。若碰到了瘟疫或者自然灾害之时,也要表演咚咚推来消灾祈福。其演出剧目有反映本民族传统生活的《老汉推车》《跳土地》《癞子偷牛》等,也有受到汉族文化影响的《关公捉貂蝉》《古城会》等以关公为主角的三国戏。

咚咚推全程的演唱和对白均用侗语,在表演时所有的角色都需要带上傩面具,随着咚咚推的锣鼓声跳着踩三角形的舞蹈,这种舞蹈模仿牛的身体而来,咚咚推常用的腔调有溜溜腔、吟诵腔、石垠腔、垒歌等。咚咚推所用面具曾一度丢失,但后来天井寨当地群众按照技艺重新复原了面具并恢复了表演。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孕育了咚咚推,现在咚咚推以其独特的原始性被列入了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咚咚推的服装和“交目”(www.xing528.com)

咚咚推的服饰在将军、神仙、读书人、农民等每个角色中各有不同,但大多都用蓝色或黑色家织布制作,普通农人的形象一般为身穿立领对襟一字盘扣上衣,上有四个口袋;下穿裤,裤口宽大;脚穿草鞋,有时在草鞋内还穿长至膝盖的白色布袜。土地公等神仙形象多穿清代大襟式长袍或道教服装样式的交领道袍,手持精致的雕花木拐杖。关公的形象一般身着黄甲,甲上钉满铜圆片门襟,袖口装饰红边;下穿红色长裤,裤腿宽大;手持青龙偃月刀,英气勃勃。女性发梳于脑后,大多都穿大襟大袖上衣,在门襟和袖口处有多道彩边装饰,脚穿布鞋。近年来,也有用原来做被面的蓝印花布来改做傩戏服装的,蓝印花布改做的服装十分好看,别具特色。同时傩戏还有动物角色,如扮演耕牛的角色,一般用棕树壳或稻草做皮披于身上来模仿牛的皮毛。

咚咚推的面具侗语称为“交目”,总共有三十六具,每具面具就是一个角色,分别是神鬼精怪九具、秀才一具、农夫农妇两具、县官差役四具、香婆巫师两具、乡间恶棍两具、刘高一具、三国人物十二具、公牛母牛狗三具。平日不请神时,这些面具就是神的象征。据说以前,天井寨后有两座古庙,两庙的神龛就是一只大木柜,上面奉神,下面就放着咚咚推面具,一庙放一年。1992 年,怀化市群众艺术馆的工作人员发现了这个情况并组织文物抢救工作,天井寨的村民根据记忆,全部重新制作了面具,终于完整的侗族傩戏咚咚推得以再现在人们的面前。如今,凭着夸张的造型,这些面具也成了艺术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