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五溪漫话:侗族傩戏咚咚推

五溪漫话:侗族傩戏咚咚推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祭祀过后,即由龙、姚二姓人在寨子里一块叫“戏场”的坪场上,搬演一种称为“咚咚推”的傩戏。“咚咚推”因此而得名。“咚咚推”便是侗族农耕社会的产物。侗族人是在进入了农耕社会,而且使用了大牲畜耕牛之后,才产生“咚咚推”的。傩戏“咚咚推”是天井寨全寨人的艺术。“咚咚推”还应邀赴韩国演出。

五溪漫话:侗族傩戏咚咚推

新晃侗族自治县贡溪镇天井寨,与贵州省天柱县接壤。这个万山丛中的侗家山寨,山川秀丽,民风淳朴。这里,至今仍然保留着一种古老的侗族傩戏——“咚咚推”。

早年,天井寨建有两座庙宇。一座是祀奉开天辟地的盘古大王的盘古庙。庙里赤裸着身子、披着树叶的盘古神像,长着三头六臂:神像的头与双耳各为一头;举起的双手,一手托日,一手托月;胸前的两手抱着太极图;胯下的两手,一手握錾,一手执锤,作开天辟地状。另一座是祀奉侗族古代英雄杨再思的飞山庙。杨再思是五代时侗族地区的十峒峒主,侗族人民把他供奉为神。天井寨里,原先住着龙、姚二姓侗胞。后来,又有杨姓侗胞搬到寨子里居住。天井寨的侗胞对盘古庙和飞山庙轮番敬奉,每年春节期间,都要在其中的一座庙里进行祭祀活动。祭祀过后,即由龙、姚二姓人(杨姓人不参加)在寨子里一块叫“戏场”的坪场上,搬演一种称为“咚咚推”的傩戏。

“咚咚推”起于何时?天井寨的侗胞说,他们的祖先明朝初年从靖州迁来此地,带来了“咚咚推”。“咚咚推”的演唱,由村民戴着楠木雕制的面具进行。演唱时,演员伴着“咚咚”的鼓声和“推”的小锣声,在地上脚踩三角形的位置,不停地跳跃行进。“咚咚推”因此而得名。春节期间进行的“咚咚推”演唱,在于向神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阖寨清吉平安,其中必演的剧目是《跳土地》。开始时,一个戴着农人面具的演员上场,称自己是耕田种地的天井寨农人。继而一个戴着土地神面具的演员上场,称自己是保佑五谷丰登的土地神。耕田的农人,事先要到土地庙前作揖。于是,土地神便和农人见面了。农人代表天井寨的村民,向土地神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祈求村民清吉平安、无病无灾。土地神都一一慨然允诺。于是,看戏的侗胞们便喜形于色,相互祝贺,他们所盼望的新的一年的好运便自此开始了。

侗族较早地进入了农耕社会。“咚咚推”便是侗族农耕社会的产物。天井寨的侗胞解释,他们踩着三角形跳跃的舞步,是来自耕牛的形象。牛头和两只前脚,是一个三角形。牛尾和两只后脚,又是一个三角形。侗族人是在进入了农耕社会,而且使用了大牲畜耕牛之后,才产生“咚咚推”的。(www.xing528.com)

“咚咚推”发展到后来,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来自《三国演义》的内容的剧目。如在《天府掳瘟,华佗救民》一剧中,医圣华佗被演绎成一个游乡串寨的郎中。后来,“咚咚推”的演出也不限于春节期间了。若逢久晴不雨,村民也常常相约演唱起“咚咚推”来。届时,由一个村民戴上关公的面具,手舞一把大刀,对着太阳不停地舞动,一直要舞到天边出现乌云,洒下雨水,方才罢休。

傩戏“咚咚推”是天井寨全寨人的艺术。每年春节期间,既是“咚咚推”演唱的日子,也是寨里年轻人学习“咚咚推”的时候。“咚咚推”就这样年复一年,在天井寨里代代相传。如今,盘古庙和飞山庙早已因年久失修而颓圮,“咚咚推”却仍然保留了下来。近年来,由于“咚咚推”特殊的学术价值,国内外专家纷至沓来,进行考察和研究。“咚咚推”还应邀赴韩国演出。新晃也因此加强了对这一古老傩戏的保护力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