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五溪漫话:辰州傩戏遗古风

五溪漫话:辰州傩戏遗古风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辰州巫师扬名天下,辰州傩戏独具风采。辰州傩戏由巫师演出。傩戏开唱之前,要由主法的巫师主持一宗称为“开戏洞”的仪式。辰州傩戏的剧目,分为正戏和本戏两类。傩堂本戏是已经成熟的戏曲。早年,辰州傩戏的面具为纸制,所有的角色都戴面具。辰州傩戏演出时,常常结合上刀梯、下油锅、滚刺丛、走火槽、咬犁铧等傩技表演进行,因而受到观众欢迎。

五溪漫话:辰州傩戏遗古风

辰州巫师扬名天下,辰州傩戏独具风采。

辰州傩戏即傩堂戏、傩愿戏,流行于沅水中游沿江的沅陵辰溪、泸溪诸县,以及沅水支流酉水、武水、辰水流域的湘、黔、鄂、渝毗连的汉、土家、苗各民族杂处的广大地域。康熙二十五年(1686)沅陵县教谕向兆麟所作的《神巫行》云:“汝有病,何须药,神君难令百病却。当祈福,有嘉告,神君福汝万事足……事事称意唯凭汝,愿唱一部《孟姜女》。”(见乾隆《辰州府志》)三百多年过去,《孟姜女》一剧仍然是辰州傩戏最重要的代表性剧目。

辰州傩戏由巫师演出。巫师在为冲傩、还愿人家行傩作法时,要在主家的堂屋布置傩坛,供奉傩公、傩母神像。同时,要在堂屋前的空坪,面对傩坛扎制一座临时戏台。傩戏开唱之前,要由主法的巫师主持一宗称为“开戏洞”的仪式。即将封存在傩家大本营桃源洞”的“二十四戏”请出,到行傩人家演唱。届时,巫师要摆出巫师班所有的木雕面具,在傩坛供奉。

辰州傩戏的剧目,分为正戏和本戏两类。每出傩堂正戏,都是具有戏曲元素,但并不十分成熟的戏曲,是傩坛法事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剧目有:《搬八郎》,搬演蛮八郎来到傩坛,杀猪宰羊,酬谢神灵,斋戒的傩坛,要到蛮八郎上场以后才能开荤;《搬仙锋》,搬演白旗仙锋从桃源洞来到傩坛,和主东同拜神灵,扫妖镇坛;《搬开山》,搬演手执宣化神斧的开山,前来桃源洞傩坛扫妖灭邪,途中沐浴于大海,失落了神斧;为寻神斧,至长街请算匠占卜,于是,便接着演唱《搬算匠》,并行傩作法,使神斧失而复得;《搬土地》一剧,搬演的是土地神来到傩坛参神,保主东家五谷丰登;为求子而搬演的《仙姬送子》,则要由一巫师扮演天门土地打伞,一巫师扮演七仙女,抱“娃”(布扎襁褓)驾五色祥云来到主东家,并将“娃”放到求子妇人的床上;每次傩事结束,必演《搬判官》一剧,即判官奉傩神之命,到傩坛为主东“勾愿”(了愿)。演唱结束,将剧中的所有角色(面具),请回“桃源洞”,而后作法封锁洞门。(www.xing528.com)

傩堂本戏是已经成熟的戏曲。主要剧目为“三女戏”,即《孟姜女》(孟姜女哭长城故事)、《龙王女》(柳毅传书故事)和《庞氏女》(姜诗休妻故事)。其中以《孟姜女》最为主要。俗有“姜女不到愿不了”之说,即不演《孟姜女》,主东的愿就还不了。为什么将孟姜女和傩坛还愿联系在一起呢?资深巫师解释说,孟姜女可以感天动地,哭倒长城,是因为她的忠心和诚心。行傩的人家,也必须和孟姜女一样,才能感动傩坛的神圣。演唱《孟姜女》时,多有观众和演员的互动场面。如孟姜女千里寻夫一场,说是途中缺少盘缠,于是就通过演唱,向观众哭诉,心生怜悯的观众们,就将大把铜钱抛上戏台。巫师也就因此而得到了一份额外的收入。

早年,辰州傩戏的面具为纸制,所有的角色都戴面具。至清末民初,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面具由纸制改为木雕;二是面具逐渐减少,戴面具演唱的,只限于傩堂正戏的角色,傩堂本戏的演出,如《孟姜女》等,都逐渐改用涂面化妆了。

辰州傩戏演出时,常常结合上刀梯、下油锅、滚刺丛、走火槽、咬犁铧等傩技表演进行,因而受到观众欢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