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辰州胜迹龙兴讲寺-五溪漫话

辰州胜迹龙兴讲寺-五溪漫话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龙兴讲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佛教教寺。早年,龙兴讲寺内藏有“千佛袈裟”一袭,为稀世之珍。龙兴讲寺作为五溪地域闻名于四方的古刹,历代文人学士至此者甚多。相传,明末礼部尚书董其昌赴云南公务,往返经辰州,就曾下榻于龙兴讲寺,且留下了一个近乎神奇的传说。归途中,董其昌仍客寓龙兴讲寺,欲将绫帕退还老翁。这幅董其昌题字的巨匾,至今还高悬在龙兴讲寺的大雄宝殿上。

辰州胜迹龙兴讲寺-五溪漫话

漫步沅陵县城,从沅江水库码头登岸,穿过滨江大道,登上虎溪山,便来到敕建于唐贞观二年(628)的龙兴讲寺。

佛教的寺院分为禅寺、律寺和教寺。其中教寺即讲寺,指讲经说法的寺院。龙兴讲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佛教教寺。讲寺之所以用“龙兴”之名,是比喻帝王之业的兴起。《尚书·序》曰:“汉室龙兴设学校,九五飞龙在天,犹圣人在天子之位,故谓之‘龙兴’也。”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初,便希望通过佛法的传播,感化“叛服无常”的“西南群蛮”,因而敕令修建了这座龙兴讲寺,可谓用心良苦。

龙兴讲寺规模宏大,中轴线上,建有头山门、头过殿、二山门、大雄宝殿及藏经殿。左右则有旃檀阁、弥陀阁及东西厢房。大雄宝殿屡经重修,但仍然保留着唐代建筑的遗风。大殿内柱为粗壮而坚实的楠木制成,相传其中的两根木柱,是虎溪山上就地的天生楠木。木柱的上部和下部,均有不同的收杀。木柱的础石为覆盆莲花。木柱和础石之间,使用鼓形的,此为典型的唐代建筑手法。大殿内三座泥塑佛像,相传亦为唐造,后世装金重修。袒胸,右肩披巾,脸圆形,弯眉,高鼻,面含微笑,显示出唐代雕塑的风格。早年,龙兴讲寺内藏有“千佛袈裟”一袭,为稀世之珍。此袈裟为“朱面黄里,佛长约一寸八分,宽三分,计千数,俱五色丝线绣成,为明隆庆李太后凤娇所绣”(见同治《沅陵县志》)。每逢寺庙重大祭祀活动时,寺中长老即身披此袈裟执法事。市人成群结队,前往瞻仰,以饱眼福。民间传说,袈裟上所绣佛像共九百九十九尊,连同披袈裟的长老,合为千佛。令人遗憾的是,寺内佛像均已毁于“文革”,而至今仍未重塑。“千佛袈裟”如今也不知去向,仅仅是留在人们的记忆中。(www.xing528.com)

龙兴讲寺作为五溪地域闻名于四方的古刹,历代文人学士至此者甚多。明代著名理学王阳明结束谪贬生涯,于正德五年(1510)“自龙场驿归,过辰州,爱郡人士朴茂,留龙兴寺弥月”(同治《沅陵县志》)。龙兴讲寺的后面,后来修建了虎溪书院。王阳明在此向当地的有识之士,宣扬他的理学主张,后来又写了著名的《与辰中诸生书》。王阳明在龙兴讲寺留住期间,还曾有《留韵壁间诗》一首,流传至今,诗曰:“杖藜一过虎溪头,何处僧房是惠休?云起峰头沈阁影,林疏地底见江流。烟花日暖犹含雨,鸥鹭春闲欲满州。好景同来不同赏,诗篇还为故人留。”

相传,明末礼部尚书董其昌赴云南公务,往返经辰州,就曾下榻于龙兴讲寺,且留下了一个近乎神奇的传说。说的是董尚书赴云南途中得了眼疾,船至辰州,惊动了千佛袈裟上的一尊亮眼弥勒。弥勒化作一老翁,在江边赠董其昌佛像绫帕,嘱其以绫帕蘸江水洗眼。董遵嘱行,不日眼疾果愈。归途中,董其昌仍客寓龙兴讲寺,欲将绫帕退还老翁。他忽然发现,绫帕上的佛像竟然不见了。细观看,那佛像与千佛袈裟上的亮眼弥勒一模一样。董其昌恍然大悟,原来是龙兴讲寺内的亮眼弥勒显灵,治好了他的眼疾。这位尚书大人,本是当时名重一时的书法大家,为了表示感激之情,他嘱长老备得文房四宝,挥毫为龙兴讲寺写了“眼前佛国”四个大字。后来,寺内僧人将它镌刻为巨幅匾额。这幅董其昌题字的巨匾,至今还高悬在龙兴讲寺的大雄宝殿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