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黔东南地区芦笙:侗族服饰民俗,重要节日烘托工具

黔东南地区芦笙:侗族服饰民俗,重要节日烘托工具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广泛流传于黔东南的大部分地区,在湖南只有通道和靖州的部分地区还在制作并吹奏芦笙。芦笙在侗族人民心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是烘托节日气氛的工具。从保存至今的芦笙衣来看,古代侗族男性的爱美程度甚至超过了女性。这件素锦芦笙衣上衣为对襟长袖式。这整件以素锦所制的芦笙衣确实少见。

黔东南地区芦笙:侗族服饰民俗,重要节日烘托工具

(1)芦笙的历史沿革

芦笙是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目前广泛流传于黔东南的大部分地区,在湖南只有通道和靖州的部分地区还在制作并吹奏芦笙。芦笙在侗族人民心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是烘托节日气氛的工具。芦笙一般为男性所吹奏,它的声音洪亮,众人齐奏气势磅礴,其声可传数里,特别受年轻人喜爱。

在吹奏芦笙的地区,每个寨子都有一个芦笙队,大的寨子有好几个芦笙队。芦笙队一般都以鼓楼为单位。侗族的芦笙以竹为管,以木为筒。竹管内装有铜制的簧片,以气冲动簧片而发音。清代,文人陆次云在其所撰的《峒溪纤志》一书中写道:“(男)执芦笙。笙六管,长二尺……笙节参差吹且歌,手则翔矣,足则扬矣,睐转肢回,旋神荡矣。初则欲接还离,少则酣飞畅舞,交驰迅逐矣。”通过这一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到清代时少数民族精妙的芦笙吹奏技巧和精彩的芦笙舞蹈动作。

(2)芦笙衣

芦笙衣一般为吹奏芦笙的芦笙手所穿。芦笙衣还很好地保留了古代侗族男性盛装的款式和纹样。芦笙衣奇特的款式和结构为原始时代以皮毛、树叶和草秸串结成衣裙的遗风。芦笙衣在侗族服饰中的地位和百鸟衣在苗族服饰中的地位一样,都是带有仪式感的盛装。芦笙衣一般为侗寨的共有财产,由村寨放在一个地方共同保管,节日时才拿出来穿。尽管现今侗族男性的服装趋于汉化,可是在节庆时,依然还能在芦笙装中窥见古代侗族男性华丽盛装的影子。

从保存至今的芦笙衣来看,古代侗族男性的爱美程度甚至超过了女性。芦笙衣上大胆地绣满了花卉、龙蛇、日月星辰,童话般的色彩,浪漫不羁的图案,装饰了芦笙手的旧梦。若不是这么多古代芦笙衣的留存,人们不会知道古代的侗族男性如此爱美,侗族人如此爱着花与日月星辰。

①芦笙衣形制(www.xing528.com)

芦笙衣为古代侗族部落首领的服装,后演变成在祭祀庆典时演奏者专用的表演服。芦笙衣奇特的款式和结构,来源于原始时代以皮毛、树叶和草秸串结成衣裙的遗风。通道的绣花芦笙衣沿袭了古代战争中铠甲的款式。通道的芦笙衣上衣一般为立领对襟式或是受清代满族服饰影响的大襟式,芦笙衣两肩有刺绣布片装饰,类似肩垫,同时上衣坠有珠串和羽毛作为装饰。下装为草条帘裙,通道芦笙衣的帘裙形状为条状,数量一般为单数。每片帘裙的尾端坠有草珠和羽毛作为装饰。帘裙前有一片正方形的绣布,类似于古代汉族服饰的蔽膝,应是古代遮羞物的遗制。在帘裙之下系有绑腿,绑腿形状为四方,穿着时以细绳系之。芦笙衣穿着时帘裙系在裤外,下扎绑腿,上围头帕,头帕里常常会插几根锦鸡的羽毛作为装饰。

②存世清代芦笙衣

据张柏如所著《侗族服饰探秘》记载,张柏如在湖南通道县收集到清代传世芦笙衣两件,一件为通道横岭侗寨的素锦芦笙衣,一件为通道芋头侗寨的太阳纹刺绣芦笙衣。

通道芋头侗寨保存的清代刺绣芦笙衣上有九个太阳和用白色绣线描绘的繁星,这是一幅越人星空图。百越的子民似乎对太阳、月亮和星辰有着谜一般的眷恋。从两千年前铜鼓上的太阳纹,到如今侗族服饰上众多的日月图案,对太阳月亮的崇拜深深地烙印在了百越子民的基因中,写在了服饰上。关于九个太阳的故事,侗族有这样的记载,远古时代洪水泛滥淹没了大地,大地上的生物危在旦夕,侗族的祖先姜良姜妹躲在巨大的葫芦里避难。创世女神萨天巴设计了九个太阳,晒干了洪水,解救了后来繁衍侗族后代的姜良姜妹。太阳的图案不仅在芦笙衣上有所体现,在当地侗族妇女的背儿带中也有。芦笙衣的后背有三个太阳和双龙夺宝的图案。双龙夺宝图案生动可爱,体现了汉族文化对于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

芦笙衣大都以刺绣作为装饰,但是湖南通道横岭侗寨至今还存有一件清末的素锦芦笙衣。这件芦笙衣十分特别,整件衣服都以素色侗锦制作而成。素锦芦笙衣整体风格古朴素雅,上衣和帘裙上坠有大量草珠和羽毛作为装饰,极具民族特色。这件素锦芦笙衣上衣为对襟长袖式。上衣大面积运用八角花和点花的织锦图案,在衣沿、袖口以及肩膀处装饰着一条条的踩歌堂纹样的花边。踩歌堂的图案为小人手拉着手载歌载舞,它表现和记录了侗族人民祭祀和节日庆典时多嘎多耶(唱歌跳舞)踩歌堂的情形。侗锦古代称为纶织,分为素锦和彩锦两种。这整件以素锦所制的芦笙衣确实少见。据目前存世的实物来看,古代侗锦曾经大面积应用于男子芦笙衣和女子盛装中,比如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就存有一件以彩色侗锦制作的广西三江侗族女子盛装。上衣为对襟无领、无袖,以带系衣;下衣为一条花帘裙,共由七条侗锦织带组成,底端坠有大量草珠和羽毛。整件盛装的织锦图案为几何纹。这种以侗锦制作的盛装,十分不同于现在人们印象中的以黑色为基调,亮布制作的侗族盛装,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古代侗族地区各支系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传统服饰风格也各有不同。

侗锦在古代就因其精美而闻名于世。《黔南苗蛮图说》的作者桂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验证了“侗锦”的魅力。他记载说,开始阅读《黔志》有关“黎平之曹滴司出的侗锦,以五色绒为之,亦有花木禽兽各样,涤之水不败,渍之油不污,精者甲他郡”这样的描述时,他不以为然,以为言之过誉。后来他到石阡府办理军务,亲眼见到思南某团首以锦为卧具,一问是用贵州侗锦做的。细看那锦夔龙穿花,纹饰精致而雅,较之苏杭的七彩五彩锦,雅俗不止天渊。于是他决定用自己贵重的红呢被面进行交换,把侗锦带回去制作琴囊。同时清朝时期,有个邑人张应诏来到侗乡,看到美妙的侗锦,动情地写下了一首后来一直在侗族地区流传的赞美诗:“苎幅参文秀,花技织均匀,蛮乡推髻女,亦有巧手人。”可见侗锦在古代是多么受人喜爱。但是近现代由于信息交流的飞速发展,侗族地区文化交流频繁,民族服装有趋同的趋势,各地区之间服饰的差异所造成的多样美丢失了。现如今,侗锦很少用于制作盛装,而更多地应用于儿童背带、织带、铺盖(被子)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