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佛教节日对民俗的影响

佛教节日对民俗的影响

时间:2024-0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佛教流行的国家和地区,佛教对世俗生活的影响深远广泛,佛教和世俗间在某些方面界限已不是很分明,佛教出现了世俗化的趋势。居住在我国云南的傣族是信仰佛教的民族,他们的泼水节是与佛诞节浴佛相关的节日。为了纪念佛祖成道这一重要事件,佛教界把佛成道这一天称为“成道日”,过“成道节”,举办“成道会”。由于盂兰盆会的主旨符合中国慎终追远的民俗信仰,所以盂兰盆会逐渐变为汉族追忆祖先而举行的民族传统节日。

佛教节日对民俗的影响

浴佛节

相传释迦牟尼诞生时就会走路,在走到七步的地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唯我独尊的“我”,并非指佛祖自己,而是教所有的人都要头顶上天,脚踏实地,尊重自己灵性的开示,掌握自己命运的锁钥。正当佛祖讲话时,突然天雨花香、九龙吐水,因此在这天有些寺庙僧侣会用甘草茶做成浴佛水,也称“香汤”,仿效这种情景为释迦像沐浴,因此称做“浴佛节”。

佛教流行的国家和地区,佛教对世俗生活的影响深远广泛,佛教和世俗间在某些方面界限已不是很分明,佛教出现了世俗化的趋势。一方面,佛教想方设法利用民间信仰扩大自己的影响;另一方面普通百姓也常把世俗人情寄托于佛教信仰,通过佛教日常活动实现彼此之间的交流,使习俗神圣化。佛教节日为这种交往交流提供了契机,一些本来只有佛教四众弟子才过的宗教节日,也逐渐被社会接受,成了僧、俗共度的节日。

佛诞节 也叫“浴佛节”、 “佛诞会”、 “佛生会”,是纪念佛陀诞生的佛事活动。中国汉族地区的佛诞节是在农历四月初八。其主要活动是浴佛、献花等。浴佛仪式与佛诞传说有关。传说,佛陀之母摩耶夫人按当时习俗赶回娘家准备分娩,路过蓝毗尼园,在无忧树下抬起右手抚摸树枝时,从右肋生下悉达多太子。此时,难陀、跋难陀二龙王吐净水为太子浴身,也有说天有九龙为太子灌洗的,天龙八部在空中歌舞,并散花以示庆祝。传说,佛陀降生后,右手指天,左手指地(中国汉地佛教供奉的太子像相反,与中国古代以左为尊有关),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由此,佛诞法会上,信众为佛陀举行洗浴仪式,佛像就是右手上指天、左手下指地的太子形象。除以名香浸水灌洗佛像外,还供养各种鲜花,举行诵经法会,举行拜佛祭祖、施舍僧人、结缘放生等一系列活动。佛诞节对民俗产生了一定影响。居住在我国云南的傣族是信仰佛教的民族,他们的泼水节是与佛诞节浴佛相关的节日。泼水节即为傣历新年,一般在傣历六、七月份。节日前一天,家家缝新衣,准备过节用的东西;人人都要沐浴更衣,到山上去采摘鲜花。节日当天,各户打扫卫生,置办过年的食物等,吃年饭。早晨,人们抬着象征吉祥的白象绿马,各种佛幡、佛像等物,一路游行到寺院。在寺院的活动,第一项,以鲜花果品供奉佛祖,由僧人讲经说法;第二项,浴佛,把清水灌入一个龙形的木雕龙内,水从龙口中流出,浇在佛像身上,意为“龙喷香雨浴佛身”;第三项,将龙口中之水浇于谷穗、鲜花之上,祈求丰收;第四项,泼水活动开始,人们互相将清水泼洒在头上、身上,去灾祈福。与此同时,寺外的活动也开始进行。广场、街路上,人们尽情地互相泼水,场面十分热烈。江河里举行赛龙舟活动,人们在岸上呐喊助威,放高升炮。男女青年在花丛树下谈情说爱,交换信物。入夜,河上要放孔明灯,村里搭台唱戏,演出文艺节目。

佛成道节 也叫“成道会”、 “佛成道日”。据佛本生传记记载,释迦牟尼出家后,最初修禅定,修行日久,也没有得到解脱的途径;继而放弃禅定,到苦行林苦修。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他每天吃一麻一麦,甚至七天才吃一麻一麦,坐卧行止不避艰苦,只落得骨瘦如柴,但收效甚微,仍不知如何解脱,于是决心另创道路。他在尼连禅河洗去六年的尘垢,勉强上岸,在岸边喝了牧女供献的乳糜,体力略有恢复。他坐禅在一棵毕钵罗树下,把禅定和观想结合起来,一直坐了7昼夜(一说49昼夜),终于获得解脱之道而成佛。为了纪念佛祖成道这一重要事件,佛教界把佛成道这一天称为“成道日”,过“成道节”,举办“成道会”。关于成道日在哪天,印度、中国等地区不尽相同。中国南北各地,最初也不尽一致,后来统一起来,把腊月初八作为“成道节”。

由于有牧女献乳糜这一故事情节,因而佛教各寺庙,在成道节这一天除了法会外,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向四众弟子散粥。有的寺庙于腊月初八之前,由僧人向俗众化缘,收集米、粟、枣、果仁,做成腊八粥,在节日里散给社会上的穷人杭州名刹天宁寺将平时的剩饭晒干储存起来,到腊月初八之前,将剩饭煮成粥,腊月初八赠给信徒,叫做“福寿粥”, “福寿粥”意谓食之可以增福增寿。天长日久,民间在这一天也做“腊八粥”,成为习俗,如果向乞讨者、贫穷者施粥,就是一项功德。至于粥的样式,可谓花样翻新。有在米里加红豆绿豆的,有放红枣的,有加其他果子杂料的。但无论怎样变化,做的都是素粥。

牧女献糜图

盂兰盆会  “盂兰盆”是梵文音译,意思是“救倒悬”。也称“盂兰盆节”、“盂兰盆斋”、“盂兰盆供”,另称 “中元节”,后称 “鬼节”。据《盂兰盆经》记载,佛弟子目犍连修行得到了“六神通”,他想要超度已死父母,报父母恩,凭借天眼,看见母亲坠于饿鬼(六道之一)中,不得饮食,瘦得皮包骨。目犍连把自己的饭钵递给母亲,但母亲接过饭钵,饭食还没等入口就化为火炭。目犍连见此情景悲痛万分,就向佛陀请教解救母亲的办法。佛陀告诉目犍连,在七月十五僧人自恣时(夏安居结束之日),准备下各种各样的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就可以使母亲得到解脱。佛教的盂兰盆会就由此而来。后世的这一天,除施斋供佛外,寺院还举行诵经法会,举办水陆道场、放焰口、放灯等活动。《佛祖统记》记载,梁武帝于公元518年到同泰寺设了盂兰盆斋。据说,这是中国最早举办的盂兰盆会。(www.xing528.com)

观音菩萨

又作观自在菩萨、观世音菩萨、光世音菩萨等,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的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也是佛得意的徒弟之一。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灾难。在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他就可以听见世上苦难的声音,所以称观世音。

由于盂兰盆会的主旨符合中国慎终追远的民俗信仰,所以盂兰盆会逐渐变为汉族追忆祖先而举行的民族传统节日。唐代史料记载:中原地区“释氏盂兰盆会盛于此日”。宋代这种风俗相沿不改,但吸收了道教的一些成分。在节日里,人们以素食供奉祖先,寺庙举行法会。在一些城镇,民间艺人自七月初七就开始上演目犍连救母杂剧,一直演到七月十五。这些习俗到明清时代还是大致如此,就是在近、现代也仍有些余绪。

观音纪念节 观音系佛教菩萨名,观世音的略称。观音是大慈大悲的菩萨,称遇难众生只要诵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解脱,故名。在中国,自南北朝开始,观音的塑像常为女相。因其宁可自己不成佛也要拯救受苦受难众生,所以备受崇拜,有关观音的纪念日,信众格外重视。中国佛教纪念观音菩萨的节日主要有: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日;农历六月十九观音成道日;农历九月十九观音涅槃日。

除以上观音纪念日外,在云南大理白族人民中还有一个纪念观音的节日,叫做“三月街”。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滇西北具有宗教色彩和民族特色的物资交流集市。这个节日的形成和观音救苦救难的传说有关。传说,在古代一个叫罗刹的恶魔在洱海区域常以各种形状出现,飞翔于苍山洱海之间,好食人,尤喜吃独生子女的眼睛,严重危害人类。观音同情人民,化为老僧,于农历三月十五下凡制服了罗刹,从此百姓安居乐业。为了感谢观音,人们就在每年三月十五举行佛事及庆祝活动,由此三月街又叫观音节。观音节后来发展为兼顾集市贸易的节日。

佛教节日,在西藏有雪顿节(夏安居竟)、望果节(庆丰收),青海塔尔寺元霄灯节,在泰国有“三重宝节”(敬佛、敬法、敬僧)、宋干节(新年),在斯里兰卡有佛牙节,在老挝有出腊节(夏天雨季安居竟)等。经过长期流传,有些节日已演变为民间习俗或全民的节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