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族传统服饰民俗演变探析

汉族传统服饰民俗演变探析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古文献记载,汉族的始祖——古华夏族的服饰形制,是由五千多年前的黄帝制定的。留发、束发之俗成为古华夏人和后世汉族人的民族标志。从东汉开始,服饰更加制度化,阶级、等级的规定明确而严格。上层贵族的服饰多是宽衫大袖,峨冠博带,雍容华贵。(六)中华民国时期的服饰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影响我国日深,特别是中华民国建立之后,我国汉族的服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汉族传统服饰民俗演变探析

(一)古华夏族的服饰

我国服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两万年以前的北京山顶洞人遗址中即已发现了骨针,这说明至少从那个时期起,我国的先民们就已经有了服饰。据古文献记载,汉族的始祖——古华夏族的服饰形制,是由五千多年前的黄帝制定的。《易·系辞》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其服分上下两部分,上体之服称为“衣”,下体之服称为“裳”。衣有前襟、后背、两袖,联成一体,交领,右衽。衣者,依也,人以之避寒暑。裳者,障也,是用来障蔽下体的,形似围裙,腰系带,下系芾。芾字又写做“韨”,是用熟皮制的护膝的围巾。西周时期又出现一种将衣裳连缀在一起的筒式服装,称为“深衣”。深衣宽衣大袖,腰间束带,主要是贵族服装。后世的袍、衫就是由这种深衣发展演变而来。

古华夏族留发,束发于顶。平民头饰布巾,贵族官僚戴冠。留发、束发之俗成为古华夏人和后世汉族人的民族标志。

(二)汉代的服饰习俗

华夏族经过三千余年的民族融合,至汉代而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汉族。其服饰特点:贵族之服多为上下连体、肥袖的袍,饰以各种花纹图案,束腰带。早在西周或春秋时期,出现一种穿在腿上的“袴”。袴与裤不同,它无裆,只是两个至腰的腿套,所以又称为“胫衣”,外面罩以裳(围裙)或袍,汉代时继续沿用。汉代后期又出现了一种全裆裤,又称为“穷袴”、“绲裆裤”,其形类似现在的裤。作为劳动者的平民,上穿短衣,称为褐,下着袴或裳,便于劳动。从东汉开始,服饰更加制度化,阶级、等级的规定明确而严格。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习俗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汉族服饰吸收了许多胡服的优点,服饰既简朴又多样化。加之玄学思想发展,崇尚虚无,由此而形成了汉胡服饰融合的特点。上层贵族的服饰多是宽衫大袖,峨冠博带,雍容华贵。一般平民百姓的服装受胡服影响则多是窄袖、紧身、圆领、短褐。

(四)唐代的服饰习俗

唐代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多民族共居的大国,其服饰受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影响极为鲜明。男子的常服基本上是幞头、袍衫,穿长筒靴。袍衫与前朝略有不同,多为圆领、右衽、窄袖。女子服饰多为半袖衫,窄口衣袖,裙裾曳地,是汉胡融合的服饰。唐初,时人以着胡服为荣,或着短衣袴褶,或着窄袖袍衫,百官士人以其为常服,甚至皇帝也常常穿胡服。如唐太宗的常服即为赤黄袍衫,折上头巾,九环带,六合靴,既美观潇洒,又便于戎事。女子的服装也是“胡气”十足,女子服饰中流行一种源自吐谷浑长裙缯帽和仿效吐火罗长裙和四周垂网的帷帽。唐王朝是一个对外开放、对内相对宽松的王朝,唐代是中国服饰史上最为自由发展的阶段。

(五)宋代与明代、清代的服饰

宋代服饰改唐袍的圆领为圆领加衬,改小袖为大袖,袍衫也较为宽大,官员的幞头变成了脱戴方便的乌纱帽。宋代的女装一改唐代的短袖长裙,在长裙外加短袄,头饰改为花冠。受理学的影响,宋代的服饰较唐代保守。

明代的服饰,大体沿袭唐制,但宋元服饰中的某些样式也有保留。盛行“六和一统”帽,俗称瓜皮帽,是由六片罗锦制成的圆形便帽,寓示大明江山天下一统。

明代服饰最大的变化,是文武百官的常服制度中出现了“补服”。周秦汉唐以来,官员的常服多是上衣画龙、山、华虫、火、宗彝,下裳绣藻、粉米、黼、黻等章纹图案。三品以上用紫色,四品用绯色,五品用浅绯,六品用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用章纹的多少、颜色的不同区别等级。明代的补服一改旧制,分别在官员袍服的前胸与后背上,缝补一块绣有不同鸟兽图案的“补子”。文官图案用鸟,武官图案用兽,如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武官一品、二品绣狮子。其色,一品到四品用绯色,五品至七品用青色,八品、九品用绿色。严格地说,官服是不属于民俗之服的,它的颜色、它的图案,普通百姓的服装是不准许使用的,为俗之所禁。

清代强令汉族改为满族服饰,所以清代汉族多穿长袍、坎肩等满式服装,但在家闲居穿宽大的汉装也被允许。

(六)中华民国时期的服饰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影响我国日深,特别是中华民国建立之后,我国汉族的服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一方面是保留了一些我国传统的习俗,另一方面便是吸收了许多“西洋”与“东洋”服饰的优点,形成一种中西并行、新旧杂存的服饰特色。

1.发式革命

辛亥革命后,一改汉族五千年的蓄发、束发之俗和清代的辫发之俗,剪发改式,盛行西方洋人的短发、分发,女人则盛行齐脖的短发。这种发式简便、卫生、美观、大方,所以迅速被国人所接受,流行至今未衰。女子发式多样,其中也保留了留长发、梳辫子的旧俗,当然亦有所改革。

2.中山装(www.xing528.com)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年封建帝制,他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伟人。孙中山的上衣,是一种在日本近代男装基础上加以改进的服装。其式为半身,封闭式翻领、对襟五明扣;窄袖,袖下部竖排三明扣;前襟四兜,皆有盖有扣,两个下兜为吊袋。下身为西式直筒制裤。这种服装简便、笔挺、庄严、实用,所以受到欢迎。加之是伟人之服,所以风靡中国数十年,是官民皆用的服装。蒋介石毛泽东重庆谈判时,都是穿中山装。

3.长袍马褂

民国时期还保留和改造了清代的某些服饰。内穿长袍,外套短马褂,头戴礼帽,也是上层社会流行的服饰。孙中山、蒋介石、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画家齐白石都穿过这种服饰,它是新旧时代交替的产物。

4.西装

民国时期,西装也流行于上层社会和青年学生中,这是西方文化传入我国后的必然产物。孙中山、宋子文周恩来等都曾身着西装。

5.袍、衫

下层社会的广大民众,多是穿“一裹圆”式的长袍、开双衩长衫和对襟短褂、短袄,基本上是沿袭清代民间服饰。

6.妇女服饰

民国时期女人服饰、发式多变多样。妇女的发式,在大城市中受欧美生活方式影响,盛行剪发。青年学生多齐耳短发,上层社会妇女多烫发,也盛行梳成各种形状的发髻。农村中老年妇女多是梳成发髻束于脑后,姑娘多是梳两根又粗又长的大辫垂于背后。服装上,城市中妇女盛行各式旗袍。这是从清代沿袭下来经过改造的女装,颇受各阶层妇女的喜爱。学生盛行上衫下裙的新式学生装。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服饰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时代的变化,服饰习俗也在不断变化。以1978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服饰崇尚俭朴,单调划一;后一个阶段,开放多样,崇尚奢华。

1.干部服与毛式制服

建国后的人民群众,崇尚革命精神,纷纷穿起象征革命的灰色的“干部服”。干部服类似解放军干部穿的军装,主要是颜色不同。象征资产阶级情调的西服、旗袍和象征封建“遗毒”的长袍马褂销声匿迹。毛泽东主席是当时全国人民最崇敬的伟大领袖,建国后他穿的中山装略加改进(原来的圆角翻领改为尖角翻领,右边暗兜上又多了一个小豁口,用来插钢笔,后背宽松,中腰略收敛,后片比前片略长),成为后来人们称之为“毛氏制服”的上衣。毛泽东几乎从未改变他的这一服饰,于是从中央到地方,几乎人人都穿这种毛式中山装。

2.“文化大革命”中的军装潮

“文化大革命”中,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毛泽东在天安门上多次穿军装检阅红卫兵,于是全国出现军装热,男女老幼以能穿上一身军装为荣(当然没有帽徽领章)。实在弄不到全套的军装,戴顶军帽也觉得精神抖擞,革命性高人一等。除了毛氏制服、军装之外,稍有异样的服装都被视为资产阶级的“奇装异服”。穿者,轻的被勒令脱下或当场剪破,重的则要受到批斗。

3.五彩缤纷的新服饰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我国的服饰风俗发生了几千年来前所未有的大变化。不仅封建社会的制式等级、颜色禁忌限制没有了,建国以后的样式限制也荡然无存。男人服饰最盛行笔挺的西装、潇洒的夹克衫及各类其他西式制服;女人服装则以各式开襟、露背的上衣和鲜艳的短裙为前潮。发式也更加多样化,男人可以平头、分头、光头,也可以长发;女人可以辫发、披肩发、烫发、染发,也可以短发。当代的中国服饰,集古今中外于一体,迎着世界服饰的新潮,正在试创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新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