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族人际礼仪与民俗传统

汉族人际礼仪与民俗传统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古代汉族人的人际礼仪民俗古代汉族人相见行礼有站、跪两种基本姿势。拜礼是男子相见通常的礼仪。(二)现代汉族人的人际礼仪推翻清王朝以后,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孙中山顺应历史潮流,于1912年宣布取消封建主义的跪拜礼,以鞠躬礼为常礼,这使汉族几千年的礼仪习俗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在汉族的礼仪特点是融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于一体的新礼仪。有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的不同礼数,表示礼敬程度的差异。

汉族人际礼仪与民俗传统

(一)古代汉族人的人际礼仪民俗

古代汉族人相见行礼有站、跪两种基本姿势。站礼主要有趋、拱、揖,跪礼主要有拜、稽首、顿首、稽颡等。

趋。趋礼是卑者、晚辈迎见尊者、长辈,或主人迎宾之礼。其仪姿是低头弯腰、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拱。亦称拱手。其仪姿是身体立正,两臂如抱鼓伸出,一手在内、另一手在外叠合。拱手礼有吉凶之分。行吉礼,男子左手在外,女子则右手在外;行凶丧之礼,男子右手在外,女子则左手在外。男为阳,尚左;女子为阴,尚右。吉事为阳,凶丧之事为阴。故两手叠合有别。拱礼常用于见面或答谢时致敬。既可以用于身份平等的人,也可以用于礼敬长上,尊长者也可以用拱礼作答。

揖。与拱礼相似,也是身体站立,左右两手在胸前一里一外叠合。行拱礼是身体不动,手也不动;揖礼则是由胸前向外推手,略俯身。揖礼是表示轻微敬意之礼。因此,根据施礼的对象身份的不同,揖姿也略有区别。揖身份相等的人,手向前平推,称为“时揖”;揖身份低于自己的人,向前推手稍稍向下,称为“土揖”;揖身份尊于自己者,行“长揖”之礼,即行礼时站立俯身,拱手高举,从上移至最下面。单独对一个人行揖礼,叫做“特揖”;向群众行揖礼,叫“旅揖”;向左右两侧的人行揖礼,叫做“还揖”。揖礼与拱礼是古人最常用的站立礼。

鞠躬。两脚并拢,两手掌下垂于腿两侧,目视受礼者,弯曲上身,表示敬意。一次为一礼,多次鞠躬表敬意的加重。

跪。古代以屈膝表示敬意。古人跪与坐相似,坐是两腿屈膝,两膝着地,臀部抵在两脚跟上。因为古代无桌椅,只有矮腿的几,都是席地而坐,所以多是呈屈膝的姿态。腰挺直,臀部离开两脚跟则为跪,称为“常跪”或“跽”。最初,跪本身还不是一种大礼,只是行拜礼前的一个准备姿势。

拜。其礼姿是跪而拱手与心平,头俯至于手。因为拜礼与拱手礼一样,都是以手姿致敬,只是以头加手而跪,表示敬意程度更深,所以拜又称为“拜手”;行拜礼时,头不至于地,而是至于手,因此又称为“空首”。拜礼是男子相见通常的礼仪。身份相等者之间、卑者对尊者、尊者对卑者皆可用。古人席地而坐,可以随时行拜礼。拜礼是礼中示敬较轻的礼仪,所以国君答臣下也常用拜礼。

稽首。其仪姿是屈双膝跪地,继而拱手至于地,手仍不分开,左手按在右手上,俯身,头缓缓至于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前,头抵地后稍停片刻即抬起。“稽”有“留止”之意,由于行礼时,头在地稽留片刻,因而称为“稽首”。稽首往往是与拜相配行。一拜一稽首称为“拜稽首”,二拜一稽首又称为“再拜稽首”。稽首礼是拜礼中最重的礼节。一般用于诸侯拜天子、臣拜国君、子拜父等重要的礼仪场合。身份相等者一般只行拜礼而不行稽首礼。

顿首。后世俗称“叩头”。其仪姿大体与稽首相同。只是稽首是头轻缓至地,稍停即起;而顿首是头快速叩地,叩而即起。顿有“快”意,所以称为“顿首”。顿首多是用于表示哀求或表示谢罪的场合。

稽颡。与顿首礼基本相同,只是不是“顿”,而是“稽”。“稽”即以头叩地要停留一段时间。颡者,额也。其叩地的部分是用额,所以叫做“稽颡”。此礼主要是用于居丧期间答拜前来吊丧宾客的礼仪。以额叩地而稽留不起,既体现了失去亲人的极度悲痛,又表达了对吊丧宾客的深深感谢之情。

唱喏与寒暄。古人在施礼时,是只行礼而无声,行礼后说话。东晋以后,人们边施礼边口诵敬辞,如“久仰久仰”、“敬请光临”之类,称为“唱喏”。后来又有问候起居寒暖之类的客套话,称为“寒暄”。

道万福。女子之礼。其行礼仪姿是:双手手指相叩,放在左腰侧,弯腰屈身以示敬意。行礼时,边礼边道“万福”,故称“道万福”。

(二)现代汉族人的人际礼仪

推翻清王朝以后,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孙中山顺应历史潮流,于1912年宣布取消封建主义的跪拜礼,以鞠躬礼为常礼,这使汉族几千年的礼仪习俗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在汉族的礼仪特点是融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于一体的新礼仪。现重点介绍相见礼与宴宾礼。

1.相见礼仪

(1)握手礼(www.xing528.com)

握手礼是当今汉族人最常见的相见礼,它是从西方传入的。19世纪我国学者辜鸿铭在英国曾这样评价中西方礼节:“你们见面拉人家手多别扭,我们中国人见面拉自己的手多斯文。”可见握手礼传入中国最多只有百年。握手礼虽然看似简单,实际上也有许多习俗性的规范。其礼基本上是应用于四种场合:一是用于见面,表示热情欢迎,相互致意;二是用于告别,表示祝愿平安,以后加强联系,增进友谊;三是用于表示感谢;四是用于表示祝贺。

握手的礼姿:面带微笑,目视施礼者的眼睛,两足立正,四指并拢,拇指张开,伸出右手,身体略前倾,端庄大方;握手时手要上下摆动几次,轻重适度,然后松开。

握手的次序:上下级之间,下级要等上级先伸手;晚辈长辈之间,晚辈要等长辈先伸手,以示尊敬。为表示更加尊敬和热情,下级、晚辈可用双手。男女之间,男士要等女士先伸手;如果女士无握手之意,男士点头或鞠躬致意即可。行握手礼需要注意的事项:一是不能东张西望,不能握得太草率,不能戴手套,否则是不尊敬别人的表现;二是不能握得太重、时间太久,特别是异性,否则是粗野的表现。

(2)鞠躬礼

这是对汉族古礼的改造与继承。多是年幼者对长辈、位卑者对尊者的礼仪,或是在隆重场合对国旗、领袖的致敬礼仪。有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的不同礼数,表示礼敬程度的差异。

(3)举手礼

是从欧洲传入的礼仪,现在主要是军人的见面礼。行礼时身体成立正姿势,右手伸直并拢,上举至帽沿右侧,手掌微向外,右上臂与肩齐,双目注视对方,待受礼者答礼后方可将手放下。

(4)拥抱礼

原是欧洲礼仪,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如满族蒙古族等也有拥抱礼。近些年来汉族中日渐流行。其礼姿是张开双臂,将对方拥抱在怀里。主要是恋人间、夫妻间、父母与子女间,或多年未见的老朋友间,用以表达更加热烈亲近的感情。

此外,在民间尤其是在农村,还沿袭着叩头礼,主要的是晚辈在过春节时向长辈拜年时所行之礼。还有从西方传入的吻礼,主要是恋人、夫妻之间表示热烈感情之礼。

2.宴宾礼仪

宴请宾客是人际交往中重要的礼敬形式。宴请宾客包括主人招待来访的贵宾和主人主动邀请宾朋宴聚。不论是哪种宴宾,都必须讲究宴饮的礼仪俗规。

首先是桌次与席位座次。桌次的安排主要是根据宴会厅的形状来安排。无论多少桌,先定位主桌。其原则是以右为尊,以里为尊,居中为尊。其他桌次以近主桌为高。主桌的座次:因为正房为坐北朝南,所以方形的八仙桌的北面为主宾。如果是并排坐二人,主宾居右,次宾居左,其他人依次排,主人居末位。如果不以房室的方向定位,则均以迎门一方为首,主人则背门而坐,圆形桌亦然。为了便于在席间交谈,现在通行宾主并坐。主宾坐在右侧,主人坐在左侧。其他人以职位高低、社会声望、长幼辈分灵活安排。不论什么形式的宴会,主人一般都要到门口迎接客人,或是排队迎宾更为隆重。入座时请客人在前,由椅子的左侧入座;客人先坐,主人后坐。

其次是祝词与祝酒。祝词通常是安排在进餐之前。其内容要充分表达对客人的敬意和欢迎之情,以增进友谊为目的,用词要适中得体。在席间主人要向宾客祝酒,碰杯时要略低于客人的酒杯,以示敬重。

最后是送客。宴会结束,赴宴宾客起身离座时,主人要起立,请客人先行,送出门外,握手告别。如果客人坐车,要招手目送车子离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