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土家族、苗族与打十保护,探索传统礼仪民俗

土家族、苗族与打十保护,探索传统礼仪民俗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打十保护”,又称“保福”,其原初的本意在于延寿,后逐渐演变为一种治病的巫术仪式。[12]这一习俗在湘西、怀化土家族、苗族民众居住地颇为盛行。道光四年《凤凰厅志》:“疾病延医服药之外,惟祈祷是务。父母病,则延老者十人,用牲牢代为请命于神,谓之‘打十保护’。”[14]“打十保护”又称“求福”,而在我国民间俗信中,长寿乃据“福”之首。

土家族、苗族与打十保护,探索传统礼仪民俗

“打十保护”,又称“保福”,其原初的本意在于延寿,后逐渐演变为一种治病的巫术仪式。在民间看来,某人医治无效,乃是阎王爷要勾其命,于是大家联名担保,希望阎王爷看众保人的面子,暂缓一段时间。这其实也是一种延寿习俗。[12]

这一习俗在湘西、怀化土家族苗族民众居住地颇为盛行。这可从明清时期的一些文献记载看出来。如明清时成书的《五溪蛮图志》载今怀化(怀化,古称“五溪”)“亦有‘打十保护’者。或为久病不愈,则托邻近亲友,代邀十人,出为请祷而保护之之谓也”[13]。又清代民国时修撰的一些地方志亦对其做了简要记载:

道光元年(1821年)《辰溪县志》:“又,邻里有病,互为敛钱延巫,列名祈祷,曰‘保福’。”

道光四年(1824年)《凤凰厅志》:“疾病延医服药之外,惟祈祷是务。父母病,则延老者十人,用牲牢代为请命于神,谓之‘打十保护’。”

同治八年(1869年)《续修永定县志》:“凡男妇遇休咎,谒庙叩祝,谓之‘烧香’。病者命巫代祷,谓之‘求福’。”

同治八年(1869年)《慈利县志》:“凡男妇辈遇有休咎,诣庙叩神,谓之‘焚香’。或有病剧者,命巫人代讶(祈),谓之‘求福’。”[14](www.xing528.com)

“打十保护”又称“求福”,而在我国民间俗信中,长寿乃据“福”之首。如《韩非子》载:“全寿、富贵之谓福。”[15]又《尚书》中列民间最为期盼的“五福”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16]均是将“寿”(即长寿)列为“福”之首。

对“打十保护”的具体做法,《湘西风土志》一书的编撰者介绍说:病者之家备猪一头或羊一只,若家贫也得备猪头一个,香纸、酒肉、米若干,再选十位年轻力壮的男子担任“保驾大王”。巫师在锣鼓声中做法事,先请阴兵神将,再请“当坊土地”“管寨娘子”“保寨郎君”“管龙土地”“管虎仙人”“古老先人”等,然后率领诸路神将阴兵前往三羊洞,与三羊洞主谈判。此时,巫师要模仿三羊洞主的腔调,与十位“保驾大王”对答一番:“第一位保驾大王,你保不保得?”答:“我保得!”如此问答十遍。每问答一次,巫师要用竹珓验证回答的话是否虚伪。若珓吉,则可;不吉,则再卜珓,直至吉为止。问答完后,巫师身穿妇女服装,手握一木杵,杵上绑一柄雨伞,将病者之魂藏于伞下,在十位青年男子的护卫下,绕堂屋三周,以示将病者之魂赎得,病者即能够恢复健康,延长生命了。[17]

怀化沅陵县苗族巫师主持的“打十保护”法事,则与湘西土家族的法事有一些差异。其法事过程为:巫师作法时,戴五福冠,穿背绣蟠龙的红色对襟天师袍;右手持水牛角,左手执巫刀。作法的地点在事主家堂屋。另要五个人扮作“五猖”,装扮分别为:一人戴破斗笠拿火枪、一人拿弓和箭、一人拿虎叉和铁尺、一人倒披蓑衣手拿齐眉棍、一人身背鱼篓手拿捕虾米的竹筒。巫师作法时吹牛角,摇动巫刀,旋转,“五猖”也随着巫师旋转。法事完后,事主请巫师和扮五猖的人吃饭喝酒,主菜是狗肉,另还要做豆腐吃。吃饭时,事主要问法师和扮五猖的人:“吃饱了没有?”他们必须回答说:“吃饱了,喝足了。”这些人要吃饱喝足才吉利,否则法事等于没做。饭后,巫师作法出门,扮五猖的人跟着巫师出去。到屋门外时,扮五猖的要把做法事时拿的、戴的、背的东西都放在事主屋门口,然后拿起“神福”(指敬神用的猪肉、一碗饭、一只雄鸡),跟着巫师去溪边。到溪边后,巫师作法、燃香、烧纸钱、斩鸡、把饭和水泼掉,这叫“撒水饭”。把撒水饭用的碗覆盖在烧香纸的地上。巫师把鸡和“神福”拿走,扮五猖的人各自回家。仪式完毕。[18]

从上面的介绍来看,“打十保福”是一种在特殊情况下,即仪式举行者患病的情况下,邀请巫师举行的一种除魔祛病的仪式,因此是一种较为特别的延寿仪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