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花灯戏:慈利与桑植代表性传承人成果

花灯戏:慈利与桑植代表性传承人成果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花灯戏是武陵山区民间小戏剧种之一,土家族花灯戏是其一个支系。花灯戏有套完整出演程序。花灯戏因脱胎于灯节赛会而得名。慈利县花灯戏改革取得可喜成绩,剧作家蔡上矢创编的现代花灯戏《砸石磨》在1985年荣获全国首届业余戏剧创作一等奖。桑植县满员恒被公布为“第二批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桑植县花灯戏代表性传承人”。土家族花灯戏唱腔分灯调和杂调两大类,共计100多支。

花灯戏:慈利与桑植代表性传承人成果

花灯戏是武陵山区民间小戏剧种之一,土家族花灯戏是其一个支系。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永定区、武陵源区、慈利县、桑植县、永顺县等地城乡都要举行迎新年闹春活动。民间戏剧花灯戏是土家族人喜闻乐见的民间闹春活动形式,分为启灯、出行灯、上元灯、元宵灯、收灯五个步骤。花灯戏有套完整出演程序。从正月十三日上元起,无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挂彩灯、燃爆竹,在繁华路段、十字路口搭起一座座舞台。一对对化着妆的花灯男女,穿梭表演。

花灯戏因脱胎于灯节赛会而得名。花灯戏形成于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是同土家阳戏、傩愿戏相结合发展而成的。当年,阳戏、傩愿戏已在一些地方演出,给花灯一定影响,于是以歌舞演唱为主的花灯在内容上有了新发展,即将民间故事和其他剧种的剧目改编为花灯戏演唱,如《香莲闯宫》《山伯访友》等。花灯戏唱腔曲调源于民歌、小调。对子花灯和花灯小戏的唱腔多半套用灯调,曲调保持民歌结构特点,戏曲化程度不同。花灯歌舞是集本地文花灯、武花灯、高花灯及傩愿戏、阳戏精华而形成和发展的。较长时期为花灯赛会中间表演某些小戏,如《打烟馆》《牧童放牛》《王三卖货》《王大娘补缸》《令歌烤酒》等。据清代《同治永定县志》卷六《风俗志》载:“岁时初三日后,城乡即盛鼓吹,扮鱼龙、狮子、花灯诸戏,而初九日上九,十三名上元,十五元宵尤盛。”由此可知,花灯戏早在清朝中期已经蔚然成风,并已由歌舞花灯逐步形成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花灯戏。清朝末年,半职业性的花灯戏班为了适应喜庆佳节、酬神还愿、庙堂集会的各种演出活动,积极发展本剧种技艺,同时学演阳戏、傩愿戏,形成了花灯戏、阳灯戏、傩愿戏三戏同台共班的特殊组成形式,故在桑植县有“愿花灯”之称。民国时期,政府禁演花灯戏,艺人们曾将花灯戏改称为“红眼丝弦戏”,采用多曲组合办法,用汉戏、丝弦戏和灯调移植编演了《断机教子》《月下来迟》等剧目。20世纪30年代,永定和桑植的艺人采用旧曲填新词办法创编了如《骂洋人》《红军威力大》等花灯剧目。20世纪50年代,一些地区对传统的花灯戏进行革新。1958年,桑植县成立花灯戏剧团,剧团演职员工对行当、音乐、灯服道效景诸方面进行改革,移植创编出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100多个。除在本县境内演出外,还到湘鄂川黔四省边界的几十个县市上演,深受各族人民喜爱。1978年,湖南省举办文艺汇演,桑植县花灯戏剧团参演的抢扇等四个节目全被评为优秀节目。慈利县花灯戏改革取得可喜成绩,剧作家蔡上矢创编的现代花灯戏《砸石磨》在1985年荣获全国首届业余戏剧创作一等奖。永定区花灯戏以业余组织形式保持当地传统的二人(旦、丑)表演以及大筒、围鼓伴奏的特点,自娱自乐,至今不衰。自1978年起,永定区政府每年拨专款举办“元宵灯会”,每次参加灯会的花灯班子达60多个。他们遵循传统的习俗,正月初三起灯,走乡串寨登门献艺,直至正月十五汇聚城内大闹元宵,城中各条街道戏台锣鼓喧天,琴声、歌声、鞭炮声汇集一起,观众多达数万,通宵达旦,热闹非凡。永定区“元宵灯会”被文化部评为全国五个有影响的春节文化活动。永定区陈自文记录、整理原汁原味的土家族花灯词曲近百首,辑成《张家界传统花灯》,并对其品类及演变历史艺术价值进行较为翔实的考证与阐述。2006年,贵州省思南县花灯戏被国务院国发〔2006〕18号文件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把桑植县花灯戏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桑植县满员恒被公布为“第二批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桑植县花灯戏代表性传承人”。

富有土家特色的花灯戏分“单花灯”“双花灯”和“花灯”三种。单(对子)花灯只有“一旦一丑”,多由童男、童女扮演,俗称“二人转”。旦角叫花妹或幺妹,扮演者手执绸边花折扇和彩巾;丑角叫“赖子”或“花子”,扮演者戴瓜皮帽或扎头巾,手执大蒲扇。表演时,多是花子围着花妹转。双花灯有两旦两丑,同时上台表演。节目内容有“双采茶”“姐妹观花”“犀牛望月”“蛤蟆戏水”“白鹤亮翅”“蜻蜓点水”等,形象生动,优美动人。

花灯戏班由四人掌灯、两人拉丝弦、四人打锣钹、一个掌调师以及花子和花妹的扮演者一行十几人组成。传统花灯折子戏短小精悍,计有“牧童放牛”“槐荫会”“采桑会”“白牡丹”“放风筝”“捡菌子”“扯笋”“卖花调”“卖杂货”“十望郎”“接郎”“绣花鞋”“瓜子红”“大八颂”“送情人”“百日缘”“四季相思”“大四景”“五更望郎”“五更明月”“香莲闯宫”“山伯访友”“正月是新年”等上百个曲牌,歌词多为表现男女爱情生活小品及历史故事等。花灯戏文场音乐分为吹打曲牌和丝弦曲牌两种,主奏乐器是大筒。武场锣鼓为土锣土鼓。(www.xing528.com)

土家族花灯戏唱腔分灯调和杂调两大类,共计100多支。灯调即花灯戏曲调,是花灯戏主要唱腔曲调,其歌词有高雅与俚俗之分,许多词出于文人之笔,有很强的文学性。灯调词格有五字偶句、七字偶句、十字偶句,也有长短不一的“五五七”“五五七五”“五五七七”等格式。花灯戏曲调有单句式、双句式、三句式、四句式结构。灯调依其表现特点分为“歌舞型”和“叙事型”两种。杂调是花灯戏唱腔音乐的组成部分,来自民歌、小调以及其他剧种的唱腔曲调,常用的有“大四平”“花魁调”“采茶调”“梁山调”“划船调”“板栗花”“桐子花”“四季花儿开”等。

土家族花灯戏唱腔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唱腔中衬字衬词多,有“哟嗬嗬”“衣儿呀”“呀衣哟”“呀得儿喂、喂得儿呀”“得儿一朵梅花”“得儿一朵莲花”等,每个“得儿”必用弹舌音演唱,使唱腔风趣;二是儿化音多,如“哥儿”“姐儿”“花花儿”“树树儿”“草草儿”等;三是一人唱、众人帮的唱腔居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