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代表性皮影戏传承人介绍

代表性皮影戏传承人介绍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皮影戏艺人年龄老化且后继无人,我国皮影戏传统的演唱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境地。他17次被评为省、市、全国的先进文化艺术工作者和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别津贴,还被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授予“终身成就奖”,1995年从唐山市皮影剧团离休,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传承人。其皮影艺术是山东皮影的佼佼者,是泰山皮影的典型代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传承人。

代表性皮影戏传承人介绍

从我国皮影艺人的现状来看,中年艺人特别是年轻艺人很少,现有的皮影艺人年龄多在60岁以上,而且许多人由于年事已高无法演唱。许多偏僻农村的老艺人生活孤苦,尽管已经不能演出,但还是默默守护着他们的老影戏箱。由于皮影戏的演唱多为长篇剧目,唱词繁重,演唱曲调、表演方法都是由老艺人口传心授,包括与伴奏琴师严丝合缝的配合,也都需要有临场发挥的能力和技巧,这些都是需要常年苦练基本功才能达到,所以年轻人在短期内是难于掌握的。难以突破传统程式、难以维持生计是缺乏传承人的根源。当前皮影戏艺人年龄老化且后继无人,我国皮影戏传统的演唱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境地。

皮影雕刻艺人的情况也令人堪忧。我国皮影雕刻艺人主要分布在皮影戏比较流行的陕西、甘肃、冀东、北京等地。从艺人年龄上看,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其中60岁以上的占大多数,40至60岁这一年龄层的只有少量,而30岁以下的就更少。从雕刻水平上看,尽管高龄的艺人比较多,但有高水平雕刻技艺的却不多,大约只有30%的艺人有着比较好的刀功。而大多数只是基本掌握传统雕刻制作技艺而已。

目前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的传承人有41名,但寥寥无几的老艺人还能够传承多少皮影传统技艺?他们应该怎样传承?尽管地方政府出台了皮影戏老艺人的收徒奖励办法,但多数老艺人收不到徒弟,皮影的新鲜血液怎样注入?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实际问题。

目前依然能够在民间从事演出活动的代表性皮影戏传承人如下:

著名唐山皮影艺术大师齐永衡

唐山皮影大师齐永衡

齐永衡1933年2月5日出生于皮影世家,河北省昌黎县人,是我国皮影操纵表演艺术的佼佼者,素有影戏“箭杆王”之称。其操纵技艺不仅冠誉中国皮影界,而且在国际皮影舞台上也被推崇备至。他8岁随父登台从艺,15岁加入晋察冀第12军分区组织的“军民影社”,曾经任昌黎县影社社长、唐山皮影剧团副团长、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政协委员、唐山市民革副主委、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戏曲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演员。20世纪50年代之后他一直在唐山皮影剧团从事表演。他从艺60年来,多次参加全国皮影戏汇演与比赛,也多次荣获全国皮影表演的一等奖、导演奖、金猴奖,文化部颁发的“特别荣誉奖”、“最佳表演奖”。他17次被评为省、市、全国的先进文化艺术工作者和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别津贴,还被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授予“终身成就奖”,1995年从唐山市皮影剧团离休,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传承人。

齐永衡在皮影表演技艺上勤于钻研,不仅在传统皮影的表演中改革了舞刀弄枪的表演方法,把皮影戏中马匹表演得可以四蹄迈步,还创造了影人“挥舞水袖”、“倒踢紫金冠”、“双枪打出手”、“影人飞动上天”等新的表演程式,使人目不暇接。同时他也善于表演文戏中生、旦、净、丑的细腻情感,对于童话、神话剧中各类动物的表演更有独到之处。专家们评价他的操纵技艺是“动中求真,真中求细,细中求情,情中求趣”,观众则称他为“活影人齐”。

齐永衡先生曾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邀请赴法国国际木偶学院为各国皮影专家讲学,受到了极其热烈的欢迎,并且以精湛的操纵技艺引起强烈的反响。后来,他又多次率团到美国、法国、荷兰、摩纳哥、日本德国等国家进行表演,均引起强烈反响,国际友人称赞他的操纵表演是“魔术般、闪电般的艺术”。

秦皇岛昌黎影戏“小箭杆王”张向东

张向东1947年出生,抚宁县台头营四村人。因父亲张炳臣在唐山专区皮影社工作的关系,他受到耳濡目染,自幼就喜爱上了皮影艺术。1960年,张向东考上了唐山市戏曲学校,并被唐山市皮影剧院录为学员,正式拜师跟著名的演唱演员厉景阳学习演唱,跟著名皮影大师齐永衡学习操纵皮影人技艺。后来他又到抚宁县皮影社和秦皇岛市皮影社参加皮影演出活动,先后成为这两个皮影社的主要“拿影”(当操杆手)演员。1968年4月,秦皇岛市皮影社解散。1976年唐山地震以后,秦皇岛市重新组建皮影剧团,他被调去参加剧团的筹建工作。1978年4月,秦皇岛市皮影剧团再度解散,他被转到昌黎县交通局汽车队工作。2001年,他从运输公司经理的岗位退下来,便与昌黎、卢龙等县和秦皇岛市的老皮影艺人建立联系,筹建组织了“昌黎向东皮影团”,时常到本县和卢龙、抚宁、迁安等县,以及秦皇岛市郊区一些农村演出。

冀东昌黎皮影传承人张向东

年近花甲的“小箭杆王”张向东,率领着自己的影戏班先后应邀到北京的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门头沟博物馆等展览场所进行演出,热心地传播着家乡的皮影艺术,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传承人。

泰山皮影主要传承人范正安

山东泰安皮影戏大师范正安

范正安1945年出生,自12岁拜泰安老艺人刘玉峰先生为师学唱皮影戏,随师走街串巷学艺卖艺。刘玉峰先生很器重他,两年间,将自己全部的皮影技艺技法都传授给了他:唱念的嘴上功夫,表演的手上技巧,画图刻皮的刀上力道……他对皮影的爱好得到了升华,他的技艺也得到了迅速提高。在曲艺队里,他还向其他的艺人学习了快板琴书等其他技艺,拓展了他的艺术视野。刘玉峰老先生先后收过8名弟子,但由于种种原因,唯一将皮影技艺继承下来的就只有范正安先生。范正安不仅保留了泰山皮影传统的表演技艺、雕刻方法和口传剧本,而且在传统皮影“摩调”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了琴调、南调、西河大鼓、山东快板书、十不闲等表演技艺。特别是独创了一人能够同时操纵、演唱和伴奏的表演方法,成为当今中国皮影表演罕见的一种绝技。他用皮影表演《东游记》、《西游记》、《泰山石敢当》等故事。

范正安表演技艺高超、表演剧目丰富、演唱曲调多样,同时他在皮影雕刻、布景绘制、乐器伴奏等方面,于传承的基础上又有许多重要创造。其皮影艺术是山东皮影的佼佼者,是泰山皮影的典型代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传承人。

陕西华县碗碗腔皮影戏大师潘京乐

陕西华县碗碗腔皮影大师潘京乐

潘京乐1929年出生,华县胜山乡潘塬村人。他出身皮影世家,14岁起跟随寺门前村的老艺人刘德娃学唱皮影戏“碗碗腔”,5个月后登台演出就一炮走红,人称“五月红”,艺名“挣破煞”,人们也称其“秃子娃”,其名妇孺皆知。

潘京乐唱戏唱了有60多年了,最擅长的是细腻悠长的“碗碗腔”,每场演出中,唱念白都由他一人全包,还带着弹二弦琴、敲边鼓、打手锣。他用真嗓儿唱小生,用假嗓儿唱媳妇儿,粗嗓儿唱花脸,只要你看到“秃子娃”那声泪俱下、入情入戏的演唱,你就会感到一种震撼、一种感动。人们都说:潘师傅唱“苦音”,一旦上了戏,他如同整个活在戏里。潘京乐是华县皮影戏目前仍有能力演出的最年长的表演大师,他将200多个全本戏记得滚瓜烂熟,有皮影戏“活化石”之称。

潘京乐自1946年起带领班社,开始从事民间皮影戏演出;1975年赴京参加全国首届皮影戏调演;1987年赴唐山参加全国部分城市皮影戏调演,获演出二等奖;1989年10月,获陕西省第二届艺术节个人演唱奖;1993年参与电影活着》的拍摄;1995年先后参加了“台北偶戏节”、“中国民俗文化节”的演出;1996年7月去日本,10月赴德国交流演出。他被编入《陕西民间艺术家》、《世界华人当代词典》。2005年5月,他参加渭南建市十周年皮影表演,获表演奖。2007年他进入陕西雨田社,主要致力于皮影戏的抢救和发展工作:培养皮影戏新人,指导皮影的表演和雕刻,保存皮影戏的声像资料,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传承人。

陕西华县皮影戏全能艺人魏金全

陕西华县皮影艺人魏金全

魏金全1964年出生,华县东阳乡江村行政村东堡人,自幼跟随父亲——著名皮影艺术家魏振业学习皮影戏前声表演技艺,同时师从吝茂吉、刘正宏学习签手技艺。在学习演出的同时,他又师从兄长魏智全学习全套皮影雕刻工艺。多方面的学习使他成为集签手、前声、后台、雕刻于一体的皮影多面艺人。他雕刻的皮影采用传统工艺,工艺精湛,已远销至中国台湾、日本、加拿大、德国、法国等地。在20余年的皮影生涯中他特长签手表演,影人在亮布上研墨挥笔,梳妆整容,哭泣、叹息、抽烟、推门等动作通过他的操作,表现得惟妙惟肖,形象传神。

1995年,他参与制作了专题片《华县皮影一家人》。2000年2月15日,《西安晚报》刊登了《皮影之乡的皮影人家》一文,介绍了他一家的皮影生涯。同年,他为陕西电视台《春节综合文艺晚会》节目组演出皮影剧,对华县皮影雕刻工艺做了详细介绍。2001年春,他接受北京电视台一套节目组采访,制作了百集系列片《全家福》中的《皮影人家》。2001年他赴德国参加“柏林国际亚太周”活动,进行了皮影演出、皮影展览,并进行现场雕刻表演,轰动了柏林,世界数十家媒体做了报道,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传承人。

陕西华阴老腔影戏艺人张喜民

陕西华阴老腔影戏艺人张喜民

张喜民1947年出生,陕西华阴市泉店村人。他1962年师从本村老腔艺人张尚坤学艺,同年开始随影班巡回演出,1980年成立了自己的老腔班社(喜民班)。几十年来,喜民班社的五位艺人足迹遍布秦、晋、豫一带,其后由于现代强势文化的冲击,喜民班社的演出渐趋冷落。2002年后在政府和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张喜民调整了班社,恢复了演出,并多次参加省、地民间艺术汇演,屡获大奖。2004年他应邀赴北京、深圳、珠海、西安等地演出。中央电视台香港卫视、深圳、陕西电视台曾作过多次报道。张喜民的演唱,字正腔圆、演艺精熟,是目前华阴老腔皮影的中坚力量,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传承人。

甘肃环县皮影大师史呈林(www.xing528.com)

甘肃环县皮影大师史呈林

史呈林1947年9月5日出生,环县木钵镇关营村史家沟组人,系环县政协委员。他7岁随父亲史学杰演唱道情皮影戏,20世纪70年代,在环县新华书店工作。后由于妻子多病、家务繁忙等因素,他辞退书店工作,回家自置戏箱,由父亲跟班指导,从事道情皮影演出活动。

1987年他参加以环县皮影艺人为主的“中国甘肃省民间皮影艺术团”,出访意大利,担任前台表演;1991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望长城》专题片的拍摄;1992年参与电影《何班主和他的情人》的后期录音和分镜头的拍摄工作;同年赴兰州参加首届丝绸之路艺术节演出;1994年赴兰州参加中国第四届艺术节演出,同年赴庆阳参加甘肃电视台电视剧《岁月不流逝》的拍摄;1995年赴广州参加旅游艺术节及欢乐节演出,同年11月于环县县城参加中央电视台录制纪录片;2001年10月应邀参加日本人在中国拍摄的“中国丝绸古道”皮影分镜头拍摄;2002年8月参加首届中国环县皮影艺术节皮影汇演,获前台表演技能奖,并接受中央电视台专访;同年10月赴北京参加中央美院组织的首届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并在北大、清华、中央美院等高校演出;11月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组的采访报道;2004年春节期间赴澳门参加一年一度的祖国大陆习俗展活动。2002年8月,他被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甘肃省皮影艺术家”;2003年6月,他当选为环县道情皮影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他已经从艺近40年,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传承人。

云南腾冲皮影名家刘永周

云南腾冲皮影名家刘永周

刘永周1944年出生,云南省腾冲县固东镇顺利乡刘家寨二组人。其皮影制作与表演“堪称一绝”。他14岁开始跟父亲学习技艺,不仅熟悉影戏操纵,也学习演唱和各种乐器伴奏。刘永周的记忆力好得惊人,对诸多历史演义故事和话本小说故事,他几乎过目不忘、耳熟能详。他能够熟练地表演封神戏、列国戏、三国戏、水浒戏、西游戏、说唐、说岳、薛家将、杨家将等连台本戏,约三四百出。剧目题材丰富多彩、故事情节曲折动人,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表演操作灵活自如,唱腔圆润优美,对白生动风趣。

刘永周在皮影雕制方面勇于创新,既重视继承先辈传统,又敢于大胆革新,使靠子的构图和着色更趋完美,图案雕镂更加考究,线条更加精细,整体形式更加华丽和严谨。他雕制的皮影形象逼真,百人百脸,百物百样,构思匠心独运,造型夸张风趣,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已引起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收藏家的普遍关注。其作品多次在各种皮影技艺大赛中获奖,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传承人。

湖北潜江皮影戏名家刘年华

湖北潜江皮影名家刘年华

刘年华1949年出生,湖北潜江人。他精通皮影戏操作、编剧、排演、打击乐器和各种唱腔。在传统皮影的基础上,他不断创新绘制图纸,雕刻的亮影皮影深受各界人士的喜爱和收藏。2005年他与女儿杨春霞完成《江汉平原皮影艺术》一书,总结江汉平原皮影戏的起源、发展、表演、唱腔、民俗习惯、雕刻及传承的全部情况。2007年他与女儿杨春霞完成《皮影雕刻艺术》一书,展示了各省市的部分皮影图片,阐述了江汉平原皮影的雕刻技法以及失传的一些绝技和要领,展出了与其他各地雕刻不同的刀具。2010年他参加上海世博会,2012年他与女儿杨春霞参加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成果保护大展,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传承人。

浙江海宁皮影名师徐二男

徐二男1933年10月出生,浙江省海宁周王庙镇石井村人。他子承父业,自小随父徐玉林学习皮影戏前台操作演唱,12岁开始当学徒,16岁正式演唱。他18岁接过父亲的班子独当一面,领着全班15人应客户邀请,上门演出,能按客户所点剧目,演出《东西汉演义》、《封神演义》、《西游记》、《隋唐演义》、《五代十国》、《岳飞全传》、《水浒传》、《英烈传》等武打折子戏160多个剧目,可表演长枪、短打、拳击,尤以挑头杀人称绝技。文戏可演《后倭袍》、《滚龙袍》、《绣锦袍》、《大红袍》、《绿龙袍》、《银鸾带》、《八福带》、《龙凤带》等88个剧目,每个剧目凭脑记口唱可演出四个小时以上。

他1956年停演,1966年重新上演,至1967年又停演,所有影戏工具被当成四旧全部烧毁。1989年他参加海宁市斜桥镇皮影剧团演出兼任团长。他先后去杭州宋城桐乡乌镇绍兴、上海等地演出,还应邀到新西兰演出,受到新西兰总理克拉克的接见。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传承人。

浙江海宁皮影名师徐二男

皮影雕制名家王钱松

王钱松1935年3月出生,海宁市斜桥镇斜桥村人。他自幼学习剪纸和皮影。他年轻时期曾经参军入伍,1969年转业回乡,先后在报社、文化馆工作。1979年他担任斜桥文化站站长。在此期间,他找到了老艺人郎自立等7个老搭档,草草搭起了班子,王钱松赶做出一批皮影偶人。经过20多年的努力,他共制作了影人、道具1000多件,可以演出传统皮影剧目300多个。斜桥皮影戏班的老艺人,就是用这一箱影人,从农村演到城镇,还演到了杭州、上海、北京,演到了新西兰,受到各方关注,上了省、市电视台,上了《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1994年,他的皮影偶人精品展在海宁展出,上海博物馆、中国美术馆都向他征集了多件作品收藏。王钱松先生对浙江皮影的造型与制作有比较深的研究,也是当地著名的皮影绘制艺人,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传承人。

浙江海宁皮影绘制名家王钱松

河南罗山皮影名家陈光辉

陈光辉1946年出生,周党镇映山红皮影剧团团长。他初中文化,15岁拜皮影大师林芝梅为师。他天资聪慧,集编、导、演、器乐等特长于一身,是个不可多得的复合型民间艺术人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首先成立自己的皮影戏班,任团长兼导演,并将戏班命名为“映山红”皮影剧团。1988年他曾参加皮影改革汇报演出。2007年春节他率团参加河南省“春满中原”民间艺术展演,《河南日报》、《大河报》、河南电视台、信阳电视台记者曾多次采访、报道,博得专家、学者的好评。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传承人。

河南罗山皮影名家陈光辉

湖南影戏表演艺术家李桂香

湖南影戏表演艺术家李桂香

李桂香1943年出生,女,湖南岳阳人。她1959年考入湖南省艺术学校,后转入湖南省木偶艺术剧院,师从王福生学习皮影戏表演。她从艺40多年,曾经在50多个剧目中担任主演和指导,曾担任演出团长,国家一级演员。她获得了“罗马尼亚第三届国际木偶节”皮影表演最佳演出奖、“全国木偶皮影汇演”表演奖和专业组一等奖,出版有专著《传说中的皮影戏》,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传承人。

陕西皮影雕刻大师汪天稳

汪天稳1949年出生,陕西省华县柳枝镇人。他12岁被中国著名皮影雕刻大师李占文先生收为关门弟子,从艺40年,授弟子百人,遍布京、沪、秦诸地。汪天稳在皮影雕镂本身,对从制皮、雕镂到敷色安装的全面工艺流程有着独到的见解,更对陕西皮影的历史渊源、传承流变、风格特点、旧稿古谱甚至行规风俗都烂熟于胸,尤其是对推皮运刀技法的传承与创新,对失传图稿的整理与复制,对老皮影的鉴定与修复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汪天稳现为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传承人。

陕西皮影雕刻大师汪天稳

河北乐亭皮影雕刻名家刘佳文

河北乐亭皮影雕刻名家刘佳文

刘佳文1942年生,乐亭县胡坨镇南寨村人,他是乐亭皮影造型雕刻艺术的第四代传人。他自幼喜好绘画和戏曲艺术,并对家乡的乐亭皮影雕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深入探讨借鉴聂春潮、杨德生、王遇鸿等著名雕刻艺人的雕刻作品,使他具备了皮影雕刻的专业技能。1973年乐亭县皮影剧团恢复演出,招聘演唱、雕刻人员,他应聘到乐亭皮影剧团从事皮影造型、雕刻,一干就是30多年。他对皮影团的影人造型雕刻、舞台设计、灯光布景进行大胆改革创新,先后雕刻出《红嫂》、《杜鹃山》、《洞庭湖》、《白蛇传》、《鹤与龟》等现代或传统单出、连台本剧目影人、砌末几十出。他的艺术特点是:长于设计,刀工老到,造型新颖、细腻、逼真、传神、俊俏。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民间工艺美术展览,深受国内外皮影艺人、专家学者青睐。1990年河北省皮影大奖赛中,他雕制的《白蛇传》获个人作品设计、雕刻一等奖。1999年在河北省举办的民间艺术展览会上,他的雕刻作品获一等奖。他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传承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