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背影》和《目送》:两篇作品的对比解读

《背影》和《目送》:两篇作品的对比解读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寒假,在迎接春节的日子里,我一口气读完龙应台的《目送》。朱自清的《背影》和龙应台的《目送》都讲述了作者自身的送别经历,分别抒发了自我对父爱、对母爱以及对为人父母的同时为人子女的亲情的理解。这种身份的转换在《目送》中有直接的叙述和描写。

《背影》和《目送》:两篇作品的对比解读

寒假,在迎接春节的日子里,我一口气读完龙应台的《目送》。仿佛又见80年前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父亲拖着臃肿的身子,费着劲翻栏杆为即将远行的儿子买橘子。80年后,一向“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龙应台笔锋一转,忽然“俯首甘为孺子牛”,成就了这本堪比《背影》般动人心弦的温情 《目送》。

《目送》由70多篇散文组成,牵系三代人:往上看的是逝去的父、老着的母,审视的是自己即将迈入的老年;往下看的是青春的儿子,回忆自己的年少。游走在女儿和母亲双重角色中的龙应台,身处人生这个阶段,四处苍茫,唯有拿起画笔,蘸满情感,勾勒出一次又一次目送的“背影”。在《目送》中,她敞开心扉,细腻书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远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自己的脆弱与失落,还有无奈的放手。她不敢在公共场合讨论该书。“《目送》完全是暗夜行山路的文章,完全是利己的。”书中溢出的过于浓稠的情感度,吓怕了她自己,流溢着止不住的无奈与心疼。

我最喜欢开篇的《目送》一文——据说早已红遍东南亚的网络。文中写为人母的龙应台目送着渐行渐远的儿子去异地求学;她记起当年,父亲目送着离家求学的自己;她想起几年前,目送着棺木中的父亲——是她第一次目送至亲的死。人生五十多才面对生死离别,到底有点迟了。作为台湾外省人,龙应台在台湾只有父母、兄弟。她从未目睹过亲人离世,直到父亲逝世。在那之前,她极爱站在高处,审视批判这个社会。她最后一次目送完父亲,目送长大远行的儿子,有太多的无奈和失落,却必须放手。

《目送》没有“龙式龙卷风”的社会议题,不关万千世界,无关国家大事,只谈亲朋。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是永别。

送别,总是意味着失去。失去也许是暂时的,也可能是永久。朱自清的《背影》和龙应台的《目送》都讲述了作者自身的送别经历,分别抒发了自我对父爱、对母爱以及对为人父母的同时为人子女的亲情的理解。两篇散文在主题上具有一致性,但在主题的层次深浅和结构设计方面又有各自的特色。

背影中那浓浓的父爱,让人深深地怀念。在《背影》中,一位父亲对儿女至深的爱,在朱自清笔下却溢着独特的伤感。(www.xing528.com)

《背影》也是一篇回忆文章。这篇散文意蕴含蓄,从叙述者“我”的视角出发,描写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文中写道:“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在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留下来了。”朱自清把父亲陈旧的穿着、吃力的行走、贫寒的生活、老年的暮气清晰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并把父亲对儿子深深的关爱、儿子发自内心的愧疚蕴含于这一催人泪下的背影之中。虽然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和直露的情感表白,却能让人嚼之有味,感之有情,被这样含蓄的文字所深深感动。我认为,《背影》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除却我们所理解的父子情深之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背影》的情感表达契合了中国文人的表达习惯和传统。自古以来,相对于西方文人诸如“你是我的太阳”“把整个心、肝、灵都交给你去主宰”之类的豪放和热烈的情感表达,我国表达传统则倾向于委婉含蓄,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总而言之,作者感情的至真至纯,把自己的深情都融入平淡朴素的文字中,并以含蓄温厚的方式在字里行间渗透、弥漫,颇具感染力。

两篇散文中,在主题方面,我觉得《背影》和《目送》写的都是送别的场景,《背影》是一个自以为是但满怀愧疚的儿子表达对父亲的爱而作的抒情之作。然而《目送》的主题更为丰富一些,除了抒发父母子女之间的亲情的无奈之外,更有生命流逝的伤逝之感,使得这篇散文在抒情之外更具哲思的可能性,因此,《目送》的主题更为深刻一些。同时,这两篇散文都存在一个共同的身份转换问题——既是为人父母的孩子,又是为人孩子的父母。这种身份的转换在《目送》中有直接的叙述和描写。作者通过“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这一句话自然而然地把作为母亲的“我”转换成作为女儿的我,作者的情感流露更为自然且深刻。《背影》这一篇散文看似没有身份转换的存在,但细细分析之下,文中更倾向于“为人子女”的“我”的视角。也就是说,作为子女的 “我”是显性存在的,而“为人父母”的“我”的视角写得比较隐晦,是隐形存在的。在我看来,结合朱自清以自己为人父的身份去审视父亲为“我”所做的一切的行为,这样更能表现出朱自清心中对父亲的想念之情以及愧疚之感。由此可见,朱自清的《背影》应当结合身份转换这个问题解读,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父亲走了,母亲老了,孩子远行了,有着相同经历的我深深地为之感慨。那同样的背影,朱先生是那样深深地眷念,龙先生却是这样冷静地思索。渐行渐远的背影,依依眷念的目送,告诉我们的是:人间至爱,无法阻挡!

目送、珍惜:目送——那一个个离我们而去的背影!珍惜——那将离我们而去的背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