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传统汉族服饰文化悠久,演变与融合

中华传统汉族服饰文化悠久,演变与融合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族服饰文化源远流长,迄今已有上万年的历史。春秋战国之际,北方游牧民族常南下中原骚扰,中原人民深受胡骑骚扰之苦。中原官兵身穿长袍,甲胄笨重,装束结扎烦琐,不便于骑马,因此限制了中原骑兵的发展。当孝文帝反对本民族人穿胡服时,胡服并没有消失,反而被中原服饰文化所吸收、接纳。

中华传统汉族服饰文化悠久,演变与融合

汉族服饰文化源远流长,迄今已有上万年的历史。考古学家发现骨针、骨椎及一些人工制作的装饰品,如白色钻孔的小石珠,黄绿色的钻孔砾石,穿孔的兽牙、鱼骨等。这些发现表明,早在上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能用兽皮缝制衣服,创造了与采猎经济相适应的服饰文化。

进入农耕经济后,纺织业随之兴起,人类的服饰大为改观。考古学家发现的葛布残片及苎麻布与以家蚕丝为原料的丝线、丝带和绢片向我们证实,我们的祖先进入了耕而食、织而衣的时代。

1.商代

进入阶级社会后,服饰可分为三种: ①免冠、窄袖圆领衣,手上戴枷,其身份大概是奴隶或俘虏。②尖顶帽或裹巾子,上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裳,这与文献记载的古代上衣下裳的服制相符。③平顶帽、翻领绣衣,腹前有兽头纹围裙作装饰。据今人研究,商代后期的织造水平已有所提高,但能够穿得起丝织绣衣的绝非普通平民,其社会地位不低。商代男女均束发。

2.西周

贵族服饰承袭了商代的上衣下裳,只是腰间的束带渐宽,衣身也出现了宽博的式样。西周人的普遍发式为牛角式的双笄。

3.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服饰风格不同。就整体而言,这一时期服饰最重要的变化是深衣与胡服的出现。深衣是将原来不相连属的衣与裳连在一起,长至脚踝处,为当时诸侯、大夫、士人平日闲居所穿的常服。当时妇女服装也多以深衣或曲裙绕缠深衣为时尚。

胡服主要是指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他们常年在马背上生活,为便于骑马,多穿紧身窄袖的短衣、裤和皮靴。春秋战国之际,北方游牧民族常南下中原骚扰,中原人民深受胡骑骚扰之苦。中原官兵身穿长袍,甲胄笨重,装束结扎烦琐,不便于骑马,因此限制了中原骑兵的发展。出于军事目的,赵武灵王率先引进胡服,提倡“胡服以习骑射”。

西汉时,上下连体的长衣统称袍,成为贵族的主流,短衣与合裆裤多为劳动者所穿。汉代服饰的另一变化是冠式,古制“士冠庶人巾”,没有冠巾同戴的。巾在西汉末发展成帽箍式的帻(古代的一种头巾),平顶的帻叫平上帻,隆起来像屋状顶的,叫介帻。汉代妇女的发式多为椎髻,就是将头发往后梳,在脑后挽一个发髻。

4.魏晋北朝

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胡服大规模向中国传统服饰渗透,促进了两种服饰文化的融合,形成了中国服饰的重大转变。由于当时中原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北方少数民族,北魏孝文帝为了本民族的强大,强令鲜卑人改姓汉姓,改说汉话,改穿汉服。民族文化的融合往往是相互渗透的,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当孝文帝反对本民族人穿胡服时,胡服并没有消失,反而被中原服饰文化所吸收、接纳。北朝的服饰主要有长帽、短靴、合绔、袄子、袍、衫、冠冕等。(www.xing528.com)

5.唐代

唐代服饰吸收了胡服的某些特点,男子在日常生活中穿圆领袍,裹幞头,穿长靴;妇女以半袖衫为时尚,衣袖口窄,裙裾拖地,披帛用轻薄的纱罗制成,是未出嫁女子的饰物。妇女的发式名目繁多,多插花钗或小梳子。

6.宋代

宋代服饰改唐袍的圆领为圆领内加衬,改小袖为大袖,衣身也较宽大。幞头成了脱戴方便的展脚乌纱帽。宋代女装改唐代短衫长裙,在长裙外多加旋袄,头饰改用花冠。总的来说,宋代服饰较唐代更为保守。

7.元代

蒙古族男女均穿宽大长袍,用带子束腰。女装左衽,男装右衽。男子头戴笠子帽,贵族妇女戴T 形姑姑冠。

8.明代

明代时,朱元璋下令禁胡服,恢复唐代的衣冠服饰制度。为粉饰太平,寓意“六合一统”,出现了瓜皮帽,由六片罗帛制成。明代女子上穿竖领、大袖、对襟袄,下着长裙,以披云肩和比甲为时尚,流行假髻。

9.清代

清朝建立后,强令汉族改穿满清装束,男子穿长衫马褂,蓄长辫,女子穿旗袍,外罩马甲,足蹬花盆鞋。发式有如意头、大拉翘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