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阴民俗特产:古代服饰与鞋帽

江阴民俗特产:古代服饰与鞋帽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服饰鞋帽与时新封建时代,历代统治者运用礼制控制人们的生活方式,官民衣冠服式、质地和颜色均有明确限定,等级森严,辛亥革命后废止。古代江阴人的衣着式样色彩,可以从一些古墓出土的服饰窥见一二。鞋帽今昔旧时,江阴民众一般均穿千层布底鞋,式样大致有并梁尖头鞋、小圆口、方口、松紧口鞋。寻常百姓穿的布鞋都是家里的妇女自制的,那时候,纳鞋底成了妇女的居家常事,江阴人称之为“扎

江阴民俗特产:古代服饰与鞋帽

服饰鞋帽与时新

封建时代,历代统治者运用礼制控制人们的生活方式,官民衣冠服式、质地和颜色均有明确限定,等级森严,辛亥革命后废止。限于政治地位、经济条件不同,绸绫、呢绒、裘皮等贵重衣料多为官绅、富商享用;城镇平民则穿厂布、“洋布”;农民着自织自染的灰、青色土布。

古代江阴人的衣着式样色彩,可以从一些古墓出土的服饰窥见一二。花山东麓的薛氏家族墓就曾出土了一些明代衣物,两座男性墓中,除了官员穿的补服之外,各有一件花卉纹短袖长袍,均为丝绸质地,素纱衬里;而一座女性墓中的百褶裙,总体呈扇形,上有宽褶16道,白棉布质地。看来明代江阴人男性着袍,女性穿裙。另据李中林《祝塘九百岁·六百年前流行色》所载,他从祝塘的一座明初墓葬中,看到女性墓主身着一件银褐色的裙子。经他查阅古今资料后推测,这种银褐色是当时人们服饰的流行色。

男子衣着

民国初期至20世纪20年代,江阴男性衣着以长衫为主,立领,大开襟,沿领口而下,至前胸、胳肢窝、腰部,直到大腿处,有胡桃结纽扣6粒,内襟有一长形口袋。随季节冷暖变化,长衫内分别罩皮袍、棉袍、夹袍,其式样均与长衫相仿。夏季则单穿一袭长衫,富裕人家的长衫料子多为丝绸,文艺界人士也有用香云纱作料子,取其质薄且凉爽。地主、士绅等上层阶级人士长袍外面还罩以马褂,俗称“长袍马褂”。

民国时期富裕之家服饰原载《华士镇志》

20年代起,城市知识阶层的男性开始穿中山装,学生穿学生装,少数人穿西装。劳动人民为方便干活,以穿青布中式对襟短衫短袄为主,叠腰裤。乡村农民除了夏天,春秋冬三季还喜欢在衣服外面束一条具有保暖防污作用的作裙,这种作裙形似围裙,一般用蓝色土布缝制而成,裙腰阔约二寸,还用摺皱制出花纹,裙长盖至脚面。江阴农村50年代至60年代初还能看到,此后便消失了。

30年代初至40年代末,城乡民众的衣料逐渐以棉布为主,城市平民时兴斜纹布、卡其、线呢、花格布等。乡村多数人穿的仍是自经、自织的土布,服装款式变化不大,农民们依旧是中式对襟衫,那些老年的士绅也仍然是长袍马褂。而城区则逐渐流行香港衫、西装短裤、麻胶布西装、府绸衬衫等。冬季,富裕男子穿呢料长袍或西装大衣,贫苦民众则大多仍穿粗布棉袄棉裤。

解放后,长衫、马褂渐被淘汰,叠腰裤也被西裤所代替。50年代初,蓝、灰列宁装、乌克兰衫、翻领棉大衣等苏俄式服装相继流行,为干部、教师、学生普遍穿着。至60年代,中山装、青年装、春秋两用衫,成为人们常服,颜色多为蓝色或藏青色,而乡村农民中,仍有穿土布,着旧式衣裤的。“文革”期间,草绿色军便服成为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争相竞穿的服装,绸衣、缎服几乎绝迹。因为这些高档面料的旧式服装往往被视作“四旧”,且其时买布要凭定量供应的布票,所以面料一般选用质地较牢的卡其布,款式、色调均较单调。

80年代起,服装面料转向以化纤织物为主,丝绸、毛呢需求大增,棉织品已退居次位。冬天穿毛线编结衫、羊毛衫、滑雪衫、茄克衫、羽绒衫、猎装、呢大衣、裘皮或人造裘皮大衣等。夏天穿针织汗衫、汗衫背心、的确良衬衫、西装短裤,还有的男青年穿花布衬衫。中青年以上穿西装长裤。青年人一度穿喇叭裤,后改穿直筒裤、牛仔裤。许多人穿西服,打领带,穿传统的中山装者逐渐减少。

女子服式

胡山源在长篇小说《龙女》中,对主人公阿龙进学校读书后的衣着有这样一段描写:

阿龙在缓缓地走来。她也撑着一把阳伞。她上身是腰身窄窄的纺绸衫,下身是裤管尖尖的黑纱裤。她也著着洁白的袜、簇新的鞋。她已经完成了一个城里人的打扮。(www.xing528.com)

阿龙的这身装束,是民国时期江阴女学生通常穿的夏装。当时,女子的常服为宽袖滚边大衭短袄,叠腰裤,外围百褶裙,有些中青年女子则穿旗袍

旗袍原为清代满族妇女服装,因满人称旗人,故曰旗袍。辛亥革命后为汉族妇女普遍穿着,式样为:直领,右开大襟,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高低不一,开襟处一般有镶、嵌、滚等工艺装饰,不同季节有长、中、短袖之分,单、夹、皮之别。20世纪20年代末,旗袍式样趋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30年代旗袍衣长缩短,袖口相应缩小。40年代减低领高,袖长短至肩下二至三寸,甚至无袖,外形如流线型。冬天,一些富家女子在旗袍外罩绒线外套或呢大衣。当时,时髦女子则穿西装裤、短棉袄。民国后期,开始穿海虎绒旗袍、皮毛大衣等。

农村妇女春秋季内穿白色或月白色肚兜,江阴人称兜肚,外面着罩衫,均为大襟,立领,青年妇女喜穿花布衫,中年妇女以深、浅士林蓝布衫居多,裤子为短脚裤,裤长仅及膝下,多用印花土布缝制。腰间围士林布短裙,一般是两幅布前后叠压做成,束在罩衫外面。夏季服装质料以棉布、夏布为主,富家女子也有丝绸、生丝质地的。普遍穿白布、浅士林布和淡色花布短衫,少数人穿夏布短衫和马夹。短裙质料有丝、棉、麻三种。炎夏,劳动、休息和晚间纳凉时,往往上身只穿用各式花布缝制的兜肚,有的还在领窝镶边和绣花。冬季穿棉袄,视家庭经济条件,分别选用布或绸缎做面料,内絮棉花或丝棉、驼绒。棉袄罩衫,用土布、线呢、卡其布等较厚实的深色布料缝制。中青年妇女冬天加穿夹裤,老年妇女穿棉裤。

解放后,旗袍逐渐被淘汰,各阶层穿戴基本相同,但式样变化较大。中式大衭短袄改为中式对襟短袄,叠腰裤改为西式紧腰有袋长裤。乡区仍有不少人穿土布,着旧式衣裤。20世纪50年代,城区流行苏俄式服装,尤其是干部、教师和学生,普遍着列宁装。60年代“文革”中,女青年、女学生与男子一样,流行穿草绿色军便服,花衣、裙子销声匿迹。

80年代后,衣着质量普遍提高,服装大多以化纤、毛呢为料,款式开始向多样化发展。夏天,光是裙子就有连衫裙、喇叭裙、百褶裙、背带裙、一步裙、直筒裙、旗袍裙、围裙、裙裤等10多种,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秋冬,流行女式西装、羊毛衫、各式毛线编结衫、滑雪衫、羽绒衫、呢大衣、裘皮或人造裘皮大衣等,裤子有西式长裤、喇叭裤、直筒裤、牛仔裤等。服装款式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城乡几无差别,更有许多青年男女喜欢穿系列品牌服饰。

鞋帽今昔

旧时,江阴民众一般均穿千层布底鞋,式样大致有并梁尖头鞋、小圆口、方口、松紧口鞋。寻常百姓穿的布鞋都是家里的妇女自制的,那时候,纳鞋底成了妇女的居家常事,江阴人称之为“扎鞋底”。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妇女,几乎都会扎鞋底。当时,一般人晴天穿布鞋,雨天则穿钉鞋,钉鞋用多层粗布加硬衬制成,外用桐油涂抹,形似元宝套鞋,鞋底钉有数十枚防滑半圆形铁钉,有浅帮钉鞋和高帮钉靴两种。那时候,仅有少数男女穿皮鞋。有些妇女穿绣花鞋、褡襻鞋。

乡区农民平时常穿蒲鞋和草鞋。冬季不论城乡,除穿蚌壳式棉鞋外,不少人都喜欢着芦花靴。一些穿着长袍马褂的士绅平时着缎制船鞋,冬天穿高帮棉鞋。随着橡胶工业的发展,浅口、中高筒橡胶套鞋逐步取代了钉鞋和钉靴。

解放后流行胶鞋,又称跑鞋解放鞋,男女皆穿。塑料工业兴起后,塑料底布鞋逐步取代了布底鞋。20世纪80年代后,鞋子种类渐趋多样化,有各种塑料鞋、橡胶鞋、牛皮鞋、猪皮鞋、牛筋底鞋、登山鞋、旅游鞋、运动鞋等。妇女普遍穿中跟、高跟皮鞋。夏季都穿各种质地的凉鞋拖鞋,也有的穿沙滩鞋。冬季一般穿棉皮鞋或棉布鞋、保暖鞋,穿芦花靴的已少见。

20世纪20年代前,男子大多戴西瓜皮帽,颜色一般为黑色,有夹有棉,面料选用京缎、剪绒,夹里用青色或红色平布。其帽由六块布料拼成,状如半个西瓜,故名西瓜皮帽。帽边用一色的布料,阔边。帽顶加结子,有丝结子、线结子,也有珊瑚结子,结子颜色有红、黑、青等色。一些乡绅戴的西瓜皮帽,前面还缀有一块一寸左右长、五分左右宽的玉或象牙制的板。

少数乡绅冬天戴皮帽,一些民国官员头戴呢质礼帽。乡间农民戴汤罐帽、老毡帽,夏天戴草帽,雨天戴箬帽。儿童多戴自制的狗头帽、虎头帽。20年代后,礼帽、鸭舌帽、罗宋帽等渐次流行。一些上层人士夏天戴白藤草帽,亦有戴铜盆帽。冬季,富家女子戴绒线帽,老年妇女戴黑色剪绒蚌壳帽。

解放后,50年代初流行八角帽,继而戴解放帽、工人帽、海虎绒帽。“文革”中,青年男女一度风行戴草绿色军帽。80年代起,帽子款式、面料不断翻新,太阳帽、珍珠帽、运动帽、工人帽等各式帽子兴起,品种多样,花色繁多,一些老年人喜欢戴毛线编结的钵盂式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