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阴民俗特产:农闲时节看滩簧演出

江阴民俗特产:农闲时节看滩簧演出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闲时节看滩簧旧时,江阴民间素以看戏为乐事。每逢庙会或农闲季节,各个乡镇都热衷于请戏班演戏。当时在江阴演出最为普遍的剧种是常锡文戏,旧称“滩簧”,即今锡剧。旧时,江阴农村有一些戏迷,他们从看戏到学戏,农闲季节也登台唱起戏来了。当时,常锡滩簧这一行里,像我父亲那样的半艺人很不少,甚至有许多农闲聚、农忙散的戏班子。

江阴民俗特产:农闲时节看滩簧演出

农闲时节看滩簧

旧时,江阴民间素以看戏为乐事。每逢庙会或农闲季节,各个乡镇都热衷于请戏班演戏。到时候,锣鼓喧天,人头攒动,这是终年劳碌的乡民们最放松、最欢乐的时刻。清代顾禄所著《清嘉录》中写道:“二三月间,里豪市侠,搭台旷野,醵钱演剧,男妇聚观,谓之‘春台戏’,以祈农祥。”在江阴乡村,每年栽完秧后所演的戏又称之为“青苗戏”。

乡间演戏的戏台大致有两种。

一种是固定建筑在庙宇大殿前面和祠堂天井里的戏楼,台高2米左右,中台为演出场区,耳台置乐队和道具,台前为露天场地。当年,江阴境内不少庙宇都有戏楼,如建于明嘉靖年间的长泾关帝庙戏楼,清乾隆年间的华士北城隍庙戏楼,光绪年间的县城武庙戏楼、顾山周孝子庙戏楼、云亭城隍庙戏楼、西石桥后梅寺戏楼、璜土汇头上南烈帝庙戏楼、石庄蟠龙山戏楼,以及建于民国初年的青阳猛将庙戏楼、华士东城隍庙戏楼、周庄东平庙戏楼、陆桥痘司堂戏楼等。

另一种是在庙场、祠堂前或野外临时搭起的戏台,称之为“草台”。与城市里固定的剧场相比,它实在是一种最接近普通老百姓的戏台。其中有的水乡地区,为了便利远途乡民携老带幼,摇了船前来看戏,特意将戏台搭在临河的空地上,称为“水台”,看戏的观众有立在岸上的,也有坐在船上的。鲁迅先生在《社戏》中所写到的就是这种戏台。

乡村演戏,一般都邀请演员较少、设备简陋的流动性戏班,因常在集镇乡间临时搭台演出,故俗称“草台班”。著名锡剧演员姚澄是江阴山观金童桥人,她小时候经常看的,就是草台班演出的戏:

华士东庙戏楼 赵仁泉提供

我们看到的都是只有四五个演员的小班,大多没有女演员,女角由男的来扮。也没有五颜六色描龙绣凤的戏装,男角穿一件青布长衫,女角向村里的新娘子借一件嫁衣,向烧香老太婆借一条裙子。演的是《李三娘》、《蜜蜂计》这一类“小同场”戏。尽管简陋,看戏的对台上的一举一动都能入迷……

当时在江阴演出最为普遍的剧种是常锡文戏,旧称“滩簧”,即今锡剧。演出的传统剧目有《双推磨》、《珍珠塔》、《庵堂相会》、《秋香送茶》、《拔兰花》等。

许程在《篁村旧事·小镇文化》中这样回忆当年在家乡看戏的情景:

一到新年正月,篁村必定要请班子来做滩簧。我们小时,常见人们在田野旷场上用水车的坐轴或用几张桌子、门板临时搭起一个舞台,台顶用席子或布篷一盖,就可供演出,谓之“草台班”。观众自带条凳排坐在台下观赏,不带凳的人就捡个空闲处站着看。每天一般是下午一场,晚上一场。到了深夜,戏台上挂着两盏雪亮的汽油灯,哗哗作响,把广场照得刷白一片,亢奋的锣鼓,悠扬的丝竹,透过黑夜可传到附近的村庄,逗引得小孩们半夜不能平静入梦。演戏的那几天,往往是亲戚们相互走动的好时机,女人们老早就带信给乡下的娘家人,娘家人扶老携幼来镇上走亲戚,那是篁村街热闹的岁月。

演戏的费用,大多从庙产、族产开支或挨户分摊,由头家负责请戏班,公布账目等。一般演出三天,多的达十余天。四乡农民前来看戏,顺便走亲访友。有时候,一些富裕人家为子女办婚事,为父母做寿庆,或在神前求子、求财,掏腰包请来“草台班”演出,免费招待四方民众前来看戏。清代咸丰十年,太平军攻入江阴,黄山港乡民沈福昌等人被掳至南京当伙夫,三年后逃回江阴,为庆贺脱险返乡,特地去黄山港老太堂许愿,并请来戏班子演了三天戏。在许程的家乡篁村,“也有群众自愿集资,请班子来演出的:有的是为了谢神,或感谢乡邻救火,或者公议哪天开荡割芦柴,还有抓住了偷鱼、偷芦柴的人罚款,作演戏用。这种演出常在西街后背的小祠堂里,有时则在东篁村的陈家祠堂,或建善庵小学里。阴历七月,为祀神敬鬼,戏台常搭在街西坟罗岗里”。

一般演戏都在农闲季节,而早年江阴周庄镇却往往在收割三麦时,请戏班子在北庙演戏,其时农民正忙于夏收夏种,很多人不能上街看戏,所以就有了“周庄做戏大麦起”的说法。实际上这是那些看不到戏的人发牢骚的话。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出,当年在乡村里,人们确实是很喜欢看戏的。姚澄在《童年和学艺》一文中写到,她的母亲就特别欢喜看戏:

听滩簧 沈俊鸿摄

在单调的农村生活里,唱戏有难以想象的吸引力。村村巷巷,都有一些看戏兴头特别高的男女老小,我母亲也是其中的一个。只要听说什么地方在唱戏,哪怕是十里八里,她也要梳梳头,搽点雪花膏,换上干净的衣衫,打扮得扎扎俏俏,带着我和二妹,跟村里的姑嫂姐妹们一起赶了去。(www.xing528.com)

除了外地滩簧班子来江阴演出外,江阴本地也出过不少滩簧艺人。早年较知名的陈金齐、陆仁安、施座大等,有“江阴滩簧”、“江阴帮”之称。19世纪末,颇负盛名的长泾艺人王炳泉,将滩簧对子戏发展为同场戏,并开始将滩簧传入城市,其徒弟袁仁仪后来成为首批在上海市区演唱滩簧的艺人。20世纪初,有“江阴三如”之称的张锡如、顾松如、顾鸿如3个戏班,在澄锡常地区相当活跃。江阴较有影响的锡剧艺人还有唐阿贵、陈阿九、王培根、周友良等。抗战胜利后,锡澄文戏改进会在无锡成立,长泾艺人夏锡建首任理事长,该会还在江阴设立驻澄办事处。

旧时,江阴农村有一些戏迷,他们从看戏到学戏,农闲季节也登台唱起戏来了。姚澄在回忆她的从艺之路时写到,她的父亲姚根宝就是这样一位亦农亦艺的半艺人:

割过稻,农闲了。父亲打一个小包裹,出门搭班子唱戏去。他青年时候迷上了常锡滩簧(又叫常锡文戏,解放以后改称锡剧),曾经把他的唱滩簧朋友请到家里来学过戏;后来,自己成了农忙务农、农闲唱戏的半艺人。当时,常锡滩簧这一行里,像我父亲那样的半艺人很不少,甚至有许多农闲聚、农忙散的戏班子。

跳财神 张洪摄

姚根宝在当地颇有点名气,他能一口气唱出300句“连环句”,堪称一绝。

昔日,草台班开演前,先要打几十分钟锣鼓,以招徕观众。按照传统,正式演戏前先要演出“请财神”、“跳加官”、“调花神”等,俗称“彩头戏”。所谓“请财神”,即由戴上金色面具的演员上台,手捧金元宝,表演“招财进宝”,动作滑稽、夸张;“跳加官”的演员戴的是白色面具,手中持条幅多张,上写“天官赐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字样,一边跳,一边逐张向台下观众展示,表示庆贺祝福;“调花神”时,戏班全体演员(除名角外)化装登台集体亮相,个个手执活动花瓣鱼贯出场,一面唱,一面穿来穿去,最后齐簇簇地站满戏台,参拜天地,表示诚心诚意来演戏。

调加官 张洪摄

彩头戏结束后,正戏便开场了。

对于演员的出场,熟悉“滩簧”的许程在他的文章里做了这样一番绘声绘色的介绍:

演员上场时,必先有几句吟白,表明角色的身份,故称之为“定场语”。比如,有作为的少年上场,必念“少小英雄志气高,芦花荡中钓金鳌”。该角色如是上京赶考的穷秀才,则唱“一日离家一日春,惟挂念家中老大人”。忠臣上场,必举起左手,让水袖倒悬,念:“一片忠心保吾主。”如系大奸臣,就畏畏缩缩地念:“道我奸臣不算奸,还有奸臣在后面。”诸如此类,各剧团均大同小异,观众不看脸谱,也就知道他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了。

正戏开头一般先演文戏,也叫唱功戏,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武打戏大多安排在后面。每到戏演到一半,中间休息的时候,台底下便热闹起来了。

戏场上烟雾弥漫,热气腾腾,人声嘈杂。几个卖花生、瓜子香烟、糖果的小贩,拉开了嗓门大声吆喝;人们围着馄饨担、豆腐花担和酒酿圆子担,来上一碗,填一填看戏看饿了的肚子;一些口渴的人赶紧从口袋里掏钱买甘蔗荸荠吃;那班刚才全神贯注看戏未顾得上抽烟的“烟虫”们,早就鼻孔朝天吐起了烟圈;更有一群轧闹猛的小孩子,本已看戏看得不耐烦了,此刻争着向大人讨几个铜板买糖果吃。平时一个铜板恨不得掰成两半用的大人们,如今看戏看得高兴,花钱居然也大方了一点。

滩簧,真个是魅力无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