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阴民俗特产:养鸟乐趣无穷

江阴民俗特产:养鸟乐趣无穷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养鸟品雀乐无穷明代李诩所著《戒庵老人漫笔》中,有一篇《倒挂鸟》,写的是当时江阴人养的一种鸟:倒挂鸟大如雀,绿色,宿则倒挂,常置笼中。在众多鸟儿中,江阴人似乎对养八哥特别感兴趣,这种羽毛黑黑、头部长有羽冠的鸟雀,聪明机灵,特别讨人喜欢。养鸟的人,鸟笼聚在一起,就喜欢相互鉴赏品评,一般以羽毛光亮、眼睛有神、鸣叫清脆、站立姿势挺拔、在笼中不乱窜者为上品。白毛跷脚与花鸡,释鸟篇中未品

江阴民俗特产:养鸟乐趣无穷

养鸟品雀乐无穷

明代李诩所著《戒庵老人漫笔》中,有一篇《倒挂鸟》,写的是当时江阴人养的一种鸟:

倒挂鸟大如雀,绿色,宿则倒挂,常置笼中。以好香薰之,则展毛羽受香,毕而饮。客至,置几案间,仍以香引之,如前展羽,一室芬馥。

江阴人素来喜欢养鸟,有的鸟是专供观赏的,像倒挂鸟,还有鹦鹉芙蓉鸟等,羽毛色彩鲜艳,养在笼子里,赏心悦目,看着舒坦;另一种鸟,养着是为了听它的叫声,像画眉、百灵等,善于鸣叫,声音婉转动听,听着悦耳,八哥还能模仿人说话,招人喜欢,明嘉靖《江阴县志》便有将鹆(即八哥)“捕得之,剪其舌使能言”的记载;还有一种鸟,是供主人玩的,像桑扈雀,聪明绝顶,经过训练,能听从主人指挥捡拾东西。而黄脰鸟,也叫黄屯,因生性好斗,便被人们用作打斗之戏。

民国年间,江阴诗人沙曾达在《澄江咏古录》中介绍了旧时江阴人所养的几种鸟:

杨柳鸟 鸟身瘦小,玲珑,眼有白圈,美秀而文,毛羽青翠似杨柳,天然可爱,人以小笼畜之,翡翠金钩,装潢美丽,每当夕阳西下,人多随身携带至旷野争鸣,以鸣声连续不断者为最上品。

巧妇鸟 即黄脰,士人谓我邑所产胜于他处,性猛烈,善斗,而以咬脚者为最佳,故人多畜之。至春秋佳日,各处每定期约斗,号黄鸟争花。斗时设立高台,观者云集,而以第一笼斗者为台顶,胜者高插金花,大有锦标夺得之欢焉。故鸟之佳者,值数十金或数百金不等,好胜者不惜重金争购。

告天子 褐色,性躁,善鸣,鸣愈急,飞愈高,决起凌霄,若有所诉,故名,畜以笼中,亦能登台飞鸣。

八哥 即鹆,性驯良,剪舌能言,故人喜畜之。按《负暄杂录》,南唐李后主煜改鹆为八哥。

画眉 色黄,形似喜鹊,尾长,善鸣,人多畜之,以眉梢尖长如画,故名。

蜡嘴 一名桑扈,雀属,全体灰色,顶深黑,嘴壳曲而厚,黄如蜜蜡,好食果实及谷类,性灵敏,教以衔旗蹑弹等,皆能娴熟如人意。

在众多鸟儿中,江阴人似乎对养八哥特别感兴趣,这种羽毛黑黑、头部长有羽冠的鸟雀,聪明机灵,特别讨人喜欢。有的人从雏鸟养起,平时不关进笼子,它也不会飞走。久而久之,跟主人熟稔后,主人外出,它竟然会跟出去,一会儿落在路旁草丛中觅食,一会儿飞上主人的肩头,显现出亲昵的神态。

人们对八哥更为喜爱的是,这种鸟雀不仅善于鸣唱,而且经过调教以后,竟然能像人一样说话。不过,要八哥学会说人语,首先得为它捻舌头。据说,八哥舌头上的一层硬皮捻掉以后,就能像人舌一样翻卷自如,否则,舌尖太硬,不能伸缩卷动,就不可能讲出人语。江阴原先有善为八哥捻舌者,捻时掰开八哥的嘴,用食指和拇指轻轻捏住其舌尖,来回捻抹,使其硬皮脱落。有的一次就能见效,有的则需多次,但不能连续捻,一般捻了两三次后,需间隔月余再捻,动作要轻缓。不善捻的人,容易伤了八哥的舌头,结果适得其反,不但不能讲人语,反而丢了它的小命。捻过舌的八哥,发音更为婉转清晰,再慢慢调教,它就能学会人语。也有人说,八哥中雌鸟的模仿能力比雄鸟强,但叫声不如雄鸟动听。无论是雌鸟还是雄鸟,对八哥的调教都得从雏鸟开始,长大之后就难以驯教了。

江阴养画眉鸟的人历来不少,画眉鸟羽毛漂亮,啼鸣之声婉转明亮,悦耳动听,是鸣鸟中的佼佼者,不仅善歌,也善斗,故而被称为“林中歌手,笼中将军”。雄鸟好斗,体型略大而长,头部较阔,腿脚较为粗壮,后肢的肉瘤也较大,主翼羽的末端较粗壮。雌鸟的体型则较为短小,圆圆的头,嘴角较狭窄,主翼羽末端圆润,全身毛羽比较光滑。

俗话说:“百灵半生,画眉一世”,要把画眉鸟培养成一只斗鸟很不容易,需要花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还必须掌握一套饲养、训练和调教的方法。选择斗鸟要选择排他性强的雄性,越是性烈难训,越能培养成善斗的“将军”。从外观上看,体型大、骨架壮,特别是长着一副“恶人脸”的画眉往往攻击性强,挑选时要仔细观察它的毛、目、脚、嘴,以鉴识这是不是一只有战斗潜力的画眉。

鸟趣 陈宝金摄

要将一只生鸟驯养成既能婉转高歌又骁勇善战的“将军”,必须勤遛鸟。画眉打斗的本领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才能发挥出来,遛鸟是为了让它多接触野外环境,恢复野性。鸟主人和自己的画眉鸟之间好比是教练和运动员的关系,在赛前鸟主人要为它调整状态,激发斗志,才能取得佳绩,培养一只好的斗鸟需要爱心、耐心和技术。

旧时,在江阴城乡,每天一大早就可以看到不少养鸟的人到野外遛鸟,一些乡绅则拎着鸟笼茶馆,连挑着担子上街卖菜的菜农,扁担头上也往往挂着一只鸟笼。那时候,弄堂口的剃头店里常养八哥,拿惯剃刀的剃头师傅一双手特别灵巧,善于为八哥捻舌,没有人来剃头时,便调教八哥讲话;大街上的商店老板喜欢养金丝雀,也叫芙蓉鸟,这种鸟鸣声悠长、婉转、响亮,店堂口挂了一只金丝雀笼子,十分闹猛,老板觉得喜庆,用来招揽顾客。(www.xing528.com)

骁健的毛头小伙子则热衷于驯养猎鹰,民国时期江阴峭岐便有这样一位,出门时,手臂上套着皮护套,上面蹲着一只威风凛凛的海东青,这是一种勇悍的猎鹰,神气得很,江阴人称为“昂活”。

遛鸟 张洪摄

那鹰爪子刀一般锋利,要不用皮护套,未训练好的鹰会将手臂抓出血来。鹰脚上拴着一根细链子,由主人牵着,怕它飞出去伤人。平时在家里,外面天空中飞过一只大鸟,田野里的乡民看见了,便会大声呼喊:“放鸟啊!放鸟啊!”喊声就像接力赛似的,一个接一个,一直传到养鹰的人家,主人马上将鹰放出去,那鹰双翅一扑,直冲蓝天,只几个回合,那飞过的大鸟就成了鹰的猎物。

养鸟的人,鸟笼聚在一起,就喜欢相互鉴赏品评,一般以羽毛光亮、眼睛有神、鸣叫清脆、站立姿势挺拔、在笼中不乱窜者为上品。要是见了人,便在笼中惊慌失措,东窜西撞,那就说明还太生,尚未驯服。

在江阴,很久以前就风行斗黄脰鸟之戏,参与者需下赌注,称之为“赌花”。角斗中,那些勇猛的黄脰鸟,嘴啄趾抓,扑翅缠旋,频频争斗,互不退让,直斗得血迹斑斑,蓬毛纷飞,胜者得意地鸣啾跳跃,落败者灰溜溜铩羽而遁。清嘉庆元年四月,江阴东乡承家桥设黄脰鸟斗场,规模甚大。据当时城内南街一位诸生王璋记载,“承家桥赌花设宴称豪举焉”,各地“舟马来者百七十笼”。事后王璋作《斗黄屯》二十首“咏之,以博一笑”:

画舫精妍载锦笼,雕鞍随带也称雄。
未分胜负先分品,立帜登坛便不同。

白毛跷脚与花鸡,释鸟篇中未品题。
一自承家桥畔过,但听名目识高低。

丛祠古木蔚成林,花鸟坛场起自今。
明烛浮香心愿切,好凭神力助飞禽。

相提并论好安排,顷刻风云变色来。
夹舌方惊鏖战久,又闻扯脚上层坛。

把臂开颜喜气多,逢人意态转谦和。
不言而喻真情见,手内持花当凯歌。

盬脑穿胸血乱飞,郈家金距是耶非。
为他股栗神全丧,十日庭前尚累欷。

黄屯性喜玉琅玕,尺幅精神我惯看。
竹有清风禽有态,几曾搏击怒冲冠。
……

民国时期,江阴斗黄脰鸟之风更盛,赌金更如前面沙曾达所述“值数十金或数百金不等”。

除了斗鸟,人们还常常举行赛鸟活动,与斗鸟相比,赛鸟要文雅得多。赛鸟主要比叫声,以叫得长久者为胜。中间如停下饮水,即取消继续比赛的资格。允许间歇一次,但间歇时间有限制,超过一次同样退出比赛。也有比叫声音质和节奏的,由参评人员鉴定,评出优劣、名次。

新中国成立后,以斗鸟进行赌博的现象消失了,养鸟的人与旧时代相比少了不少。“文革”期间,民间养鸟曾遭非议,养鸟者更是几近绝迹。20世纪80年代开始,江阴养鸟的人又渐渐多起来。一些老年人早晨去黄山中山公园、兴国园、大桥公园时,都拎着鸟笼,边遛鸟,边锻炼身体。城区花鸟市场的鸟雀生意也颇为红火。

1999年华西村举办雀鸟比赛 宋少波摄

鸟雀爱好者还成立了雀鸟协会,平时互相交流养鸟经验,每年定期举行黄鸟打斗赛和画眉鸣叫比赛,多的时候有江阴以及张家港常熟无锡常州等周边城市的百余笼鸟儿参加角逐。1999年,第十届雀鸟比赛在华西村举行,参赛者达三百多人,盛况空前。人们养鸟、遛鸟、谈鸟、赛鸟,以鸟会友,玩鸟为乐,在婉转动听的鸟鸣声中,陶冶性情,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