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印章:艺术的制造与传承

中国古代印章:艺术的制造与传承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艺术史中,没有哪一门艺术像篆刻这样,拥有如此清晰的源流与传承。在这一过程中,诞生出了很多书家,也正是因为这些书家的引领,逐渐形成规范,才最终使“书写”进入艺术范畴。材质与印章的制作方式直接相关,当以创作(制造)手段为切入点,对中国古代的印章进行研究时,一扇新的大门在我面前出现。

中国古代印章:艺术的制造与传承

在中国艺术史中,没有哪一门艺术像篆刻这样,拥有如此清晰的源流与传承。从宋代发端,元代形成,直到今天,篆刻这门艺术在发展历程中的每一个节点都被记录在案,何人发轫,何人创立,何人首刊……皆有详述,作为一个艺术门类而言,这种历史轨迹实是不太合常理的。

无论书法也好,绘画也好,细究其历史,都是社会群体审美发展到一定程度,然后在个别突出的艺术家身上体现,继而形成影响,流传后世。其传承脉络是清晰的,但形成的过程却是模糊的,不会具体到某一个体。

以书法为例,西周(前1046—前771)时期,人们开始以字书为范本,进行识字和书写训练。但直到西汉(前206—25)末年,书家的作品才为人们所收藏,这一过程的时间跨度,至少也在七百年以上。

在这一过程中,诞生出了很多书家,也正是因为这些书家的引领,逐渐形成规范,才最终使“书写”进入艺术范畴。“书家作品逐渐成为与字书并行的习字范本,而字书重在识字正字,书家作品最终成为习字的主要依据。”[1](www.xing528.com)

在关于篆刻发端的问题上,虽然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有言米芾者,有言赵孟頫、吾丘衍者,但只是判断的不同,其落脚点始终在个体身上,大多数说法,也都未超出上述三人。

赵孟頫的《印史序》为汉印审美观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他在这篇文章中说“汉、魏而下典型质朴之意,可仿佛而见之矣”,着重强调了汉、魏印章“质朴”的审美概念,直到今日,都被奉为圭臬。吾丘衍则是从技术层面更进一步进行了分析。

但细究之下,赵、吾二人的印学观点,并不单纯,在艺术之外还有许多别的心思,由此引出了对于篆刻这门艺术产生源头的思考——篆刻到底从何而来?对于这一问题的探索,则又会引发对于篆刻作品创作手段的思考。在元末以前,历史中的绝大多数印章都是金属材质,元末之后,石质印章才在文人中逐渐普及。材质与印章的制作方式直接相关,当以创作(制造)手段为切入点,对中国古代的印章进行研究时,一扇新的大门在我面前出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