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海呜咽:甲午中日战争后的故事

黄海呜咽:甲午中日战争后的故事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894年8月1日,甲午中日战争因朝鲜问题爆发。2月3日,日舰及占据南帮炮台的日军以大炮水陆合击刘公岛及北洋舰队,双方相持竟日,刘公岛清军伤亡甚众。清军发炮还击,击伤日舰两艘。在北洋海军服役的洋员唆使下,部分民族败类鸣枪过市,公开要求投降,引起刘公岛居民惶惧,军心涣散。12日晨,一群贪生怕死之徒盗用丁汝昌名义,起草投降书,向日舰投降。北洋海军10艘舰艇以及刘公岛炮台和军资器械,全被日军所掳。

黄海呜咽:甲午中日战争后的故事

1894年8月1日,甲午中日战争因朝鲜问题爆发。日军凭借其强大军力于9月15日攻占平壤,于9月17日挑起黄海海战,重创北洋海军;接着又在10月份攻占了辽东半岛,烧杀抢掠,仅在旅大,就杀了数万中国人,接着,又把攻击的目标转向了北洋海军。

1895年1月31日凌晨,一直停泊在荣成湾的日本联合舰队21艘军舰(留4艘警戒运输船)起航开向威海,7时抵达百尺崖南,先后配合陆军轰击杨峰岭、所前岭炮台。南帮炮台陷落后,北洋舰队因威海港东口暴露在敌军陆路炮火之下,遂移至西口。于是,日鱼雷艇得以破坏东口障碍物,潜入港袭击北洋舰只。在此不利的情况下,北洋舰队本应冲破日军舰队的封锁,出到海上,拼力一战。清廷早在1月23日即曾电谕李秉衡:“现在贼踪逼近南岸,其兵船多只,难保不闯入口内,冀逞水陆夹击之诡计。我海舰虽少,而铁甲坚利,则为彼所无,与其坐守待敌,莫若乘间出击,断贼归路。”李鸿章也于同一天电告丁汝昌:“若水师至力不能支时,不如出海拼战。即战不胜,或能留铁舰等退往烟台。”但是,丁汝昌却表示:“海军如败,万无退烟之理,唯有船没人尽而已。旨屡催出口决战,惟出则陆军将士心寒,大局更难设想。”他决定守株港内,既不出战,又不转移。1月30日,李鸿章再次电告丁汝昌:北洋舰队应冲出威海,“设法保船”。“万一刘(公)岛不保,能挟数舰冲出,或烟台,或吴淞,勿被倭全灭,稍赎重愆。否则,事急时将船凿沉,亦不贻后患。”但是,丁汝昌仍迟不执行。2月3日,日舰及占据南帮炮台的日军以大炮水陆合击刘公岛及北洋舰队,双方相持竟日,刘公岛清军伤亡甚众。当夜,日鱼雷艇队闯入东口袭击北洋舰只,“定远”中雷重伤,不久自毁。但日军也有五艘鱼雷艇被击沉。“定远”毁后,丁汝昌移督旗于“镇远”舰。5日,日军又水陆一起发炮轰击,炸毁日岛弹药库及地阱炮。清军发炮还击,击伤日舰两艘。6日凌晨,日鱼雷艇又入东口,袭沉“来远”“威远”等船。7日,管带王登瀛私率12艘鱼雷艇从西口逃出,被日舰追击,全部被俘。此时,刘公岛电讯已中断,形势岌岌可危。在北洋海军服役的洋员唆使下,部分民族败类鸣枪过市,公开要求投降,引起刘公岛居民惶惧,军心涣散。9日,“靖远”被敌击沉。当天,刘步蟾自杀。此时,北洋舰队尚有“镇远”“济远”“平远”等大小舰船10艘,但弹药将尽。10日,丁汝昌命令沉船,由于洋员的阻挠,无人执行。11日,丁汝昌得到烟台密报,知李秉衡已远逃莱州,陆路增援已无希望,便召集会议研究突围,当即遭到洋员及部分民族败类的反对,迫使丁汝昌等相继自杀。12日晨,一群贪生怕死之徒盗用丁汝昌名义,起草投降书,向日舰投降。北洋海军10艘舰艇以及刘公岛炮台和军资器械,全被日军所掳。他们把北洋海军舰艇的大铁锚弄到日本公园展览,直到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惨败,这些代表民族屈辱的大锚才被运到中国国内来。(www.xing528.com)

北洋海军的全军覆灭,是李鸿章等北洋海军的领导人“保船”保守思想的结果,更是北洋海军中一批贪生怕死的卖国贼投降主义路线酿成的苦酒。这一失败再一次清楚地表明了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是近代中国所遭受的又一次奇耻大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