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顾祖禹生卒年的修正及其影响

顾祖禹生卒年的修正及其影响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明末清初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字景范)的生卒年,近人记载多误。据此则知,陆心源误以魏禧之生卒年为顾祖禹之生卒年,固彰彰明甚。综上所述,顾祖禹确是生于明崇祯四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享年62岁。上述情况足以说明,如果按照旧说定顾祖禹的生卒年代,不仅不符合历史事实,而且势必影响对其政治态度、学术思想乃至《读史方舆纪要》的研究。

顾祖禹生卒年的修正及其影响

关于明末清初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字景范)的生卒年,近人记载多误。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载:“(祖禹)生明天启四年,卒清康熙十九年,年五十七。”萧一山的《清代学者生卒及著述表》、梁廷灿的《历代名人生卒表》并同。对此问题,夏定域先生在《读钱宾四先生‹康熙丙午本方舆纪要›跋》[1]中,曾据华希闵所纂乾隆无锡县志》《顾祖禹传》的记载,考定祖禹享年62岁,卒于康熙三十一年壬申(1692),依此上推,则当生于明崇祯四年(1631)。华氏与祖禹之孙是好友,所记当可信据。近人叶景葵在《读史方舆纪要稿本》一文中,也曾提出顾氏卒于壬申之说[2],与夏先生考订相同。但是,这一说法并未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和采用。1962年,我在撰写《顾祖禹和他的‹读史方舆纪要›》[3]一文时,对其生卒年也作过考证。后来看到一些著述还是采用旧说,深感对这位距今时代并不太远而有过贡献的学者的生卒年确有必要考订清楚。

旧说之误,夏先生早就指出:“陆心源《疑年录》,据姚椿《晚学斋集》,以顾氏卒于康熙十九年庚申。按姚氏《顾处士祖禹传略》,明言魏禧康熙十九年卒,顾氏康熙中卒。不知陆氏何以疏忽至于此!后来以误传误,皆心源之咎也。”笔者曾阅魏礼撰《魏禧纪略》[4],其中有云:“(魏禧)庚申十一月十七日,从无锡赴维扬故人约,舟至仪真,忽发心气病,一夕卒。时门人梁份从行,远近友人咸走哭于殡所,而常熟顾景范祖禹独先至,祖禹少先生七岁,先生与为兄弟交,比易堂(按:魏禧与其弟礼等9人创易堂于宁都翠微峰下,以古文实学授徒,时称‘易堂九子’)其未能至者,则于先生昔经游处设位而祭,海内士识与不识莫不惋惜焉。(魏禧)生于明天启甲子正月十三日,享年五十七。”据此则知,陆心源误以魏禧之生卒年为顾祖禹之生卒年,固彰彰明甚。且祖禹少于魏禧7岁,而魏禧生于天启四年(1624),则祖禹之生年必在崇祯四年无疑。《纪略》的作者魏礼为魏禧弟弟,少又受业于魏禧,而魏禧与祖禹又是至交,因此,魏礼这一记载,足为确证。

其实,康熙十九(1680)年以后,顾祖禹还曾应徐乾学之请,参与纂修《大清一统志》,同时继续修订其所著《读史方舆纪要》。夏定域先生著《德清胡朏明先生年谱》曾引裘琏《纂修书局同人题名私记》云:“康熙二十六年,天子命廷臣纂修《大清一统志》,而以刑部尚书昆山徐公为总裁。”“乃选五湖之滨,洞庭之山,僦园池亭馆之善者,而分居之。得十四人。”“其人德清胡渭生,无锡顾祖禹,豫士行、秦业,晋江黄虞稷,山左阎若璩,太仓唐孙华、吴暻,常熟黄仪、陶元淳,钱塘沈佳,仁和吕澄,慈溪姜宸英、裘琏。”胡朏明的《禹贡锥指略例》亦云:“己巳(康熙二十八年)冬,公(指徐乾学)请假归里,上许之,且令以书局自随。公于是就舍洞庭,肆志搜讨。时则有无锡顾祖禹景范、常熟黄仪子鸿、太原阎若璩百诗,皆精于地理之学。以渭之固陋,相去什伯,公亦命繙阅图史,参订异同。”裘琏、胡渭都直接参与其事,所记志局情况自属可信。直至《大清一统志》修毕,顾祖禹方归故里。而祖禹修订《读史方舆纪要》,迄于临终之前未尝停辍。[5]这些材料都充分证明顾祖禹卒于康熙十九年完全是谬误之说。

综上所述,顾祖禹确是生于明崇祯四年(1631),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享年62岁。

我们认为,辨正清楚顾祖禹的生卒年代,对于研究他的政治、学术思想及其著作《读史方舆纪要》具有重要意义。这位明末清初较杰出的学者,许多政治活动和著述工作都是在康熙十九年(1680)以后进行的。康熙十三年后,馆于昆山徐氏,继续撰写《读史方舆纪要》。康熙二十六年,徐乾学奉诏修《大清一统志》,“知祖禹精地理学,固延请,三聘乃往”。“书成,将列其名上之,祖禹不可,至于投死石阶,始已。”[6]“在志局时,乾学将荐之”,祖禹毅然加以谢绝。[7]这些行动反映了他的政治态度和矛盾的心理状态,表明他是不愿为清廷效忠的。从志局归里后,继续修订《读史方舆纪要》。这部具有浓厚军事地理色彩的巨著,从顺治十六年(1659)开始撰写,直到临终前全书完成,历30余年之久。他写此书的目的是,寄心事于简编,存故国之文献,有着明确的经世致用思想,即反清复明。在他写此书时,郑成功等领导的抗清斗争方兴未艾,许多志士亦在奔走力谋匡复,在沿边各省坚持斗争。因此,他写到这些省份时,更是言有所指,想借此激励斗争。他痛心于明朝统治者不会利用山川形势的险要,不会记取古今用兵成败的教训,他要用“一代之方舆,发四千余年之形势,治乱兴亡,于此判焉。其间大经大猷,创守之规,再造之迹,孰合孰分,谁强谁弱,帝王卿相之谟谋,奸雄权术之拟议,以迄师儒韦布之所论列,无不备载”[8]。于山川险易、古今用兵战守攻取之宜,兴亡成败之迹,论述尤详。上述情况足以说明,如果按照旧说定顾祖禹的生卒年代,不仅不符合历史事实,而且势必影响对其政治态度、学术思想乃至《读史方舆纪要》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对此加以辨证。

(原载《历史研究》1978年第5期)

【注释】

[1]载《禹贡半月刊》第4卷第9期。(www.xing528.com)

[2]见《卷盫书跋》第46页。

[3]载1963年5月《江海学刊》。

[4]见《国朝耆献类征初编》第425卷。

[5]叶景葵:《卷盫书跋》,《读史方舆纪要稿本》。

[6]姚椿:《通艺阁文集》,《顾处士祖禹传略》。

[7]光绪《无锡金匮县志》,《顾祖禹传》。

[8]《读史方舆纪要•凡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