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慈溪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调查与思考

慈溪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试从当前慈溪创新能力现状入手,通过与先进地区比较,结合本地创新发展需求,对慈溪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做一些初步思考。慈溪户籍人口103万、暂住人口超过80万。2008年,慈溪处理审结侵权案件205件,获得年度中国十大知识产权保护案例奖。通过以上四方面分析,我们认为,这些年来,慈溪在推动创新方面采取了富有成效的工作举措,区域创新体系逐步健全,为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有力支撑。

慈溪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调查与思考

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慈溪,面临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任务。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坚持市场机制完善、政府调控引导、企业科技创新三者的有机结合,发挥政府在创新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和市场的导向作用,构建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本文试从当前慈溪创新能力现状入手,通过与先进地区比较,结合本地创新发展需求,对慈溪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做一些初步思考。

区域创新能力是代表创新要素在一定区域内集聚、整合及推动持续创新的基本能力,是提高产业竞争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进入新世纪以来,慈溪把自主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着力构建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创新支撑能力、投入能力、产出能力和服务能力均得到明显提高,并获得“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称号。

(一)创新支撑能力

主要从宏观经济、产业水平和创新基础三方面进行评估。

1.宏观经济。慈溪地处中国沿海经济最活跃地区,是长三角经济圈重要节点城市。2008年,区域生产总值达到601亿元,财政收入86亿元,自营进出口68.6亿美元,以全国1/8000的土地,创造了1/500的生产总值、1/600的财政收入和1/400的进出口额,经济基本竞争力居全国百强县第3位。相对领先的经济发展水平,为推进区域创新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产业水平。慈溪有3万多家工业企业,拥有家电、轴承化纤纺织和汽配等一批优势产业集群,是中国最重要的家电生产基地之一,饮水器、电熨斗、帘子布、微型轴承和塑壳打火机等10多个产品制造规模居世界第一,2008年工业总量突破2000亿元。农业方面已基本形成创汇蔬菜、名优水果、特色水产、花卉苗木和畜禽养殖等五大特色主导产业,农业外向度超过80%,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同时,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CDP比重达到33.2%。

3.创新基础。全市已有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2家、工程技术中心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专利示范企业15家、高新技术研发中心12家,宁波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1家、专利示范企业10家、创新型试点企业6家。2007年共获批宁波市级以上科技项目236项,其中国家级28项、宁波市级208项,已建立起比较扎实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基础。2008年,由该市“沁园”公司主持的饮用水深度处理设备研发与产业化和“海通”公司参与的南方易腐易褐变水果贮藏加工关健技术等两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创新投入能力

主要从人才总量与资金投入两方面进行评估。

1.人才总量。慈溪户籍人口103万、暂住人口超过80万。为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慈溪市“引培用留”并举,扎实推进115人才工程、万名人才引进计划、千名高校毕业生储备计划。截至2008年底,按省统计口径,慈溪人才总量约10万人,其中高级职称1600名、中级职称6000人,高技能人才3800名,农村实用人才12300名,专业技术人员6.7万人。不同层次的各类人才资源,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了较为坚实的智力支持。

2.资金投入。2007、2008两年慈溪财政科技投入分别达到1.84亿元和2.3亿元,分别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4.9%和5.3%,全市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分别达到8.3亿元和10.3亿元。2008年,慈溪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R&D)占生产总值比重为1.23%,工业技改财务投入101.8亿元,规模以上企业技改占销售收入之比为5%,研发费占销售收入之比为1.02%。政府及企业相对充足的资金投入,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效财力保障。

(三)创新产出能力

主要从创新产出水平和产业科技进步两方面进行评估。

1.创新产出水平。突出体现在品牌、标准和专利“三大战略”实施成果上。截至2008年底,慈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82件、中国名牌10件;共有39家企业参与69项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授权专利总量在浙江省各县(市)、区中率先突破万件,达到11871件,其中发明专利225件。同时,企业积极推进技术和产品创新,磁悬浮轨道模具、核级石墨密封垫片、三相谐波标准电能表航空航天新材料和智能安防系统等多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2.产业科技进步。主要体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劳动生产率水平及节排成效上。2008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5.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060亿元,新产品产值率为19.2%,新产品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2%;农业和工业劳动生产率分别达到24263元/人和59220元/人;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4.75%,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0.98吨标准煤。

(四)创新服务能力

主要从政府创新支持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两方面进行评估。

1.政府创新支持。注重产学研政合作,成立慈溪产学研联合研究院,与13家高等院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引进中科院物理所和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建成生产力促进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家电检测中心和快速制造中心等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同时,保障公共科研经费,完善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

2.知识产权保护。强化政府监管力度,注重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促进市场主体公平竞争。2008年,慈溪处理审结侵权案件205件,获得年度中国十大知识产权保护案例奖。

通过以上四方面分析,我们认为,这些年来,慈溪在推动创新方面采取了富有成效的工作举措,区域创新体系逐步健全,为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总体而言,区域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慈溪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相对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的拉动尚不显著,产品大多处于价值链低端;万人人才资源数、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和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等均低于宁波平均水平,区域创新指数虽在宁波各县(市)、区中居于前列,但与全国先进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为增强可比性并有利于学习借鉴,本文选取珠三角经济圈的顺德、海西经济圈的晋江及长三角经济圈的常熟作为标本,以期通过若干比对,借鉴经验,推动慈溪创新体系完善和创新能力提升。

(一)品牌、标准、专利“三大战略”实施比对

1.品牌战略方面。截至2008年底,顺德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1件、中国名牌32件,晋江分别为81件、24件,常熟分别为43件、22件,慈溪分别为82件、10件。

2.标准战略方面。截至2008年底,顺德企业共参与38项国际标准、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晋江企业参与25项,常熟企业共参与24项,慈溪企业共参与69项。

3.专利战略方面。截至2008年底,顺德授权专利累计为36405件,晋江为7800件,常熟为6395件,慈溪为11871件。

实施“三大战略”是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高新化的重要途径。相比先进地区,顺德有美的科隆、容声等众多大品牌,晋江有中国鞋都、中国夹克之都等14个区域品牌,常熟拥有波司登世界品牌,2008年还获得首个“中国品牌城市”称号。慈溪虽在品牌、标准、专利的数量上有一定优势,但强势品牌不多,发明专利较少,企业在行业中的话语权仍然较弱。

(二)产业孵化载体建设比对

1.顺德:于2003年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各建有2个省级的研发中心和检验实验中心,目前进驻企业50家,已孵化高新技术企业23家,着力打造世界级白色家电之都和机械装备、家具等两个国家级产业基地。

2.晋江:于2007年9月筹建高新技术孵化基地,规划形成“总部型服务+专业孵化服务+产业化基地”全程服务体系,重点培育功能性新材料高新技术企业。(www.xing528.com)

3.常熟:于1999年成立生产力促进中心,驻有氟材料工程技术中心、新型功能材料重点建设实验室等省级专业科技机构。2009年又开建总投资1.5亿元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借此规划形成由高科技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和数码城等组成的常熟科技城。

4.慈溪:于1999年成立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已引进一批产品设计、技术研发等创新服务机构,累计孵化企业23家。目前,在杭州湾国际商务健身高端服务区已开工建设投资1.25亿的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以创新服务和科技孵化、集聚软件产业、服务外包业为主的浙大慈溪科技园也在规划建设之中。

具有一定规模和功能性的科技孵化载体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构件,也是政府集聚创新要素、培育创新群体、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推手。慈溪生产力促进中心虽然建立时间较早,但技术孵化功能尚待增强,嵌入产业链内部的行业企业孵化尤显不足,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仍在建设之中,功能发挥尚需时日。

(三)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比对

1.顺德:建有华南家电研究院、精密模具研究院、家具研究院、牛仔服装创新中心等4个行业技术创新平台,同时建有食品、机械、家具、涂料等4个国家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2.晋江:建有8家产品质量检测机构(2家通过国家实验室认证,并取得国际实验室多边互认资质)、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2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有86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人才智力机构与50家企业保持着长期合作关系。同时在全国率先设立(县)(市)级博士工作站,目前拥有博士后46名,设有专家活动中心和留学生创业园区。

3.常熟: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24家、科技服务平台4个和博士后工作站3个;建有国家火炬计划常熟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基地和电子机械产业基地,基地集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60%;全市95%以上的上规模企业建有研究所和技术开发机构。

4.慈溪:拥有工业产品设计中心、工业行业策划研究中心、家电检测展示中心等七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博士后工作站2个;已引进若干国家级科研机构和浙江大学研究生(慈溪)科技创新基地、同济大学科技产业园、留学生创业园等近10个重大共建科技创新平台。

区域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是推动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近些年,慈溪各类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增多,在解决企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等方面也发挥了较大作用,但在整合创新资源、开展基础性研究、推进技术转移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与创新密切相关的技术咨询、专利代理、风险评估等服务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区域发展有关数据比对

区域发展水平既是一个地区不懈创新的成果体现,也是进一步推动创新发展的现实基础。通过以下数据比较(见表1),我们在发现区域总体发展水平差异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可看到慈溪在创新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

表1 区域发展有关数据比较(截至2008年底)

比较发现,慈溪企业规模明显小于其他三个先进地区,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偏低,亿元以上企业数量偏少,“巨人型”企业尤其缺乏。慈溪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虽然根植本土,在市场竞争中也具有机制灵活、船小调头快的优势,但由于企业规模总体较小,技术创新大多体现在固定资产更新上,产品创新主要依赖模仿和引进,高层次研发和应用转化能力明显偏弱。

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是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基点,也是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环节。面对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等内外压力和挑战,慈溪唯有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才能推动产业升级形成竞争新优势,才能加快经济转型实现发展新跨越。

(一)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的重点

1.注重创新源建设,增强科技原创力。根据企业创新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孵化器等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组织建构,推动资源整合,强化前沿性、基础性、公共性项目的国际国内交流合作,加大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增强慈溪自主创新能力。

2.注重创新主体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创新工程推进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创建,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梯度扶助办法,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鼓励企业选择创新重点,加大创新投入,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3.注重创新队伍建设,增强持续创新力。大力实施“万千百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培养创新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研究开发骨干、创新型企业家和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鼓励知识产权和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形成长效持久的创新能力。

4.注重创新环境建设,增强引导推动力。积极营造开放多元、敢为人先、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加大对创新的政策支持,增强人才保障、技术评估、技术交易风险投资等综合服务,促进创新主体和应用主体合作,为各类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服务和支持。

(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举措

1.整合全市公共服务创新平台。把握现代产业演进规律,围绕慈溪产业现状及结构,整合现有创新资源,积极引进高层次工程实验中心和科技中介机构,强化综合服务功能,为广大企业提供研发设计、信息咨询、质量检测、科技孵化、风险预警和行业数据库等各项服务。发挥行业龙头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的作用,促进企业加强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建设。

2.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积极培育和发展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大力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推进已出台的“1+13”人才政策的贯彻落实,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引才载体,营造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鼓励资本、技术要素参与分配,激励科技工作者创造更多科技成果。加快杭州湾国际商务健身高端服务区、杭州湾现代农业园区、杭州湾新区、慈东工业园区和文化商务区等重点区域开发建设,使其成为集聚创新型人才的战略基地。

3.深化实施“三大”战略。充分发挥品牌集聚要素、整合资源、转化价值的作用,引导企业由借牌、贴牌生产向发展自主创牌转变,推动“慈溪制造”走向“慈溪创造”。通过专利发明和行业标准制定,打造一批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高端产品。加快慈溪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政府监管和行业企业自律,切实保障区域产品质量与安全。创新政府采购运行机制,倡导优先采购国内企业特别是市内品牌企业的创新产品或技术。

4.实施科技创新型企业扶助计划。针对成长型科技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设立科技创新型企业滚动培育扶助计划专项,每年选择一批企业,对创新项目给予科技经费支持,对创新成效明显的企业给予持续扶助。推进创新主体管理革新,以创建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基地为切入点,促使信息技术在我市工业企业中得到全面应用;鼓励引进省内外优秀ERP软件服务商,面向企业推荐应用,提高制造企业信息化水平。

5.健全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差别优惠政策,探索研发投入强度与享受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挂钩制度,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引导商业金融机构与科技创新型企业建立稳定互惠银企合作。推动担保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外金融市场直接融资,促进科技金融结合。

6.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决策、防范风险”的原则,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支持创业投资企业、创业投资管理企业、具有投资功能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和初期创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成立金融租赁公司和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公司。积极引进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构,重点介入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研发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慈溪市政府 徐华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