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算黑格尔哲学思辨方法的束缚

清算黑格尔哲学思辨方法的束缚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学界对于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手稿》中对黑格尔《法哲学》和《精神现象学》观点之颠倒的校正给予了较多关注,但对第三重颠倒——《神圣家族》中青年黑格尔派对黑格尔哲学思辨方法推向极致之颠倒的校正认识不足。鲍威尔在其主编的《文学总汇报》中将黑格尔哲学思辨方法运用到极致,在马克思看来,这是黑格尔哲学思辨方法之秘密的自我暴露。

清算黑格尔哲学思辨方法的束缚

国内学界对于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手稿》中对黑格尔《法哲学》和《精神现象学》观点之颠倒的校正给予了较多关注,但对第三重颠倒——《神圣家族》中青年黑格尔派对黑格尔哲学思辨方法推向极致之颠倒的校正认识不足。事实上,若缺失了对第三重颠倒之校正的说明,就无法理解《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乃至《德意志意识形态》何以问世,马克思实现对意识形态批判存在论革命的最后环节就是模糊不清的。

在《手稿》揭示黑格尔精神异化观陷入异化的悖谬后,马克思并未止步,而是在《神圣家族》中进一步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将导致该种悖谬的方法论推向极致的秘密,从方法论层面完成对自身曾经所处意识形态襁褓——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的清算。鲍威尔在其主编的《文学总汇报》中将黑格尔哲学思辨方法运用到极致,在马克思看来,这是黑格尔哲学思辨方法之秘密的自我暴露。“批判的批判”(即《文学总汇报》的批判)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却处处只看到范畴,诉诸范畴的演绎和批判、思想上的征服和消除解决现实问题。似乎只要工人在头脑里征服了资本这个范畴,现实的资本就会被消除;似乎只要工人在头脑里消除了雇佣劳动的想法,在现实中他们就不再是雇佣工人。“批判的批判”在用范畴占有了整个现实世界后,再用这些范畴重新创造世界。马克思嘲讽这种用思辨辩证法创造世界的做法是一种“奇迹”:从现实的各种水果中抽象出“果品”这个一般概念,并视之为现实水果的真正本质,从此现实的各种水果只是虚幻的存在,“它们的真正的本质则是‘果品’这个‘实体’”[23]。“果品”作为总和,从此千差万别的水果被有机地划分为这个总和中的各个环节。马克思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尤其是鲍威尔的哲学在出发点上以至于结论上的内在颠倒:从观念出发把握现实,而不是从现实出发把握现实;观念被臆造为现实事物的普遍规定,活生生的现实事物反而成为抽象本质发展阶段上的环节。鲍威尔将“批判的批判”发展为“绝对的批判”,将思辨方法在历史观中的运用推到极致,得出人类历史的存在仅仅是为了使真理达到自我意识的荒谬结论。马克思指出,鲍威尔运用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思辨的技艺,将外在的感性的斗争变成纯粹的思想斗争,把现实的链条变成纯粹观念的链条,在历史观上呈现出的贫乏表明“绝对的批判”不过是黑格尔历史观的漫画式完成。(www.xing528.com)

《神圣家族》中马克思不仅实现了对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的清算,也实现了对自身曾借以批判黑格尔哲学内在颠倒的费尔巴哈哲学的清算,走出自身独特思想道路,其意识形态批判存在论革命呼之欲出。在意识形态批判方面,费尔巴哈做出了伟大功绩,“消解了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使之变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从而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同时“为批判黑格尔的思辨以及全部形而上学拟定了博大恢宏、堪称典范的纲要”。[24]然而,费尔巴哈的批判具有不彻底性,无法在人的社会历史本质中建立起思维与存在的统一。马克思推动意识形态的讨论突破既往困守于哲学范式的窠臼,借助于日益深入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从社会经济生活内部挖掘意识形态的世俗基础及其存续的必然性,开启了以现实的人及其感性活动的历史发展的科学超越费尔巴哈的工作。在《手稿》的基础上,《神圣家族》表述了意识形态是冒充为普遍利益的有限利益的表达的思想。“任何在历史上能够实现的群众性的‘利益’,在最初出现于世界舞台时,在‘思想’或‘观念’中都会远远超出自己的现实界限,而同一般的人的利益混淆起来。”[25]将意识形态以之作为前提的现实基础追溯到物质利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超越了费尔巴哈。几个月后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拟定了自身思想与费尔巴哈差别的根本点,明晰了自身思想的起点——现实的人及其感性活动,而实践被视为驱散意识形态雾霾的良药。“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6]实践原则的确立,表明思存统一原则的实现将在政治社会学的维度上被予以全新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