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意志意识形态》:生产对消费的支配地位

《德意志意识形态》:生产对消费的支配地位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直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新唯物主义哲学理论建立,物质生产实践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被准确认知之后,马克思才真正触及对消费异化根本原因的解读,特别强调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还谈道,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5〕总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界定了生产过程对消费过程的决定性,生产目的是为了消费,消费需求反过来又刺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德意志意识形态》:生产对消费的支配地位

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的“私有财产和需要”的章节中,马克思指出,在社会主义前提下,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对象造成人的需要的丰富性,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在私有制的范围内,一切具有相反的意义。“每个人都指望使别人产生某种新的需要,以便迫使他做出新的牺牲,以便使他处于一种新的依赖地位并且诱使他追求一种新的享受,从而陷入一种新的经济破产。每个人都力图创造出一种支配他人的、异己的本质力量。以便从这里面获得他自己的利己需要的满足。”〔1〕随着对象数量的增加,奴役人的异己存在物王国也在扩展,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生产的目的就是拥有财富。生产有的只是为个人谋利益,一种利己的目的,他生产的物品是他直接的、利己的需要的对象化。

货币成为人们需求的对象,需求程度随着货币的力量的增加而日益增长。对货币的需要是国民经济学所产生的真正需要,而且是它所产生的唯一欲望的对象,无度和无节制是它的真正尺度。其结果是每个人的生产不是为了人的需要而从事的生产,每个人也不是作为人同另一个人的产品有消费关系。对于工人而言,需要和满足需要的资料的增长反而造成需要的丧失和满足需要的资料的丧失。工人的需要仅仅限于维持最必需的、最悲惨的肉体生活,工人的劳动归结为最抽象的机械运动,人无论在活动方面还是享受方面都没有别的需要了,甚至把这样的生活宣布为人的生活和人的存在。工人变成没有感觉和没有需要的存在物,因此工人的任何奢侈都是不可饶恕的,国民经济学的基本教条就是对生活乃至人的一切需要都加以节制,人类一切活动都必然淹没在贪财欲之中。然而他却忘记了没有消费就没有资本扩大化再生产。〔2〕显然,马克思在此揭露出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关系被异化的诸多事实。需要成为人与人异化关系的内在动因,而不是在满足多种需要的过程中获得生存,实现发展。工人的需要、愿望和意志“根本不是一种赋予你支配我的产品的权力的手段,倒是一种赋予我支配你的权力的手段!”〔3〕工人只有靠出卖劳动力,换取他生存的需要和愿望,他才能活下去。于是这种愿望和需要使工人成为了自己物品的奴隶。

由此出发,有学者就认为马克思其实已经洞悉了“消费在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事实上这是错的。对此的解答是:(一)此时的马克思对生产过程在人类历史中的基础性地位还没搞清楚,自然不可能对消费过程作出正面的解释;(二)从理论逻辑上讲,“异化的人”与“异化的需要”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没有得到充分说明,他只强调了这两者之间的异质性,而没有说明两者是如何真正连接起来的。也就是说,马克思只是直观地感性描述经济现象,没能从社会生产总过程的角度为这种连接做出解释。总之,广义的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真正科学的分析应该从最基础的生产过程出发,但此时的马克思由于无法正确认知生产过程的理论意义,因而也不可能正确认识消费之所以异化的原因。

直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新唯物主义哲学理论建立,物质生产实践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被准确认知之后,马克思才真正触及对消费异化根本原因的解读,特别强调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人为了能够生活,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生产出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物质生产生活本身。这是人类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每日每时都要从事的历史活动。可见,生产为消费提供客观的消费对象。除此之外,对消费的考察,应当考虑生产的实际条件和人们的生产活动的现实条件,生产还规定着消费的性质,决定了消费的方式。任何社会形态的消费,都是消费主体在一定社会关系中,通过占有、支配和享用消费对象以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由于在生产资料占有、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差别,社会成员之间必然存在着阶级差别。不同阶级之间收入的差别,最终要通过消费方面的差别体现出来。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即资本积累,其最终结构是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在无产阶级那一极是贫困的积累,在资产阶级那一极是财富的积累。(www.xing528.com)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还谈道,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如果没有这种生产,则只会贫穷。在极端贫穷的情况下,就会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不仅如此,“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4〕。可见,物质生产活动一步步推进人的需要向丰富性和广泛性发展,物质生活的形式每次都取决于已经发达的生产力,这些需求的产生同它们的满足一样,本身是一个历史过程。如果撇开生产,就如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特别是卡尔·格律恩以及法国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蒲鲁东那样,从消费出发,将竞争的范围内每个人的消费或多或少地看成是以一切人的不断的消费为前提的,正如每个人的生产以一切人的生产为前提一样,他用关于人的消费、关于对“消费的真正本质”的认识的道德公设来解释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如此一来,就会陷入“以消费而论消费”的空谈之中。〔5〕

总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界定了生产过程对消费过程的决定性,生产目的是为了消费,消费需求反过来又刺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