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道路独特探索:实现历史性飞跃的特殊路径

中国道路独特探索:实现历史性飞跃的特殊路径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思想萌发到实践推进历经多年探索,取得了重要成就,其中可初步凸显出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的若干路径。还指出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中国的正确道路。在这些认识的推动下,中国在探索建设道路上不断实现新突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曲折建设史,改革开放后领导人进行了深刻反思。改革开放为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更坚定了中国探索本国道路的决心。

中国道路独特探索:实现历史性飞跃的特殊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思想萌发到实践推进历经多年探索,取得了重要成就,其中可初步凸显出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的若干路径。

第一,认识并吸取社会主义旧模式的弊端和教训,走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批判此前实践中的严重错误,暴露出了苏联建设实践中的弊端,促使中共开始逐步纠正因照抄照搬旧模式出现的问题。中共对其批判的内容是赞成的,毛泽东就指出,最重要的教益是“以苏为鉴”,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自己的建设道路。还指出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中国的正确道路。在思考中,他对苏联过早终结新经济政策的失误有所考量,提出“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7]等思想,期待能找到与旧模式不同的,更好的路径。这是据自身特点探索的开端,为后来探索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大胆探索本国建设道路。1982年9月,邓小平在总结经验时指出,“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8]。1988年5月,邓小平在同外宾谈话时总结反思指出:“坦率地说,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9]1992年,南方谈话总结认为,历史教训将转化为现实财富,人民会经受锻炼,吸取教训,促进社会主义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在这些认识的推动下,中国在探索建设道路上不断实现新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也指出,“党和国家的长期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我们才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10]完成两个百年奋斗目标。

第二,吸取自身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曲折建设史,改革开放后领导人进行了深刻反思。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基础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新政策,国内是在政治上进一步发展健全社会主义民主,经济上进行经济体制深度改革,相应进行社会改革,外交上实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方针。1985年,邓小平说,“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这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11]

改革开放后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以往深刻教训的汲取,对前三十年建设的探索经验也进行了总结。恩格斯曾这样告诫社会主义探索者:“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12]须“从亲身经验中学习,从本身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13]。在经历曲折建设实践、实现拨乱反正后,中国的有效实践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www.xing528.com)

第三,对既有社会主义实践模式进行比较审视,适时做出自觉选择。

长期以来,对中国建设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苏联模式,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国内外各种复杂因素影响下,“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14],选择了照搬旧模式。邓小平1980年3月曾说:“苏联搞社会主义,从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经六十三年了。但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皮。”[15]后来还认识到,“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16]。他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个好思路,但后来没能坚持下去。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主导推动的改革其实已自觉吸收了新经济政策“好思路”的有益成分。

中国对东欧的南斯拉夫、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建设实践也进行了比对和审视,它们曾为突破旧模式进行了艰辛探索,有的甚至付出过沉重代价。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曾独树一帜,但中国曾在相当长时期里认为它搞的是修正主义。“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们党派出高级代表团到南斯拉夫访问和考察后认为,虽然南斯拉夫坚决拒绝了被企图强加的模式,但走的仍是社会主义道路。[17]改革开放起步时,中国曾推崇过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匈牙利道路等建设和改革经验,但很快发现这些经验不足效仿,并通过多年改革开放明确认识到:“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既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作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也不能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18]在建设道路和发展模式选择上没有固定方案,都有具体时空局限性。最重要的是,能否建立起一种有效的制度机制,保证及时反思并校正已做出的选择,能否做到及时不间断进行体制革新。

第四,在改革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探索,不断适应世界变迁和时代发展。

改革开放为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更坚定了中国探索本国道路的决心。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19]他从历史教训出发,进一步强调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到20世纪80年代末考虑领导层交接时,他尤其关注改革政策的延续性和坚定性问题,在谈话中提到“中国一定要有一个具有改革开放形象的领导集体”,“一定要真正地搞改革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20]

历经多年改革,我们党对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关系问题积累了丰富经验,再联系走过的曲折道路,对其认识更为深刻。正是基于对改革前后历史比较,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2月在纪念毛泽东诞辰座谈会上强调,“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增强政治定力,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