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索生态产品的新路径,实现美丽中国

探索生态产品的新路径,实现美丽中国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近年来,我国先后在福建、海南等地启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先行区、试验区建设,在贵州、浙江、江西、青海四省开展生态产品市场化先行试点工作,多维度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与路径。

探索生态产品的新路径,实现美丽中国

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提出,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202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提出,要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加快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着力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制度体系,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

什么是生态产品?根据2010年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产品是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生态产品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其价值往往不能通过市场交易直接体现,因此,需要通过设计合理的机制,使生态产品价值在市场上得到全面显现和认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就是将生态产品所蕴含的内在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过程。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要求,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是从源头上推动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类制宜建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导模式,促进生态产品增值,让生态资源势能变为经济发展动能,是各级地方政府践行“两山”理论的主要路径和目标。近年来,我国先后在福建、海南等地启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先行区、试验区建设,在贵州、浙江、江西、青海四省开展生态产品市场化先行试点工作,多维度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与路径。

各地的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南京市高淳区在江苏省及南京市发改委、市场监管局和生态环境局的指导下,由中国计量大学南京大学领衔,在全国率先探索区县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选取辖区内东部山区东坝街道、西部圩区砖墙镇开展先行先试,于2020年9月19日正式发布全国首个县级GEP核算体系;浙江丽水坚定不移地保护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在成为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后,着力打造“丽水山耕”品牌,蝉联全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排行榜首位;江苏溧阳依托高品质生态资源形成区域特色生态农业,培育天目湖鱼头天目湖白茶、社渚青虾等品牌生态农副产品,“溧阳青虾”品牌享誉江南大地。江苏盐城统筹推进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路径,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盐城路径”,高起点、高标准发展黄海湿地生态旅游,提升条子泥、黄海森林公园麋鹿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等景区品质,加强湖荡湿地旅游资源整合,构建全域旅游、“全景世遗”的旅游空间格局,打造令人向往的生态风光带、人海和谐的“蓝色经济带”等。

* 江苏盐城黄海湿地博物馆(新华社,李博/摄)

“十四五”时期,应进一步提高各地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快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以“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更深层次挺进。

一是完善“双G考核机制”。所谓“双G”是指GDP和GEP。众所周知,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主要是衡量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而GEP则是指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是特定地区的生态系统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福祉提供的各种有形或无形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的总和,包括物质产品价值、调节服务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三种。与GDP相比,GEP将不同生态系统产品产量与服务量都纳入统计,以科学的统计方式给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明码标价”。探索实施GDP和GEP双核算,更能体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新发展理念,是发挥绿色发展指挥棒作用的必然要求。第一,要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统计报表制度,建设“一张图”生态资源大数据库平台,形成可靠的核算数据。第二,除了对GEP进行精准核算以外,还应对生态资产进行精准核算。针对核心生态功能区,通过核算来对其生态保护的绩效进行核心评估;在经济条件较为发达的区域,将二者的核算与GEP汇总有机结合起来,对经济发展与环保的关系进行重点评价,对生态文明的发展情况进行重点考核;在绿色发展领域,对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方式进行重点探索,对各种生态产品与服务的政策以及市场化机制、技术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二是构建调查监测与评估机制。由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部门会同各省市相关部门组建联合调查团队,深入开展基础性调查,精准掌握自然资源资产数量、空间分布、功能特点、质量等级、权益归属、保护和开发利用情况,摸清“生态家底”,建立“生态账本”。建立生态产品统计报表制度,对碎片化的生态产品进行集中收储和整合优化;推进GEP核算成果的全面应用,让GEP“进规划、进决策、进项目、进交易、进监测、进考核”。同时,加快制定统一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办法,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价格、交易、信用等四大体系,为绿水青山贴上“价值标签”。(www.xing528.com)

三是构建经营开发与市场交易机制。持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生态产品与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用水权等发展权配额之间的兑换机制,鼓励欠发达而生态良好地区购买发展权配额,提升生态环境保护者的积极性和参与度。2016年下半年,国家发改委印发了《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试点方案》,提出在浙江省、河南省、福建省、四川省开展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试点工作。2017年12月,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浙江省、河南省、福建省、四川省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实施方案的复函》, 正式批复四省开展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方案。在试点地区建立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监管体系、技术体系、配套政策和交易系统,推动能源要素更高效配置。如推广重庆广阳岛实施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经验,积极培育生态产品生产和供给主体,探索多元化的生态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建立统一的生态产品交易信息平台和服务体系,形成区域间生态产品交易市场;鼓励各地积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产品品牌。

四是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以共建共享、受益者补偿和损害者赔偿为原则,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并将成功经验推广至全国;支持各省市构建“以横向财政转移支付为主,纵向转移支付为辅,其他资金为补充”的生态补偿资金体系,积极争取民间资金、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如推广四川省成都市与阿坝州共建“成阿工业园区”,推动补偿方式从“输血型” 补偿为主向“造血型”补偿为主转变,通过项目合作、投资引导、技术援助等方式,鼓励经济发达省市通过飞地经济模式,将节能环保技术和生态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构建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产业发展机制。

|知识链接|

生态补偿

生态补偿的目的是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这种制度安排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修复成本、发展机会成本,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作用,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获补偿”的原则进行调节,达到生态共建、环境共保、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经济共赢的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列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中央精神,各地区、各部门正在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未来,将加强制度设计,通过自愿协商,采取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共建园区、技术和智力支持、实物补偿等多元化方式开展生态补偿,实现由“输血式”补偿向“造血式” 补偿转变。

五是构建推进和保障机制。完善财政支持机制,鼓励各省市以公共生态产品政府供给为原则,完善生态产品政府购买机制,引导政府优先采购绿色、节能产品,完善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银行机构加大对生态产品经营开发主体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打造“两山银行”“湿地银行”“森林银行”等金融服务中心,将原本碎片化的生态资源收储整合形成优质高效的资源资产包,通过资本赋能和市场化运作,推动生态资源变现;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符合条件的生态产品经营开发主体提供融资担保服务;依托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创新的研究,强化相关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培育跨领域跨学科的高端智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