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首家漳州闽台谱牒交流馆实现闽台文化传承与完善

首家漳州闽台谱牒交流馆实现闽台文化传承与完善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家漳州民间闽台谱牒交流馆见证了一位捍卫谱牒文化的漳州老人,为了闽台谱牒文化的传承与完善所作的贡献。迄今为止,已有海内外100多个姓氏团体和个人到访馆内研讨、交流。那时,郑惠聪老人找到相关部门,得知至少也要四五天时间,而当时台胞来大陆停留的时间不能超过七天,台胞感谢了老人后失望而归。老人还说,台湾被占领期间,很多祖谱被烧毁,宗祠文化遭到严重破坏。林校长随后带家人前来祭拜。

首家漳州闽台谱牒交流馆实现闽台文化传承与完善

首家漳州民间闽台谱牒交流馆见证了一位捍卫谱牒文化的漳州老人,为了闽台谱牒文化的传承与完善所作的贡献。他曾七次赴台、八次赴港澳并两度到东南亚诸国寻访各地同乡会及宗亲会数千位漳藉人士;他曾经走访200多个村庄,搜集地方族谱;他还对每个村的宗祠、庙宇、历代名人、对联、育人观念等,进行了记录和统计。从1997年至2012年,历时15年,这本重达六斤半(3250克)的族谱终于完成,大家因此给了郑惠聪老人一个“漳州谱 六斤半”的称号。迄今为止,已有海内外100多个姓氏团体和个人到访馆内研讨、交流。

要说缘起,就是那次帮助台胞查找相关祖籍资料。那时,郑惠聪老人找到相关部门,得知至少也要四五天时间,而当时台胞来大陆停留的时间不能超过七天,台胞感谢了老人后失望而归。这件事让老人至今都感到很遗憾。当时闪念而过的就是:要是自己办一个随时可以为台胞寻找祖地的场馆就好了……

老人欣慰地说:“2012年,当所有搜集到的资料对外开放时,我收获很多,有很多人协助。那段时间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复印。资料当中有一些甚至是用毛笔书写的,可视为文物,还有一些是去台湾香港、澳门以及马来西亚等地交流得来的资料,实属珍贵,都需要保护。然而这些资料因各种原因免不了被破坏,当时就有这个意识,要多印几百份,分流到各处保存。”

老人还说,台湾被占领期间,很多祖谱被烧毁,宗祠文化遭到严重破坏。战后的这段文化断层,只能通过人们口头传播,模糊地传达一些祖上的事儿,但遇到地方腔调相同的音时,就比较不好区分,比如“安”字,“同安”和“华安”,就都有个“安”字。

台中吴尚桦先生寻祖时,曾记得祖上是在漳州的一个叫“南水县”的地方,经查才得知南水县就是南靖,但是后来南靖又被分为“南靖”和“平和”两地。后来好不容易找到吴姓聚集村,但又无果而归时,细心又坚持助人的老人发现司机是吴姓,住在一个吴姓村落叫“船场村”,追寻过去,原来正是吴先生的祖地。然而吴先生祖上曾居住的地方已经变为牛棚,吴先生当即决定修缮宗祠。回程时,大家开玩笑地说是“祖上有灵”,特派司机来带路。(www.xing528.com)

现任台南大学副校长林文正,三年前与老人在某论坛偶遇,隐约记得祖地有个“太”字,还说是“太太”的“太”。后来查得,林校长的祖地其实是今天的长泰县林墩村。林校长随后带家人前来祭拜。

郑毓含老先生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但只有一个愿望未实现。他不会讲普通话,来寻祖时还带了一位中文翻译。最终,他寻找到祖地为龙海的海澄。当年80岁的郑毓含,与大自己两岁的姐姐相互搀扶着跪拜、祭祖,场面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尤其是那句在村口就开始说的话:“我们回来了,阿祖,我们回来了。”

(芗城)

素材提供者:郑惠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