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闽台古城堡:龙岩古城带有附郭

闽台古城堡:龙岩古城带有附郭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县城县城原称苦草镇,现称新罗区。城墙周长增至1092丈,上为女墙,筑马道,设警铺10间,门楼5座,小水门1座,水函2个。龙岩州城图(二)铜城位于江山乡政府驻地东侧20米。龙岩铜城遗址2.南屏关又名建安关,位于适中乡,距城约40公里。经此出境,可达和溪、漳州、厦门。经此可通上杭、连城。倒岭隘,位于适中乡坂寮岭,通南靖、平和,岭势盘曲峻绝,为漳州入龙岩必经之地。

闽台古城堡:龙岩古城带有附郭

(一)县城

县城原称苦草镇,现称新罗区。宋初编竹为界,后易土墙,岁久倾圮。绍定三年(1230),知县事赵性夫在西岗筑官寨。淳祐九年(1249),知县事赵宗揆甃以石。元至正初年(1341—1368),县尹黄仕龙在寨麓筑土墙,县署在城东。至正四年(1344),邑人卢仲义倡议再筑一城把县治围在内。至正十七年(1357),县尹赵昱建城,于是有上下二城。至正二十年(1360),监县达鲁花赤以二城不便守,于界处联筑为一城,挖濠沟护城。至正二十四年(1364),县尹赵琏以西逼高山不利,拓大城墙。四周城墙长872丈,高2.1丈;濠沟长959丈,深1.5丈。

明洪武八年(1375),知县刘文彧建6座城门和城南小水门,城门上建门楼,东为寅宾,西为西成,南为南津,北为北阙。成化八年至十三年(1472—1477),兴化、泉州、漳州三府资助,知县韦济辟城的西北隅,建守御千户所,砌筑新城。城墙周长增至1092丈,上为女墙,筑马道,设警铺10间,门楼5座,小水门1座,水函2个。嘉靖三十三年(1554),知县汤相出资于城外筑河为堤,自南迄东,长180余丈,以捍水患,名为汤堤。同时,重建城门楼,东为宾阳,南为迎薰,西为留晖,北为拱极,西北为永宁。嘉靖四十年(1561),汤相又增高城垣5尺,凿濠广1丈5尺,周围增建敌楼41座。塞北门,建最高亭于西北城堞,以资守望。

隆庆四年(1570),南门楼圮于水。万历二年(1574),知县黎绍诜修筑。万历四年(1576),知县马章重建南郭门。万历四十五年(1617)六月,洪水暴涨,西南至东楼墙俱圮,知县朱泰祯重筑城224丈,增高南门楼数尺。天启元年(1621),水冲毁南隅城30余丈,知县张日群修筑。崇祯十七年(1644)六月,洪水冲毁西东南一带城垣并南门楼,知县董汝昌修筑,但缩小南门。

清顺治十四年(1657),知县王有容重建南门,扩大与四门相同,改为文明门。康熙二十二年(1683),知县左岘增高东门楼数层。康熙二十四年(1685),知县江藻修城浚濠。康熙五十二年(1713),大水冲毁南北西三门城垣,知县陈人文修筑。雍正六年(1728),知县万物覩修。雍正十三年(1735),东门楼右及西、南、北城垣毁坏。乾隆元年(1736),洪水冲毁南门一带城根,知州张廷球捐修。东、南二门外汤堤崩陷百丈,乾隆二年(1737),张廷球重筑。道光二年(1822),南门楼毁,署州吕志恒重建。道光五年(1825),西北隅城圮3丈,知州尚维昂修。雨淋浸渍周围城垣多倒塌,北门左右尤甚。道光九年(1829),知州彭衍堂捐俸修。

1929年,陈国辉部接防龙岩,修筑街道和环城公路,拆除部分城墙。20世纪70年代后,拆除南门沿河城墙,新建、扩建街道。

龙岩州城图

(二)铜城

位于江山乡政府驻地东侧20米。宋景炎二年(1277)春,郭铉、郭链为响应文天祥抗元所筑。原城墙周围50丈。今剩城门,高3.5米,宽1.2米,进深3米。城门券顶有阴刻“铜城”石碑。城墙一段,长10米,城墙外壁用条石、卵石砌成,内填土。城墙宽1.5米,高2.5米。

(三)关隘

1.东屏关

位于城东15公里平林岭,为龙岩达漳平、宁洋必经之地。清咸丰三年(1853),知州马百庆营建。

龙岩铜城遗址

2.南屏关(www.xing528.com)

又名建安关,位于适中乡,距城约40公里。经此出境,可达和溪、漳州、厦门。

3.西屏关

又名九曲岭隘,位于大池乡双髻山,经此通永定、上杭。

4.北屏关

又名采眉岭隘,位于小池与上杭县古田交界采眉岭。经此可通上杭、连城

5.雁石关

位于厦老与雁石镇交界山岭,与平林岭对峙。明正统十一年(1446),在此设巡检司。

另有肖坑隘,位于东肖镇肖坑村。倒岭隘,位于适中乡坂寮岭,通南靖平和,岭势盘曲峻绝,为漳州入龙岩必经之地。缘岭隘,在适中乡,路通永定、南靖,三峰岭隘,在县东北百里。黄坑、林槽、东坑隘,在红坊乡,通永定、上杭、武平、南靖。廖天山隘,在万安与连城、永安毗邻处。

(四)堡寨

1.西寨

位于大崶山,宋绍定三年(1230)知县赵性夫建,寨可容四五千人。

2.林田堡

位于适中乡颜中村。明万历年间(1573—1620)曾在此建公馆。崇祯年间(1628—1644),知县邓潘锡建堡。清顺治十一年(1654),知县王有容重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