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闽台古城堡:探寻兴化府附郭莆田县的古城风韵

闽台古城堡:探寻兴化府附郭莆田县的古城风韵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武德五年,复置莆田县。(一)府城县城城厢镇地处莆田县中央,莆田自置县时起,治所一直在城厢。宋初,兴化军治从游洋迁莆后,城厢先后为兴化军、兴安州、兴化路、兴化府治所所在地。宋太平兴国八年,兴化军治从游洋移设莆田,知军段鹏创建军城。莆田兴化府城明洪武三年,指挥李畚修建。1939年,第三战区命令拆除莆田城墙。现存谯楼,别称天一楼,位于县城中心。

闽台古城堡:探寻兴化府附郭莆田县的古城风韵

莆田县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东南濒海,北连永泰,东北与福清毗邻,西与仙游接壤。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南朝陈光大二年(568),析南安郡东部地置莆田县,县治在延陵里,不久撤销。唐武德五年(622),复置莆田县。圣历二年(699),析莆田西部地置清源县,后改名仙游县。

(一)府城

县城城厢镇地处莆田县中央,莆田自置县时起,治所一直在城厢。宋初,兴化军治从游洋迁莆后,城厢先后为兴化军、兴安州、兴化路、兴化府治所所在地。

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兴化军治从游洋移设莆田,知军段鹏创建军城。内筑子城,周2里318步,以护卫官署衙门;又筑土垣为外城,以护卫城区居民。宣和三年(1121),建筑砖城,高1丈5尺,基厚7尺5寸,周7里83步。设5个城门:东名望海,南名望仙,西名肃清,北名望京,东北名宁真,门上都建有门楼。引北涧水为濠,绕城至东南,和西南沟堑相连。绍定三年(1230),郡守曾用虎建府城,表里砌石,周长1298丈8尺,高1丈8尺,内外砌石墙,顶覆砖,设楼垛。元至正十四年(1354),同知关保修。

莆田兴化府城

明洪武三年(1370),指挥李畚修建。洪武十二年(1379),为防倭寇筑新城垣,指挥程升把城墙增长加高,全部用石砌筑,由西绕乌石山腰,东经前埭、后埭与旧城接合。周长2830丈,基宽1丈6尺,墙高1丈8尺,垛高6尺,共高2丈4尺,垛2962个,警铺49间,敌楼27座。废宁真门,设四个城门,东西仍用旧名,南门改名迎仙,北开新门名拱辰,其上都建有门楼。设东、西水关;东通舟楫进城,西以石为栏,仅容水出入。延长城外濠池,左起乌石山麓,引延寿溪之水注入;右起下磨溪,绕城南与木兰陂之水合于枋尾,计长2722丈,宽2丈6尺,深2丈。西北依山凿旱壕,长593丈,深2丈,宽2丈6尺。成化七年(1471),巡抚张瑄、知府潘琴重修。

嘉靖三十七年(1558),倭寇到城下,参政万衣增雉堞、砌垛口,筑两敌台于西北。嘉靖四十一年(1562),城被倭寇攻陷。嘉靖四十三年(1564),知府易道谈在城西北筑墙,高7尺,北门至西水关筑土墙450丈,西水关至西门筑石墙634丈5尺,增设敌台6座。隆庆年间(1567—1572),知县徐执策、左参政分守杨准因城腰墙过高,立守不便,在堞下筑建副阶。万历九年(1581),知府陆通霄吸取倭寇攻城的教训,拓建城西北垣,将乌石山(东岩山)高冈围入,长85丈5尺,高2丈,阔1丈,俗称重城。并建敌楼1座,警铺2间,方门2座,垛182个。万历十九年(1591),知县孙继友修葺旧城。万历三十六年(1608),知县何南金重修,砌以砖石,楼堞、副阶一新。万历四十一年(1613),知府徐穆开疏浚城濠,长600余丈,各深6尺。

清代屡有修缮。雍正八年(1730),知府张嗣昌、知县汪郊修。乾隆五十九年(1794),知府安汎修。咸丰三年(1853),绅士陈池养修。光绪八年(1882),知府施启宗、知县徐承禧修城墙及楼堞、警铺。

1928年,修建福州至厦门公路,经城厢,拆南北两处外城墙,设第五城门和第六城门以通车。抗日战争爆发,日机轰炸频繁,城墙使城厢居民难以疏散出城。1939年,第三战区命令拆除莆田城墙。

现存谯楼,别称天一楼,位于县城中心。宋太平兴国八年(893),知军段鹏建,为兴化军治子城的城门楼。绍兴六年(1136)火毁,知军刘登重建,并置更鼓刻漏于其上,故称鼓楼。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乱,楼毁。隆庆五年(1571),郡守陈武卿重建,匾为“壶兰雄镇”。清康熙九年(1670),知府熊大颜重建。康熙二十一年(1682),被火焚;现存建筑物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知府卞永嘉重建,于楼门洞南面的门额上画坎卦之象以制火。嘉庆八年(1803),知府马夔陛重修并书门额。今楼上还镶有一通嘉庆重修天一楼记的碑刻。

莆田古谯门石匾

谯楼城台大体上仍是宋代原构,坐北朝南,高约5米,底边长42米,宽15米。东、西两端有向南凸出的“伸手”,原3~4米,今存1.5米,该型制是汉代雉门的残余形式,如北京故宫午门。城台门洞前后之间上面架横梁,为宋代规制。门洞两侧以条石层层相叠,逐渐加挑,顶部再盖以5米长石梁。门拱曲线由二段弧线光滑地连成的三心圆弧线,这样,拱矢长度比一般城门洞的拱矢短。

城台上的谯楼是木构建筑,原是无门窗、无隔墙的通透空间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柱子贯通上下两层,柱头无斗拱。整体木结构系抬梁结合穿斗结构的营造方法。屋顶采用中段高、两侧低的三段式坡距顶。上层山墙外出廊檐成为歇山顶,上、下两重檐之间的外围是用小尺度的廊柱、栏杆石。整体建筑物为三层,底层基台保存宋代城阙形制,券门上嵌马夔陛书“古谯门”石额,有100根木柱,用材保存明末清初原物。

莆田谯楼

(二)城堡

1.平海卫城

在县东90里,原为卫所,地名南啸。明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兴创立卫所,建平海卫城,兴化卫指挥吕谦监筑。拆东角遮浪堤石建城,周长806丈,广1丈4尺,高1丈8尺,垛高6尺,共1310个,警铺30个。建东门、西门、大南门、小南门,各建楼其上。三面靠海,不凿堑,城北据山筑台,望见岛屿。正统八年(1443),焦宏奉命巡海,命卫指挥王茂增筑敌台数十座。嘉靖四十二年(1563)二月,倭寇陷城。八月,知府易道谈命邱鼎宝修复。隆庆四年(1570),风雨坏垣,知府林有源重修。明学使王世懋《平海卫观大海》诗:一瞬已千里,何人更九州。乾坤尽积气,日月在中流。飓起尼鳌极,云归失蜃楼。茫茫竟何底,身外欲生愁。

清顺治十八年(1661)截界后,军民内迁,城毁弃。1939年,县政府奉令拆城。

2.莆禧守御千户所城

莆田平海卫城隍庙

莆田莆禧城门

莆田莆禧城墙

位于忠门镇莆禧村,忠门半岛南端,与湄洲岛隔海相望。东南北三面临海,地势高,晴天朝阳照海,岚光海雾幻作一袭绛纱披挂其间,前人美其名曰“浮曦”,方言演为寓意吉祥的“莆禧”。明洪武二十年(1387),卫指挥吕谦建莆禧守御千户所城,驻兵1000名,隶平海卫辖。拆镇海石堤筑,城周长590丈,基厚1丈2尺,城墙高1丈3尺;城垛1049个,警铺24间;开城门4座,上筑城楼,并筑月城;城外西面凿山为旱壕,宽2丈,深8尺,长210丈。另外三面与海吻合。嘉靖二十三年(1544),莆禧军民在兴化卫中所千户白十二、分巡姚风翔的率领下,于此击败倭寇,俘敌14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围城50余日,终被戚家军围歼。1939年,县政府奉命拆毁部分莆禧城。

现保存城墙1335米、东北城门及瓮城。城内尚存天妃宫、城隍庙、十字形石板路、明代石碑等。城外有明代八卦井1口。

3.迎仙寨巡检司城

位于待贤里鼓楼山(今江口锦江中学),宋熙宁四年(1071)建,置巡检司,有寇准书“迎仙寨门”额。明洪武二十年(1387),移于江口,卫指挥吕谦重建。城周长150丈,广1丈3尺,垛308个,警铺8间,门2座,各建楼其上。1929年开始修公路、建小学,后又筑堤,城陆续被拆。

4.冲沁巡检司城

位于东兴福里(今北高乡冲沁村),明洪武二十年(1387),卫指挥吕谦建冲沁巡检司城。清顺治十八年(1661),因截界而拆毁。

5.嵌头巡检司城

位于府东武盛里(今平海乡嵌头村),明洪武二十年(1387),卫指挥吕谦建嵌头巡检司城。莆禧设千户所后,巡检司迁于此。清顺治十八年(1661),因截界而拆毁。

6.青山巡检司城(www.xing528.com)

位于府东奉谷里(今埭头镇附近),明洪武二十年(1387),卫指挥吕谦建青山巡检司城。巡检司原设南啸,设平海卫后迁奉谷里。清顺治十八年(1661),因截界而拆毁。

7.吉了巡检司城

位于忠门镇梯吴村吉了,宋熙宁四年(1071)创设,名系蓼城。时商贸盛行,海船聚泊城下。明洪武二十年(1387),卫指挥吕谦将巡检司从仙游潭边迁于此。重新修建寨城,周150丈,高1.8丈,厚1丈,建垛308个,警铺8间。开城门1座,建门楼2座。清顺治十八年(1661),因截界而拆毁。现存寨墙一段,长116米,宽2.9米,高3.3米。

8.小屿巡检司城

又名小屿堡,在府东南醴泉里小屿山(今秀屿镇秀屿)。明洪武二十年(1387),卫指挥吕谦监造。嘉靖十三年(1534),仙游知县萧宏鲁迁巡检司,城毁。嘉靖三十八年(1559),倭寇来,乡民请自筑,知府陈瑞将旧寨改建,周长900丈。万历三年(1575),知府吕一静据地方呈称,城北地势外高,难以守卫,命检校王价改建,增长30丈。清顺治十八年(1661),因截界而拆毁。

9.大洋巡检司城

在广业里,与福清交界,地当要冲。明万历十七年(1589)春,草寇曹廷邦啸聚为乱,旋就擒。巡抚周宷从知县孙继有建议,疏请设大洋寨巡检司。万历十八年(1590),筑土城于大洋,周长160丈,高1丈3尺。

清顺治十八年(1661),实行截界,将界外沿海居民迁于内地,把明代为防倭而设的城堡一律拆毁,砌筑界墙。沿着新界线,按一定距离,选择要冲地点,另建新寨。康熙元年(1662),共筑十余处。每五里筑一座石寨。康熙八年(1669),离界十五里,再筑三座大寨、四座小寨。康熙二十年(1681)复界后,界墙、寨台逐渐废圮。

(四)寨城

1.越王台

位于白沙镇宝阳村古院山。东越王余善叛汉,武帝派会稽太守朱买臣率兵讨伐,余善在此筑台据守顽抗,现尚存石台基础十余层,旁有三燧峰,传为东越王举烽火报警之所。

2.五斗寨

位于庄边镇五斗村。元末兵乱,五斗村民为自卫而建。寨踞山巅,占地3300平方米,平面呈圆形,周长1800米,夯土墙,外砌石块,高2.5米,宽1米。今石块多崩坏,土墙外露。开2个寨门,今均毁坏。整体保存尚完整。

3.新兴寨

又名樟江寨,位于新县乡仙安村,建于海拔598米顶峰。南明唐王时为抗清义士所建的据点,占地1000平方米,寨墙石砌,现存残段长3000米,高5米,顶宽1.3米,基宽2.5米。东西南北四面开门,北门有石横刻“新兴寨”3字,其下8直行文为“天干十五丈五尺,地干十三丈五尺,人干十五丈,通共四十四丈,太岁乙酉闰六月十一日,信士林瑞宗、黄汉发等众同立石”。石高140厘米,宽50厘米。保存较完整。

4.清芳寨

位于新县乡巩溪村夹漈山上,距夹漈草堂北1000米。寨门额刻“山色清芳”4字,故名,俗称书亭寨。在峰顶,西、北2面临悬崖,周长1000米,椭圆形,占地1000平方米。寨墙石砌,高7~8米,宽1米,内侧筑有附阶,可通行。朝南开门,石条搭架,高2.4米,宽1.2米。今保存较完整。

5.朝天寨

位于白沙镇长兴村南的山上,在海拔613米顶峰。明代建造,依险构筑,形如花瓣。占地6600平方米,周长1500米,巨石筑墙,高2.5米,宽1米。南、北各开1门,已毁废,墙亦多处严重崩坏。今存有石臼等。

6.鹭峰寨

位于东峤镇百叶村西南5公里鹭峰山上,始建于元末。南明隆武至永历年间(1645—1661),东阁大学士朱继祚重建,为抗清据点。今残存石寨墙长2000米,高4.5~5米,宽1米。有东、南、北3门,占地5000平方米。寨内有创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鹭峰岩精舍,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重修。寨门内崖壁上刻“双松径石”、“少室”、“灵月池”、“独木桥”,以及龙、虎图像。

7.崎头堡

位于埭头镇鹅头村西北500米,俗称鹅头堡。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乡民为防倭寇而建。嘉靖四十二年(1563)被倭寇攻陷。万历二年(1574)重建,圈入小高地,杂石砌墙,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今残存墙长2000米,高0.5~2米,宽1.5米。寨内存有房屋基址、古井、街道遗迹。原有一处崖刻“钓鳌处”,被采石所毁。现只存一处摹米芾书的“第一山”3字。

8.九龙

位于南日镇港南村东南800米,俗称薛刚寨,明代建。平面呈椭圆形,占地约2800平方米,南北长70米,东西宽40米。块石砌墙。今残存高1米,厚70厘米。朝南开一门,残坏严重。

9.定庄堡

位于黄石镇定庄村东300米,清康熙年间(1662—1722),提督吴英奉旨入籍莆田时所建。堡平面呈长方形,周长262米。今残存外墙长10米,高5米,宽1.46米。内一小寨,俗称寨七,内墙长104米,宽1.4米,高3~4.8米。寨内尚存吴英府第旧址和康熙御书“作万人敌”石匾一块。

10.红花寨

位于华亭镇长岭村,为清初红花教所创,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东北面垒砌石寨墙,高约2米,宽约l米。西南面为峭崖,下临深壑。寨东北山下为五里碑村,西南为南湖村,与东南对山的山外寨遥遥相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