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谁是深圳股灾的肇事者

谁是深圳股灾的肇事者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不言而喻,深圳市决不希望发生这场骚乱。 8月7日,深圳市政府发布了《1992年新股认购抽签表发售公告》。 对深圳股市风波,国内新闻媒介开始鸦雀无声,深圳的官方报纸只发了一条简短消息,指责“有人扇动闹事”,只字不提舞弊。 在深圳的这块土地上,深圳河对面的电台、电视台发出的电波和图象畅行无阻,深圳河两岸的新闻媒介之间,在对于深圳当地发生的重大事件报道在这次竞争中已然败北。

谁是深圳股灾的肇事者

   不言而喻,深圳市决不希望发生这场骚乱。但是决策者的决策已经潜伏下了爆发骚乱的隐患。

   为了“公正、安全、高效”地搞好今年的新股发行工作,早在几个月前,各种发行方案就已经在酝酿和征求意见之中了,由于各方面意见很难统一,有关部门不得不把各方面提出的预交款、发行债券、特种储蓄、竞价投标和发售抽签表等5套发行方案供决策者决策。

   决策者最终选择了发售抽签表的方案。是去年60万人上街排队购表却秩序井然的成功经验起了作用?是尽可能做到平均分配的“父爱主义”起了作用?是出于政策方面的考虑,力图避免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起了作用?是多数人的舆论压力起了作用?还是多方面的因素兼而有之?

   股票股票市场,是最具市场特征的,但决策部门要把股市按计划操作了。如发放500万张认购表,中签率为10%,每一张可认购1000股;都预先计划出来。市场经济终究无情地冲毁了“完美的”计划方案。

   如果说1991年的成功从根本上说只是一种侥幸,是在股市连跌11个月,并且不存在新股上市以后股价暴涨的示范作用的情势下获得的侥幸成功,那么在1992年以来股价急剧上涨、投资新股最低几倍最高达十倍获利的示范效应已深人人心的情势下,想再重蹈旧辙并且得到同去年一样的结局,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可以说。这种不尊重经济规律的发行方案已经首先埋下了后来爆发骚乱的隐患。

   8月7日,深圳市政府发布了《1992年新股认购抽签表发售公告》。公告共17条,除了第17条为重申“按照深发(1990)36号文件之规定,党政机关干部、证券管理及从业人员不得参与购买新股认购抽签表”外,没有一条对如果有人违反了这条规定甚至舞弊做何处理的条款。不能不说是这次发行新股认购抽签表工作中的一个严重失误。也许,决策者真是天真地以为,每个发售点都配备了工商、监察人.员就可以完全杜绝舞弊了?

   实际上,当8月7、8日外地股民潮水一样拥进深圳,深圳的大街上已经人满为患时,深圳市证券领导小组就已经感到问题严重了,并一度曾想中断新股发行,但又担心股民埋怨政府不讲信誉,引起骚动,因此,只好“小卒过河了”,挺过这关再说。

   事实上,在发行新股认购抽签表的前几天,深圳市公安局就组织了由治安、内保、交通、防暴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各分局也相应成立丁领导小组。3400名公安干警和武警指战员进驻到售表点内,每个点8至10名警力,每个点保证有两部机动车应急。

   但是,这3400多名公安干警和武警同120万被发财欲鼓动起来的准股民比起来,数量无疑是太微乎其微了。面对数千不顾性命安危潮水一样拥来挤去的人群,要维护秩序,保证不出人命,几个人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凡是目睹过现场那种极度混乱的场面的人,只要不抱有偏见,也许会承认,他们采取的一些粗暴的做法也是迫不得已的。事实上,如果这次发售新股认购抽签表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舞弊,大概谁也不会过于计较他们这种归根结底说来毕竟是不文明的行为。

   然而,大规模的舞弊发生了,而且少数公安、武警和保安人员在众目睽睽下参与了徇私舞弊活动。有的私自放人插队,有的故意驱乱队伍放亲朋好友插队。这种作法显然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愤慨,如果说当人们在排队购买抽签表时是敢怒不敢言的话,那么当他们经过两天两夜的辛劳,最后还是没有买到,因两天两夜中受到的种种委屈和粗暴的对待而产生的怨气以及对舞弊的愤慨不可遏制地爆发出来了,可以说,这是引发骚乱的又一个原因。

   不言而喻,深圳市的证券金融机构决不希望发生这场骚乱。但是,其中一些人和一些单位大规模的舞弊却成了导致这场骚乱的重要原因。

   按有关规定,参予新股抽签表发售的人员,不能购买抽签表,眼看别人经自己的手发财,自己却眼看着财神在面前而放过,能甘心吗?于是发售点各方面人员达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根本不在乎报纸曾公布过每个点售卖的数目,根本不在乎两天两夜排队的人们,纷纷贴出“表已售完”的告示。

   从“后门”流出的抽签表准确数字到底有多少,这恐怕会成为一个永远也搞不清的谜了,《深圳法制报》后来在《深圳:八月冲击波》中说:“据众多人现场目击和大量群众举报及记者采访获悉的情况表明,大多数发售点的抽签表都没有卖完而通过‘后门’流出,有些抽签表甚至因为无法及时脱手而成为废纸”。无数千里迢迢赶来的“股票发烧友”,在连续排队数昼夜后,一无所获;而大批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武警公安、保安、工商、监察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却以各种方式侵吞了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抽签表。而深圳市的一位领导同志透露,在首期的500万张抽签表中,约有20%左右从“后门流走”。最严重的一宗违纪事件是:某银行分支机构一负责人竟扛走了整整一箱抽签表按当时行情,一出手就可嫌几十万元!(www.xing528.com)

   正是这种在120万人眼皮底下发生的如此大规模的舞弊事件,这种被香港传媒称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集体贪污、渎职案”,称之为世界股票史上的“一大丑闻”成了引发深圳“8.10骚乱”的最直接的原因。

   不言而喻,深圳的新闻媒介决不希望发生这场骚乱。但是它们8月10日的报道却等于在股民怨愤的情绪上火上烧油。

   对深圳股市风波,国内新闻媒介开始鸦雀无声,深圳的官方报纸只发了一条简短消息,指责“有人扇动闹事”,只字不提舞弊。但香港的电视播出的执勤人员走后门拧走大叠认购表时慢镜头在千万人心头留下的印象是抹不掉的。

   在深圳的这块土地上,深圳河对面的电台、电视台发出的电波和图象畅行无阻,深圳河两岸的新闻媒介之间,在对于深圳当地发生的重大事件报道在这次竞争中已然败北。本来深圳新闻传播媒介的新闻报道和节目就不如对方来的迅速及时且翔实,不如对方来得丰富。但是在深圳新闻媒介与香港同行竞争的历史上,大概没有一次比这次输得更惨了,大概也没有一次像这次那么被动——完全丧失了深圳市民对自己的信任。

   当然,从根本上说,这种愚蠢行为并不是深圳新闻媒介心甘情愿的,而是受命不得已而为之。直到现在,我们还是不能理解,当初起草和审定那篇稿件、并作出全市新闻单位发同一稿件的人们是出于一种什么考虑。是完全不了真实情况?以当天全市人就议论得沸沸扬扬的情况看来,这显然是难以自圆其说。是想掩饰事情真相?120万双眼睛看到的事实怎么可能用白纸上的几行黑字全部抹杀?纸怎么可能包得住火?是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市民怎么可能答应?

   当我们犯了重大错误引起民众的愤怒时,我们不是老老实实的承认错误、改正错误,以求得民众的原谅,也不肯让新闻媒介如实地报道事实,让民众通过正常的言论渠道发泄自己的愤怒,而是千方百计地控制新闻媒介,通过它们发表文过饰非,力图以此平息民众的愤怒情绪。其实,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必须加以疏导,不然到一定程度必然泛滥成灾,这是我们老祖宗经过许许多多次惨痛的经历后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教训。

   毫无疑问,外地来深圳购买新股认购抽签表的准股民决不希望发生这场骚乱,但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又确实成了引发这场骚乱的星星之火。

   这些满怀发财希望的外地人,辛辛苦苦从很远的地方赶来,一路上风尘仆仆,宁可花高价购票;到了深圳以后,忍着暴晒雨淋,忍着饥饿干渴,唯一的希望就是能买到新股认购抽签表。

   正是由于出现了大规模的舞弊事件,引起了不仅仅是外地人,而且包括深圳人的群情激愤,这种群情激愤犹如只要有一点点火星就足以引起熊熊大火的一大堆干柴,所以,当这个火星一出现,这场骚乱就注定不可避免了。不言而喻,深圳市民决不希望发生这场骚乱。但是,很多市民至今还没有意识到,正是他们自己事先的选择,就已经为引发骚乱留下了隐患。

   当深圳数家金融机构合办的《金融早报》向市民征求对新股发行方案的意见时,有百分之五十六的人选择了发售抽签表的方案,这些得改革开放政策之惠,受市场经济体制之利的深圳人,经过股市暴涨暴跌考验的深圳人,本来应该比任何其他地方的人更懂得,股票发行完全是一种经济行为,应该支持政府采取尊重经济规律的方式,但是,他们却宁愿选择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人有份的平均主义分配的方式。

   当早早地就从全国各地调集来上千万张身份证的深圳人,看到匆匆赶来的许多外地人捷足先登,提前两天就开始排队,而自己蓄谋已久的发财欲望即将落空时,才发现去年提前一天排队就可以买到抽签表的经验已经成了“老皇历”,于是便匆匆忙忙地去各想各的“高招”,没有任何门路同时也没有时间排队的;有点儿门路的人忙去疏通联络各种关系;还有一些根本就不想遭这分“洋罪”,或者认为即使去排队也“没戏”的人,干脆就放弃了排队的念头,打定主意到时“见机行事”……而所有这些不管采取什么“高招”都没有达到愿望的深圳人,看到或听到了出现大规模的舞弊行为,他们的愤怒从某种意义可以说比外地人更强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