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百年银圆:珍赏中国近代机制币(修订版)

百年银圆:珍赏中国近代机制币(修订版)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银饼中的“商王永盛·匠万全造”钢模被雒魏林带回了英国,在1901年转存于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上模的正背部有反写汉字“成”(译音);4个角落各刻有一字,排列方式有点特别,以左上、右下、右上、左下对读为千字文上的“金生丽水”。上海银饼因制作方法简陋,一经发行赝品百出,以致信用扫地,旋即宣告废止,多数回炉铸锭,因此存世量极少。

百年银圆:珍赏中国近代机制币(修订版)

上海银饼中的“商王永盛·匠万全造”钢模被雒魏林带回了英国,在1901年转存于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此模具在“造”的“告”字第一笔与第三笔间有明显的刻划痕,由其他存世实物上观察,此版均有此现象,系雕刻不慎所致。

学者根据此币模照片观察,其下模凸出的外缘模圈挤压在方形模具中,没有焊接或用铆钉与模具固定。外缘模圈本身则整片在对角线处焊接而成,由底部很容易辨认。上模的正背部有反写汉字“成”(译音);4个角落各刻有一字,排列方式有点特别,以左上、右下、右上、左下对读为千字文上的“金生丽水”。下模外缘模圈四周出现“成”(译音)字多次,目的不明;背部有一个模糊的“金”字。

V-3-02

存放于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的“商王永盛·匠万全造”钢模,四周有千字文的“金生丽水”四字

V-3-03

“商经正记·匠丰年造”

V-3-04

“商郁森盛·匠丰年造”

V-3-05

“商王永盛·匠万全造”

上海银饼在150多年前发行,虽然仅昙花一现,并无实质的影响,但它是中国商埠重镇上海最早自制的银币,也是中国现存最早以两为单位的银饼,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此银饼由号商所造,号商即沙船商,从事沿海运输,对上海港的形成与发展有重大作用,直到同治年成立轮船招商局后,才开始没落。上海银饼因制作方法简陋,一经发行赝品百出,以致信用扫地,旋即宣告废止,多数回炉铸锭,因此存世量极少。(www.xing528.com)

上海银饼全套共6枚,计一两4种、五钱2种,由郁森盛、王永盛、经正记3家号商发行及平正、万全、丰年、王寿4名工匠造。一两有“商王永盛·匠万全造”、“商经正记·匠丰年造”、“商郁森盛·匠丰年造”、“商郁森盛·匠平正造”4种,其中以“商郁森盛·匠平正造”最为罕见;五钱2种,为“商经正记·匠万全造”及“商郁森盛·匠王寿造”,后者无外郭。

V-3-06

“商经正记·匠万全造”五钱

V-3-07

“商郁森盛·匠王寿造”五钱

[相关链接]

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1815—1887),英国人,1847年来华,协管墨海书馆。1857年发起成立上海文理学会,次年加入英国皇家亚洲文会,因与更早在香港成立的英国皇家亚洲文会中国支会无从属关系,以上海地理位置在香港之北故称英国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简称“亚洲文会北华支会”。后因双目失明,于1877年返英,逝于伦敦。伟烈亚力著作极多,以科学文艺为主,最知名的是1867年出版的《中国文献记略》(Notes on Chinese Literature)。

雒魏林(William Lockhart,1811—1896),英国人,1838年来华,在广州、澳门传教施医,鸦片战争中随英军北上到定海,1843年抵沪,次年创办仁济医院,是上海第一家西式医院。曾返英3年后再度来华,在北京开设医院,兼任英国公使馆医师,1864年退休。著作有《在华医药传道纪事》、《北京及其附近略记》。

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1851年世博会结束后次年在原址上建成,原名南肯辛顿博物馆(South Kensington Museum),1899年为表彰维多利亚女王及其夫婿阿尔伯特亲王而改名,以展出装饰艺术品及当代名师杰出设计而闻名于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