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近代机制金币:光绪丙午、丁未大清金币—珍贵珍藏!

中国近代机制金币:光绪丙午、丁未大清金币—珍贵珍藏!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光绪三十二年总厂试制“大清金币”,币面镌帝号及岁次“光绪丙午年”造,次年再造岁次改丁未的金币,这是中国首次以中央名义制作的金币,也是清代唯一的一次。VI-1-01光绪丙午年造大清金币。1943年5月《泉币》第18期记载张伯于1920年间得吉林厂平三钱银币一枚,意大利外交官罗斯见后愿以丙午及丁未大清金币一对交换;当时厂平市价一百数十圆,而金币每枚不过五十圆。大清金币的性质或有可非议之处,但其真实性无庸置疑。

中国近代机制金币:光绪丙午、丁未大清金币—珍贵珍藏!

在四起的改革声中,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九年三月(1903年4月)下令于京师设立铸造银钱总厂,但随即以建厂需考虑取水运煤之便而将厂址改在天津。光绪三十一年七月(1905年8月),财政处奏报天津厂于五月开机先行试造铜币,并附《银钱总厂简明章程》呈阅:“命名曰户部造币总厂。所造三品之币,即文曰大清金币、大清银币、大清铜币,通行天下以归一律。”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总厂试制“大清金币”,币面镌帝号及岁次“光绪丙午年”造,次年再造岁次改丁未(1907年)的金币,这是中国首次以中央名义制作的金币,也是清代唯一的一次。由于朝廷对近代货币学的认识非常有限,币制争议没有结论,使清政府在“圆两之争”与“金本位”、“银本位”的各种主张间举棋不定。造币总厂无所适从,忽依前说,忽依后说;许多版本的样币根据不同的提案产生,无疾而终的两款大清金币即其中之一。清末民初的中国钱币有许多令今人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之事,只有了解那个时期的特殊背景,方可如中国货币史权威彭信威教授所言“才能说明中国货币史上的许多现象”。一两重的大金币,在行用上不切实际,但金本位之目的是在稳定汇价,并非要使用金币,他解释说“把中国的币值钉住黄金的价值上,人民仍可以用银圆或铜元”。

VI-1-01

光绪丙午年造大清金币。2011年北京诚轩春拍出品

根据历史资料,银价在跌落后逐渐回升,光绪三十一年时已等于庚子赔款的基准,随后继续攀升。虽然银价的变动会造成其他损失,但偿付外债时没有“镑亏”的问题,中国在庚子赔款的偿付上还因此有所“镑盈”。金本位制的优点是汇价的稳定和对“镑亏”的预防,此刻对清政府来说,改革的动力大不如前。加上之前朝中重臣张之洞等的反对,尔后形势的发展更削弱它的好处,清政府自然也就没有推行金本位的兴趣了。当时中国黄金开采量非常低,根据美国造币厂1907年度的报告,该年中国开采黄金的总量是6 771公斤,仅占当年全球产金量的约百分之一,数量根本不足以支撑金币的发行。(www.xing528.com)

大清金币存世量由泉界耆宿的论述中可略窥一二。1943年5月《泉币》第18期记载张伯于1920年间得吉林厂平三钱银币一枚,意大利外交官罗斯见后愿以丙午及丁未大清金币一对交换;当时厂平市价一百数十圆,而金币每枚不过五十圆。到了20世纪40年代,“厂平银币之价犹昔,而金币每品,万金亦不易得”;另戴葆庭在1943年9月《泉币》第20期中提到丁未一两金币“图案简洁,文字纤秀,与丙午金币,同属稀品”,“当时以铸额不多,而金本位制又未确定,流入市侩之手,多熔为饰物,昙花泡影,亦可叹也。民初,其价甚廉,近以金价沸腾,亦随之激涨数十倍”。

因这两款金币呈请制作的公文档案尚未见披露,近年来有若干言论指其为臆造,造成藏家及商家的困扰。2010年出版的《造币总厂》一书中刊载了曾任职天津造币厂的李伯琦在1934年以李国瑰之名发表于《学风》第4卷第6期上的《中国金币考》内的一段记述颇具参考价值:

“大清金币,光绪丙午、丁未年,北洋厂铸,乃日本雕模,较一般银圆略大,用赤金,重库平一两,背蟠龙文,面中‘大清金币’四字,左右‘丙午’或‘丁未’二字,下‘壹两’二字。”“……袁项城督直时,铸千枚进呈慈禧太后云:‘备慈圣年赏之用。’实则臣贿其君,于《币制则例》毫无根据,故名曰币,实不得谓之币。间有流落人间者,多售于银楼,或改制簪珥。故铸数虽多,而人间见者鲜。”

由于条例此时尚未确立,“无法可违、无法可循”,所根据的是《银钱总厂简明章程》。大清金币的性质或有可非议之处,但其真实性无庸置疑。李伯琦此文指其为日本雕模也解释了何以“文字纤秀”,币模委托日本并非没有先例,如“户部一两”银币即由大阪造币局代刻模具。另其说也与民初价廉及“流入市侩之手,多熔为饰物”之说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